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組合式繞線盤,所述繞線盤與收線軸可拆卸連接,包括第一繞線結構和第二繞線結構;繞線結構包括圓盤和與圓盤相連接的繞線筒;圓盤中部設有軸孔,繞線筒的靠近圓盤一端設有與繞線筒構成一體式結構并插入軸孔內的軸套,繞線筒的外徑大于軸套的外徑,第一、第二繞線結構的繞線筒的遠離圓盤一端的端面通過定位結構定位插接;圓盤上設有若干個呈輻射狀分布的條形缺口,與條形缺口的底壁相對應的繞線筒上設有沿軸向延伸的穿線槽,所述穿線槽貫穿繞線筒的外端面和內端面之間的外表面。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具有組合和分解繞線盤的操作非常簡便,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便于對線束進行捆扎操作,線束捆扎質量穩定的特點。(*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繞線盤,尤其是涉及一種組合和分解簡單方便,并便于對線束進行捆扎操作的組合式繞線盤。
技術介紹
通常的繞線盤為一體式結構,繞線盤不能拆開,在繞線盤上纏繞的線纜不能單獨取下來,繞線盤要與電纜一起出售、運輸及存儲;因此,帶來一系列費用的增加,并且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如果有一種可以拆卸的繞線盤,將有效的降低運輸及存儲費用,降低資源浪費。中國專利授權公開號CN201961905U,授權公開日2011年9月7日公開了一種繞線盤,包括截面呈“工”字形的繞線盤本體,所述的繞線盤本體外側表面具有黏貼標簽的凹槽。該技術具有便于標簽黏貼的特點。中國專利授權公開號CN202072356U,授權公開日2011年12月14日公開了一種繞線盤,包括主軸,所述主軸前后段通過連接件分別固定有前、后扇葉,在主軸中段位于前、后扇葉之間設有活動線筒,所述活動線筒由至少兩塊弧形板包圍在主軸外、并組成圓筒狀,弧形板相互之間有間隙,弧形板后端的連接部穿過后扇葉的開口與后扇葉的后端面通過彈簧彈性活動連接。該技術的繞線盤拆卸時結構很復雜、并且線束需要取下來后再進行捆扎,增加了捆扎操作的難度。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繞線盤不能拆開,造成運輸及存儲費用增加及資源浪費,以及線束捆扎難度大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組合和分解簡單方便,并便于對線束進行捆扎操作的組合式繞線盤。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組合式繞線盤,所述繞線盤與收線軸可拆卸連接,包括第一繞線結構和第二繞線結構;繞線結構包括圓盤和與圓盤相連接的繞線筒;圓盤中部設有軸孔,繞線筒的靠近圓盤一端設有與繞線筒構成一體式結構并插入軸孔內的軸套,繞線筒的外徑大于軸套的外徑,第一、第二繞線結構的繞線筒的遠離圓盤一端的端面通過定位結構定位插接;圓盤上設有若干個呈輻射狀分布的條形缺口,與條形缺口的底壁相對應的繞線筒上設有沿軸向延伸的穿線槽,所述穿線槽貫穿繞線筒的外端面和內端面之間的外表面;第一繞線結構的軸套與收線軸可拆卸連接,第二繞線結構的軸套端面與圓盤的外表面相齊平,第二繞線結構的圓盤外側所對應的收線軸上設有用于對第二繞線結構提供擠壓力的阻擋結構。本技術的組合式繞線盤的兩個相互獨立的第一繞線結構和第二繞線結構的設計,使得繞線盤的組合和分解的操作非常簡單,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繞線盤上的穿線槽的設計便于在繞線結束時,在線束還在繞線盤上時對線束進行捆扎操作,線束的形態穩定,線束捆扎質量穩定;有效的降低運輸及存儲費用,降低資源浪費。定位結構的設置確保兩個圓盤的相對位置對準,穿線槽的設置用于穿過束線帶。阻擋結構的設置用于將第一繞線結構和第二繞線結構擠緊。本技術的組合式繞線盤的使用過程如下:將收線軸依次穿過第一、第二繞線結構的圓盤上的軸孔,將第一繞線結構的軸套與收線軸固定連接,通過定位結構將第一、第二繞線結構的繞線筒的遠離圓盤一端的端面對準,從而將兩個繞線筒上的穿線槽對準;將阻擋結構套在收線軸上,使阻擋結構將第二繞線結構壓緊并將阻擋結構固定在收線軸上,從而使第一、第二繞線結構之間緊密接觸組合成繞線盤;開動機器進行繞線操作,收線軸轉動,帶動第一繞線結構旋轉,第一繞線結構帶動第二繞線結構旋轉,線纜纏繞在繞線盤上;繞線結束時,收線軸停止轉動,將若干個束線帶分別穿過各個穿線槽對線束進行捆扎,捆扎結束后,將阻擋結構拆卸下來,將第二繞線結構從收線軸上取下來,將捆扎好的線束取下來。再次繞線時,將第二繞線結構再次放置到收線軸上,再次通過定位結構將第一、第二繞線結構的繞線筒的遠離圓盤一端的對準,從而將兩個繞線筒上的穿線槽對準;將阻擋結構套在收線軸上,使阻擋結構將第二繞線結構壓緊并將阻擋結構固定在收線軸上,從而使第一、第二繞線結構之間緊密接觸組合成繞線盤;重復上述過程進行反復繞線即可。作為優選,所述定位結構包括分別設于第一、第二繞線結構的繞線筒的遠離圓盤一端的端面上的定位柱和凹孔。該定位結構具有結構簡單,定為方便的優點。作為優選,所述阻擋結構包括套設于收線軸上的矩形塊和設于矩形塊上的用于與收線軸緊固連接的螺桿。作為優選,所述繞線筒的外徑由靠近軸套一端至遠離軸套一端逐漸變小。作為優選,所述穿線槽的橫截面呈半圓形。作為優選,所述條形缺口的底壁距離繞線盤的軸心的距離小于穿線槽的底面距離繞線盤的軸心的距離。作為優選,所述條形缺口為3個,條形缺口均勻分布于圓盤上。作為優選,條形缺口的缺口壁外邊緣與圓盤外邊緣圓滑過渡。因此,本技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組合和分解繞線盤的操作非常簡便,有效提高工作效率;(2)便于對線束進行捆扎操作,線束捆扎質量穩定;(3)有效降低運輸及存儲費用,降低資源浪費。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繞線盤裝在收線軸上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第一繞線結構的面向繞線盤內側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的第一繞線結構的面向繞線盤外側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的第一繞線結構的面向繞線盤外側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的第二繞線結構的面向繞線盤內側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技術的第二繞線結構的面向繞線盤外側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7是本技術的第二繞線結構的面向繞線盤外側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中:第一繞線結構1、第二繞線結構2、圓盤3、繞線筒4、軸套5、條形缺口 6、穿線槽7、定位柱8、凹孔9、收線軸10、阻擋結構11。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做進一步的描述。如圖1所示的實施例是一種組合式繞線盤,所述繞線盤與收線軸10可拆卸連接,包括第一繞線結構I和第二繞線結構2 ;繞線結構包括圓盤3和與圓盤相連接的繞線筒4 ;圓盤中部設有軸孔,繞線筒的靠近圓盤一端設有與繞線筒構成一體式結構并插入軸孔內的軸套5,繞線筒的外徑大于軸套的外徑,第一、第二繞線結構的繞線筒的遠離圓盤一端的端面通過定位結構定位插接;圓盤上設有3個呈輻射狀分布的條形缺口 6,與條形缺口的底壁相對應的繞線筒上設有沿軸向延伸的穿線槽7,穿線槽貫穿繞線筒的外端面和內端面之間的外表面;第一繞線結構的軸套與收線軸可拆卸連接。第二繞線結構的圓盤外側所對應的收線軸上設有用于對第二繞線結構提供擠壓力的阻擋結構11。阻擋結構包括套設于收線軸上的矩形塊和設于矩形塊上的用于與收線軸緊固連接的螺桿。如圖6、圖7所示,第二繞線結構的軸套端面與圓盤的外表面相齊平。軸套通過設于軸套上的螺桿與收線軸可拆卸連接。如圖2、圖5所示,定位結構包括分別設于第一、第二繞線結構的繞線筒的遠離圓盤一端的端面上的定位柱8和凹孔9。繞線筒的外徑由靠近軸套一端至遠離軸套一端逐漸變小。穿線槽的橫截面呈半圓形。如圖4、圖6所示,條形缺口的底壁距離繞線盤的軸心的距離小于穿線槽的底面距離繞線盤的軸心的距離。如圖3所示,條形缺口為3個,條形缺口均勻分布于圓盤上。條形缺口的缺口壁外邊緣與圓盤外邊緣圓滑過渡。如圖1所示,本技術的組合式繞線盤的使用過程如下:將收線軸依次穿過第一、第二繞線結構的圓盤上的軸孔,將第一繞線結構的軸套與收線軸固定連接,將第一繞線結構的繞線筒上的定位柱插入第二繞線結構的繞線筒上的凹孔內,從而將兩個繞線筒上的穿線槽對準;將阻擋結構套在收線軸上,使阻擋結構將第二繞線結構壓緊并將螺桿擰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組合式繞線盤,所述繞線盤與收線軸可拆卸連接,其特征是,包括第一繞線結構(1)和第二繞線結構(2);繞線結構包括圓盤(3)和與圓盤相連接的繞線筒(4);圓盤中部設有軸孔,繞線筒的靠近圓盤一端設有與繞線筒構成一體式結構并插入軸孔內的軸套(5),繞線筒的外徑大于軸套的外徑,第一、第二繞線結構的繞線筒的遠離圓盤一端的端面通過定位結構定位插接;圓盤上設有若干個呈輻射狀分布的條形缺口(6),與條形缺口的底壁相對應的繞線筒上設有沿軸向延伸的穿線槽(7),所述穿線槽貫穿繞線筒的外端面和內端面之間的外表面;第一繞線結構的軸套與收線軸可拆卸連接,第二繞線結構的軸套端面與圓盤的外表面相齊平,第二繞線結構的圓盤外側所對應的收線軸上設有用于對第二繞線結構提供擠壓力的阻擋結構(11)。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來進晟,宣建國,張濤,薄崇飛,郎光明,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富春江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