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抗風支座,包括底盆、橡膠塊、中間鋼板、過渡鋼板和滑板本體,橡膠塊設置在中間鋼板和底盆之間,中間鋼板設置在底盆內的盆腔中,還設有彈性部件,底盆通過調節螺栓與過渡鋼板連接,底盆與過渡鋼板之間設置有底盆間隙,過渡鋼板與滑板本體滑動連接,中間鋼板和過渡鋼板之間設置有中間間隙,中間鋼板上設有上彈性部件槽,過渡鋼板設有下彈性部件槽,上彈性部件槽與下彈性部件槽配合,彈性部件設置在上彈性部件槽和下彈性部件槽之間,中間鋼板上設置有導向塊,過渡鋼板上設置有導向座,導向塊與導向座相配。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設計合理,抗風能力強。(*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用于橋梁結構上的抗風支座。
技術介紹
隨著橋梁的跨度越來越大,大風對橋梁的危害就越大。因此如何提高橋梁的抗風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難題。現有技術中人們往往是在塔的內側安裝盆式橡膠支座來抗風,這種盆式橡膠支座允許橋梁的位移較小,風力較大時,作用有限;而且對于橋梁與主塔豎直方向上的位移,只能依靠橡膠支座自身的剪切變形進行緩沖,位移較大時,將徹底失效。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種結構設計合理,抗風能力強的抗風支座。本技術解決上述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抗風支座包括從上到下依次配置的底盆、橡膠塊、中間鋼板、過渡鋼板和滑板本體,橡膠塊設置在中間鋼板和底盆之間,中間鋼板設置在底盆內的盆腔中,其特征在于還設有彈性部件,所述底盆通過調節螺栓與過渡鋼板連接,底盆與過渡鋼板之間設置有底盆間隙,所述過渡鋼板與滑板本體滑動連接,所述中間鋼板和過渡鋼板之間設置有中間間隙,中間鋼板上設有上彈性部件槽,過渡鋼板設有下彈性部件槽,上彈性部件槽與下彈性部件槽對應配合,彈性部件設置在上彈性部件槽和下彈性部件槽之間,所述中間鋼板上設置有導向塊,所述過渡鋼板上設置有導向座,導向塊與導向座相配。由此使得本技術結構設計合理,使用時,將底盆固定在主梁上,滑板本體固定在主塔上,通過底盆與過渡鋼板之間的間隙,使得底盆有了橫橋向的移動空間,通過中間鋼板和過渡鋼板間的彈性部件的設置,可對底盆的活動起到緩沖作用,橡膠塊的設置可防止底盆撞傷中間鋼板,并且起到緩沖作用,過渡鋼板與滑板本體的活動連接,可完成該抗風支座除了橫橋向的所有移動。本技術還包括包括彈性部件固定塊,所述下彈性部件槽上設有導向孔,彈性部件固定塊與導向孔相配,彈性部件固定塊與導向孔底面之間具有間隙。通過彈性部件固定塊的設置,使得彈性部件受力時不會跑偏,導向孔的設置,起到導向作用,使得中間鋼板和過渡鋼板之間不會形成錯位。本技術還包括滑板和不銹鋼板,所述滑板固定在過渡鋼板的凹槽內,所述不銹鋼板設置在滑板本體上,所述過渡鋼板與滑板本體通過滑板、不銹鋼板滑動連接。不銹鋼板與滑板的配合使用使得過渡鋼板與滑板本體間的滑動性能更好。本技術所述滑板通過固定板和固定螺栓將其固定在過渡鋼板上,使得固定更加可靠,防止不可抗力作用時滑板脫落。本技術還包括防塵罩,所述防塵罩設置在底盆和過渡鋼板之間,可防止灰塵進入而影響中間鋼板與過渡鋼板間的緩沖性能。本技術還包括密封圈,橡膠塊上設有密封槽,密封圈設置在密封槽內。所述密封圈設置在橡膠塊與中間鋼板之間,該密封圈與底盆的內壁接觸密封,防止空氣、水等進入而導致加速橡膠塊老化。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和效果:結構簡單,設計合理,能對因橫橋向的風力而對橋梁產生的晃動進行緩沖,使用時,將底盆固定在主梁上,滑板本體固定在主塔上,通過中間鋼板和過渡鋼板間的彈性部件的設置,可對底盆的活動起到緩沖減震作用,橡膠塊的設置可防止底盆撞傷中間鋼板,并且起到緩沖作用,過渡鋼板與滑板本體的活動連接,可完成該抗風支座除了橫橋向的所有移動。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實施例的安裝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1的A-A剖視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并通過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下實施例是對本技術的解釋而本技術并不局限于以下實施例。參見圖1至圖3,本實施例抗風支座包括底盆1、過渡鋼板2、調節螺栓3、滑板本體4、橡膠塊5、中間鋼板6、彈性部件7、彈性部件固定塊8、滑板9、不銹鋼板10、固定螺栓11、固定板12、防塵罩13、密封圈14、上彈性部件槽15、盆腔16、導向塊17、導向座18、底盆間隙19、中間間隙20、凹槽21、導向孔22、密封槽23、下彈性部件槽24,其中滑板9為聚四氟乙烯滑板。本實施例底盆I通過調節螺栓3與過渡鋼板2連接,該底盆I與過渡鋼板2之間設置有底盆間隙19,使得底盆I可沿著調節螺栓3移動,滑板9鑲嵌在過渡鋼板2的凹槽21內,固定板12壓住滑板9,并通過固定螺栓11將固定板12和滑板9固定在過渡鋼板2上,不銹鋼板10設置在滑板本體4上,該不銹鋼板10與滑板9相配,從而使得過渡鋼板2與滑板本體4可相對滑動,不銹鋼板10與滑板9的配合使用使得過渡鋼板2與滑板本體4間的滑動性能更好,中間鋼板6設置在底盆I內的盆腔16中,中間鋼板6和過渡鋼板2之間設置有中間間隙20,中間鋼板6上設有上彈性部件槽15,過渡鋼板2設有下彈性部件槽24,上彈性部件槽15與下彈性部件槽24對應配合,彈性部件7設置在上彈性部件槽15和下彈性部件槽24之間,中間鋼板6上設置有導向塊17,過渡鋼板2上設置有導向座18,該導向塊17與導向座18相配,對底盆I和過渡鋼板2之間的相對移動起到導向作用,橡膠塊5設置在中間鋼板6和底盆I之間起到緩沖作用,使用時,將底盆I固定在主梁25上,滑板本體4固定在主塔26上,通過中間鋼板6和過渡鋼板2間的彈性部件7的設置,可起到緩沖減震作用,過渡鋼板2與滑板本體4的活動連接,可完成該抗風支座除了橫橋向的所有移動。本實施例中的彈性部件固定塊8固定在中間鋼板6上,彈性部件7套接在彈性部件固定塊8上,下彈性部件槽24上設有導向孔22,彈性部件固定塊8與該導向孔22相配,彈性部件固定塊8與導向孔22底面之間設置有間隙,通過彈性部件固定塊8的設置,使得彈性部件7受力時不會跑偏,導向孔22的設置,起到導向作用,使得中間鋼板6和過渡鋼板2之間不會形成錯位。本實施例中的橡膠塊5上設置有密封槽23,密封圈14設置在密封槽23內,密封圈14對橡膠塊5形成密封,防止空氣、水等進入而導致加速橡膠塊5老化。本實施例的彈性部件7可采用彈簧。此外,需要說明的是,本說明書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狀、所取名稱等可以不同,本說明書中所描述的以上內容僅僅是對本技術結構及所對應的附圖所作的舉例說明。凡依據本技術專利構思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者簡單變化,均包括于本技術專利的保護范圍內。本技術所屬
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離本技術的結構或者超越本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均應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抗風支座,包括從上到下依次配置的底盆、橡膠塊、中間鋼板、過渡鋼板和滑板本體,橡膠塊設置在中間鋼板和底盆之間,中間鋼板設置在底盆內的盆腔中,其特征在于:還設有彈性部件,所述底盆通過調節螺栓與過渡鋼板連接,底盆與過渡鋼板之間設置有底盆間隙,所述過渡鋼板與滑板本體滑動連接,所述中間鋼板和過渡鋼板之間設置有中間間隙,中間鋼板上設有上彈性部件槽,過渡鋼板設有下彈性部件槽,上彈性部件槽與下彈性部件槽對應配合,彈性部件設置在上彈性部件槽和下彈性部件槽之間,所述中間鋼板上設置有導向塊,所述過渡鋼板上設置有導向座,導向塊與導向座相配。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抗風支座,包括從上到下依次配置的底盆、橡膠塊、中間鋼板、過渡鋼板和滑板本體,橡膠塊設置在中間鋼板和底盆之間,中間鋼板設置在底盆內的盆腔中,其特征在于:還設有彈性部件,所述底盆通過調節螺栓與過渡鋼板連接,底盆與過渡鋼板之間設置有底盆間隙,所述過渡鋼板與滑板本體滑動連接,所述中間鋼板和過渡鋼板之間設置有中間間隙,中間鋼板上設有上彈性部件槽,過渡鋼板設有下彈性部件槽,上彈性部件槽與下彈性部件槽對應配合,彈性部件設置在上彈性部件槽和下彈性部件槽之間,所述中間鋼板上設置有導向塊,所述過渡鋼板上設置有導向座,導向塊與導向座相配。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抗風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彈...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建芬,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秦山橡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