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用于室內換氣,并可降低冷、暖房耗能的節能換氣機。其技術手段:至少包含有壓縮機、蒸發器、冷凝器、冷媒控制器、調溫室、及風扇;將壓縮機、冷凝器、蒸發器及冷媒控制器,相互連接構成一封閉冷媒回路,并于冷能回收(冷房)時,利用風扇分別導入室外新鮮空氣、與匯出室內空氣,并分別經過冷凝器與蒸發器,以回收利用空氣的冷能;反之,熱能回收(暖房)運用時,能利用風扇的反轉,使吸入的空氣加熱,排出的空氣冷卻,以回收利用空氣的熱能;另一方面,更能利用冷媒切換器,達到于冷、熱能回收間切換的效果;此外,更可以運用控制裝置,進行控制,使得運轉更有效率。(*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能用于室內換氣,并可降低冷、暖房耗能的節能換氣機。
技術介紹
想要讓室內的空氣,進行換氣的最簡單方法,不外乎利用一抽風扇,將室內空氣直接排到室外,并引進室外的新鮮空氣,但是當室內外溫度有差異時,也就是當室內使用空調或暖氣時,在換氣的同時,更會將冷房或暖房中,室內的較低溫或較高溫的空氣排出,浪費冷暖房中的空調耗能。一般傳統室內空氣換氣的熱能回收裝置,為采用全熱交換器,只有風扇消耗電力,但是受限于熱力學第二定律,熱能回收再利用量有限,仍有不少冷暖房能源損失,會導致空調或暖氣的耗能加劇,且其體積與重量均大。全熱交換器可利用各種透氣膜[如纖維紙],以進行室內空氣與室外新鮮空氣的換熱,但容易受空氣污染物沾污,降低換熱效率。全熱交換器也可利用介質[如硅膠或塑料片]的蓄熱與釋熱現象,經由回轉輪,進行室內空氣與室外新鮮空氣的換熱,但其體積大,且轉輪會有泄漏,降低效率。有鑒于此,如何提供一熱能回收再利用量高、冷暖房能源耗損低、體積與重量均小、方便安裝的節能換氣機,便成為本技術欲改進的目的。
技術實現思路
一、本技術的技術手段:本技術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用于室內換氣,并可降低冷、暖房耗能的節能換氣機,能利用熱泵原理,將冷、暖房內的空氣冷能[熱能]回收再利用,并將引入的室外新鮮空氣,調溫至接近冷、暖房內的溫度,充分回收室內空氣的冷、熱能,完全無浪費,更不會增加冷暖房的空調耗能。為解決上述問題及達到本技術的目的,本技術的技術手段是這樣實現的,為一種節能換氣機,其特征在于:該節能換氣機能將換氣時,要排出至室外的室內空氣中的冷能或熱能,全部回收,并用以冷卻或加熱,進入室內的室外空氣;而該節能換氣機是由一能連通室內及/或室外的第一調溫室;一能連通室內及/或室外的第二調溫室;通過管道相互依序連接,形成封閉冷媒回路的一壓縮機、一設于第一調溫室內的蒸發器、一設于第二調溫室內的冷凝器、及一冷媒控制器;至少一設于該第一調溫室內的第一風扇;以及至少一設于該第二調溫室內的第二風扇所組成。根據上述的節能換氣機,所述節能換氣機內,更包含一能將冷媒回路做切換,使蒸發器與冷凝器功能對調,以供于冷能回收與熱能回收、兩功能間做切換用的冷媒切換器。根據上述的節能換氣機,所述第一調溫室與室外、室內的連通處,分別設有與其對應的第一風口與第二風口,而所述第二調溫室與室外、室內的連通處,分別設有與其對應的第三風口與第四風口;而所述第一、第三風口處,皆分別對應設有一能控制空氣流量的第一、第三閘門;且所述第二、第四風口處,皆分別對應設有一能控制空氣流量的第二、第四閘門;并所述第一調溫室,還更分別設有與室外連通的第五風口、及/或與室內連通的第六風口,且該第二調溫室,還更分別設有與室外連通的第七風口、及/或與室內連通的第八風口 ;再所述第五、第六、第七、第八風口處,皆分別對應設有一能控制空氣流量的第五、第六、第七、第八閘門;又所述節能換氣機內,更包括一能控制前述各風扇轉速、風向,并能控制壓縮機頻率,且更能控制前述各閘門的開度,同時監測室內和室外溫度、濕度或二氧化碳濃度變化信息,以自動調整換氣量、進氣溫度、排氣溫度、或切換不同功能用的控制裝置;另所述節能換氣機內,更設有一能通過壓縮機所吐出的高溫冷媒的熱量、及/或壓縮機本身所產生的熱量,將其中由蒸發器及/或冷凝器處、所收集來的水份、給予蒸發成水蒸氣、以排出至室外的不滴水裝置。根據上述的節能換氣機,所述第一調溫室與第二調溫室間,更設有一能讓前述兩者連通的連通管道;而所述連通管道處,更設有至少一能控制連通管道空氣流量的管道閘門。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效果:本技術為利用熱泵原理,在冷房的環境中應用時,利用第一風扇,導入室外新鮮空氣,并先流經一蒸發器,予以降溫至接近室內空氣溫度,再流入室內;同時利用第二風扇,將室內空氣導至室外,并先流經冷凝器予以升溫,再排出室外。經由上述的換氣運作模式,即可全部回收冷房室內空氣中的空氣冷能,由于熱泵的性能系數[COP]高,且換氣量通常遠比空調機的室內循環風量低,故熱泵所消耗的電力很小,且可全部回收室內空氣冷能。熱泵中的冷凝器,為受冷房空氣排出前的冷卻,由于冷房空氣溫度較低,COP因此得以提聞,使熱栗在聞效率下運轉,耗電更小。亦即,吸入冷房的室外熱空氣,在熱泵的蒸發器處,先被蒸發器吸熱而降溫再導入室內,所吸收的熱量,經由熱泵循環導引至冷凝器處,將要排出的冷房冷空氣,先加熱再排出室外,同等于提高冷凝器的散熱效果。此一熱泵循環,相當于將排出冷房的冷空氣冷能,利用熱泵加以回收,用來降低吸入的室外新鮮空氣的溫度。再者,即使在不開啟室內冷氣空調機,只運轉本技術時,也可以有些微冷房效果,且不會增加室內熱負荷。在暖房的環境中應用時,與冷房環境中的應用,不同的地方是,此應用是通過第二風扇,導入室外新鮮空氣,并流經一冷凝器,予以升溫再流入室內;同時,將室內空氣,利用第一風扇匯出室外,并先流經一蒸發器,予以降溫再排出室外。熱泵中的冷凝器,受室外較冷空氣的冷卻,由于其溫度較低,COP因此得以提高,使熱泵在高效率下運轉,耗電更小。亦即,排出暖房的室內熱空氣,在熱泵的蒸發器處,先被吸熱降溫再排出室外,所吸收的熱量,經由熱泵循環導引至冷凝器處,將要吸入的室外冷空氣,先加熱再導入室內。此一熱泵循環,相當于將排出暖房的空氣熱能,利用熱泵加以回收,用來提高吸入的室外冷空氣的溫度。再者,在不開啟原室內空調機暖氣,只運轉本技術時,也可以有些微暖房效果O而除此之外,更能在切換操作時,讓本技術通過使用冷媒切換器、風扇、閘門的配合,更加上控制裝置的應用,達成自動調節排氣(進氣)溫度,至接近室外(室內)溫度,并產生冷/暖房換氣、除濕、冷/暖房等作用效果的目標,使本技術可以更節省耗電,增加本技術的運作效能。附圖說明圖1:本技術第一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圖2:本技術第一實施例用于冷房中、進行冷能回收的剖面實施示意圖。圖3:本技術第一實施例用于暖房中、進行熱能回收的剖面實施示意圖。圖4:本技術第二實施例 的剖面示意圖。圖5:本技術第二實施例用于冷房中、進行冷能回收的剖面實施示意圖。圖6:本技術第二實施例用于暖房中、進行熱能回收的剖面實施示意圖。圖7:本技術第三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圖8:本技術第三實施例、用于除濕時的剖面實施示意圖。圖9:本技術第四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圖10:本技術第四實施例用于冷房時的剖面實施示意圖。圖11:本技術第四實施例用于暖房時的剖面實施示意圖。圖12:本技術第五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圖13:本技術第五實施例用于冷房時的剖面實施示意圖。圖14:本技術第五實施例用于暖房時的剖面實施示意圖。符號說明I 節能換氣機5 冷凝器11 第一風6 冷媒控制器12 第二風7 第一風扇13 第三風口8 第二風扇14 第四風口9 控制裝置15 第五風91 轉速控制組件16 第六風92 變頻控制器17 第七風93 傳感器組件18 第八風口94 閘門控制器19 管道閘門10 冷媒切換器IlA 第一閘門100 第一調溫室12A第二閘門200第二調溫室13A第三閘門300連通管道14A第四閘門A第一閥口15A第五閘門B第二閥口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節能換氣機,其特征在于:該節能換氣機(1)能將換氣時,要排出至室外(W?out)的室內(W?in)空氣中的冷能或熱能,全部回收,并用以冷卻或加熱,進入室內(W?in)的室外(W?out)空氣;而該節能換氣機(1)是由一能連通室內(W?in)及/或室外(W?out)的第一調溫室(100);一能連通室內(W?in)及/或室外(W?out)的第二調溫室(200);通過管道(2)相互依序連接,形成封閉冷媒回路的一壓縮機(3)、一設于第一調溫室(100)內的蒸發器(4)、一設于第二調溫室(200)內的冷凝器(5)、及一冷媒控制器(6);至少一設于該第一調溫室(100)內的第一風扇(7);以及至少一設于該第二調溫室(200)內的第二風扇(8)所組成。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節能換氣機,其特征在于: 該節能換氣機(I)能將換氣時,要排出至室外(W-OUt)的室內(w-1n)空氣中的冷能或熱能,全部回收,并用以冷卻或加熱,進入室內(W-1n)的室外(W-out)空氣; 而該節能換氣機(I)是由一能連通室內(W-1n)及/或室外(W-out)的第一調溫室(100); 一能連通室內(W-1n)及/或室外(W-out)的第二調溫室(200); 通過管道(2)相互依序連接,形成封閉冷媒回路的一壓縮機(3)、一設于第一調溫室(100)內的蒸發器(4)、一設于第二調溫室(200)內的冷凝器(5)、及一冷媒控制器(6); 至少一設于該第一調溫室(100)內的第一風扇(7);以及 至少一設于該第二調溫室(200)內的第二風扇(8)所組成。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能換氣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節能換氣機(I)內,更包含一能將冷媒回路做切換,使蒸發器(4)與冷凝器(5)功能對調,以供于冷能回收與熱能回收、兩功能間做切換用的冷媒切換器(10)。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能換氣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調溫室(100)與室外(W-out)、室內(W-1n)的連通處,分別設有與其對應的第一風口(11)與第二風口(12),所述第二調溫室(200)與室外(W-out)、室內(W-1n)的連通處,分別設有與其對應的第三風口(13)與第四風口 (14); 而所述第一、第三風口(11、13)處,皆分別對應設有一能控制空氣流量的第一、第三閘門(11AU3...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秉鈞,葉忠福,張仕林,張賢順,
申請(專利權)人:黃秉鈞,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