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汽車的前柱,具有:外板(217);內板(218);被夾持在所述外板和所述內板之間的中空部件(253);加強部件(244)。所述外板具有沿所述前玻璃的邊緣延伸的玻璃安裝凸緣部(275)。所述中空部件在其長度方向的末端部(372)具有第一凹部(373),該第一凹部(373)設在上壁部(264)上。該第一凹部從所述外板(217)的所述玻璃安裝凸緣部向下方分離。所述加強部件具有第二凹部(356),該第二凹部(356)焊接在所述第一凹部上,并且從所述外板的所述玻璃安裝凸緣部向下方分離。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汽車的前柱,尤其涉及在中空部件上設有外板的汽車的前柱。
技術介紹
汽車中的左右的前柱位于汽車的前部,是用于安裝前玻璃(擋風玻璃)的部件。一般的前柱,通過使外板和內板重合并焊接,由此構成為封閉截面狀的部件。這樣的前柱在專利文獻I中已知。外板及內板需要用于相互接合的凸緣。這些凸緣從前柱向外側突出。因此,前柱大型化。對此,近年來,隨著不斷進行前柱的開發,在專利文獻2中獲知一種前柱,該前柱使用通過液壓成形法一體形成的中空部件。專利文獻2中已知的前柱,由中空部件和外板構成。中空部件由通過液壓成形法形成的管構成。外板覆蓋在中空部件的車寬方向的外側面上并接合。與上述的一般的前柱相比,專利文獻2中已知的前柱是小型的。與其相應地,對從車室到車身前方進行觀察的可視范圍(視野)擴大。不過,根據汽車的種類,從設計上的觀點考慮,存在前柱整體形成為向車身的外側突出的、所謂彎曲狀的情況。在采用彎曲的前柱的情況下,也優選能夠確保與采用直線狀的前柱的情況相同的支柱剛性。因此,考慮增大中空部件的壁厚及直徑。但是,存在前柱的重量增加的可能性。另外,若增大中空部件的直徑,則存在從車室進行觀察的視野相應地變窄的可能性。專利文獻1:日本實開平3-44051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6-182079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抑制前柱的重量并提高前柱的剛性的技術。根據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汽車的前柱,所述前柱包括中空部件、外板、內板,所述中空部件整體形成為向車身的外側突出的彎曲狀,所述外板設在所述中空部件的車外側的壁部上,所述內板以沿所述中空部件的車室側的壁部的方式形成,且設在所述車室側的壁部上。優選地,所述內板具有限制凹部,該限制凹部通過嵌入至所述中空部件的一部分,對所述中空部件相對于所述內板向車寬方向的相對位移進行限制。優選地,所述外板及所述內板分別具有用于相互重合的第一凸緣,相互重合的狀態的所述各第一凸緣兼作為用于安裝密封件的密封件安裝部,所述密封件是能夠對相對于所述車身成為閉狀態的側門進行密封的部件。優選地,所述外板及所述內板在相對于所述中空部件與所述各第一凸緣相反側的部位上分別具有第二凸緣,所述外板的第二凸緣和所述內板的第二凸緣相對于所述中空部件分別設置。優選地,所述外板的第一凸緣和所述內板的第一凸緣以能夠通過雙面點焊(direct spot welding)進行接合的方式重合,所述外板的第二凸緣相對于所述中空部件以能夠通過從所述外板側的單面點焊(in direct spot welding)進行接合的方式重合,所述內板的第二凸緣相對于所述中空部件以能夠通過熔化極惰性氣體保護焊(MIGwelding(metal inert gas welding))進行接合的方式重合。優選地,在所述內板中,所述第一凸緣和所述第二凸緣之間的中間部位相對于所述中空部件以能夠通過熔化極惰性氣體保護焊進行接合的方式重合。優選地,所述外板具有與所述中空部件相比向所述車室側伸出的車頂接合外凸緣部,所述中空部件具有沿所述車頂接合外凸緣部向所述車室側伸出的車頂接合延長凸緣部,所述車頂接合延長凸緣部及所述車頂接合外凸緣部與車頂的凸緣部以能夠通過雙面點焊進行接合的方式重合。更優選地,所述外板及所述內板在相對于所述中空部件、與所述車頂相反側的位置上分別具有凸緣,該凸緣相互重合且通過雙面點焊接合。更優選地,具有位于所述中空部件與所述內板之間、且能夠從所述車室側螺入螺栓的螺母,該螺母由接合在所述內板上的平板部和比該平板部小的螺母部構成,該螺母部穿過形成在所述中空部件上的螺母穿通孔部向所述中空部件的內部突出。更優選地,所述螺母穿通孔部相對于所述螺母部的中心線傾斜。優選地,所述外板及所述內板分別具有第一凸緣和第二凸緣,該各第二凸緣相對于所述中空部件分別接合,所述各第一凸緣位于相互對合的位置,在所述前柱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在所述各第一凸緣之間分別夾入加強部件且相互接合,在所述前端部與所述后端部之間,所述各第一凸緣以能夠安裝用于進行側門的密封的密封件的方式重合,在所述各第一凸緣之間局部地具有間隙,并且,不具有該間隙的部位相互接合,所述間隙與由所述中空部件、所述外板、所述內板包圍的、封閉的空間部連通。更優選地,所述間隙由凹部構成,該凹部形成在所述各第一凸緣的至少一個的凸緣面上。更優選地,所述前后的加強部件在所述空間部中還接合在所述中空部件上。更優選地,所述外板具有與所述中空部件的上表面重合并接合的玻璃安裝凸緣部,該玻璃安裝凸緣部形成為能夠安裝前玻璃的平坦的板狀,所述中空部件的前后方向的末端部通過加強部件得到加強,該加強部件具有重合在所述末端部的所述中空部件的上表面上并接合的接合部位,該接合部位及所述末端部的上表面從所述玻璃安裝凸緣部向下方離開。更優選地,所述末端部通過所述加強部件和所述內板被夾入并接合。更優選地,所述中空部件的厚度及所述加強部件的厚度是適合進行基于熔化極惰性氣體保護焊的接合的大小。優選地,所述內板在下部具有向所述車室側鼓出的帶層差加強筋和在車寬方向上貫通的開口部,所述帶層差加強筋由多個折曲部構成,該折曲部以沿所述中空部件且向車身后部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內板上,所述開口部是能夠將從所述中空部件的內部導出的柔性的線狀部件取出至所述車室側的貫通孔,該貫通孔位于跨越所述多個折曲部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由此,上半部位于所述帶層差加強筋的部分上。更優選地,所述內板具有將所述開口部的周緣的周圍包圍的加強用的層差部。更優選地,所述帶層差加強筋構成為,相對于所述內板,其前端部最向外鼓出,并且,隨著趨向車身后部,鼓出的程度逐漸減小。專利技術的效果在本專利技術中,中空部件整體形成為向車身的外側突出的彎曲狀。在該中空部件中,在車室側的壁部上重合并接合有內板。也就是說,通過內板對中空部件進行加強。作用在內板上的沖擊負荷能夠通過剛性得到提高的中空部件高效地傳遞至車身的后部。而且,為了提高中空部件的剛性,無需增大中空部件的粗度及壁厚。能夠抑制前柱的重量的增加并謀求小型化。通過前柱的小型化,能夠擴大從車室進行觀察的視野。而且,在本專利技術中,通過在內板的限制凹部中嵌入中空部件的一部分,能夠對中空部件相對于內板向車寬方向的相對位移進行限制。因此,中空部件通過內板得到加強。其結果為,能夠提高中空部件的剛性。因此,能夠使作用在中空部件的前端的沖擊負荷高效地傳遞至車身的后部。而且,在本專利技術中,在中空部件的下部的附近,外板的第一凸緣和內板的第一凸緣相互重合。因此,前柱的剛性提高。而且,重合的各第一凸緣能夠構成門開口的緣部。該緣部能夠安裝用于密封門開口的密封件。也就是說,緣部兼作為密封件安裝部。通過高剛性的密封件安裝部能夠良好地支承密封件。而且,在本專利技術中,不使各第二凸緣彼此相互重合,與之相應地,能夠使外板及內板小型化。因此,能夠謀求前柱的小型化及輕量化。而且,在本專利技術中,能夠使外板的第一凸緣和內板的第一凸緣重合,并通過雙面點焊接合。外板的第二凸緣能夠通過從外板側的單面點焊接合在中空部件上。內板的第二凸緣能夠通過熔化極惰性氣體保護焊接合在中空部件上。這樣,能夠采用適合各接合部的結構的焊接手段,能夠高效實施基于焊接的接合工序,因此,能夠提高前柱的量產性。而且,在本專利技術中,在內板中,能夠將第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汽車的前柱,具有:外板(217),其與車身(10B)的車頂(22)相連,并支承前玻璃(215),且面對所述車身(10B)的外側;面對車室(34)的內板(218);被夾持在所述外板(217)和所述內板(218)之間的中空部件(253);加強部件(244),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217)具有沿所述前玻璃(215)的邊緣延伸的玻璃安裝凸緣部(275),所述中空部件(253),在該中空部件(253)的長度方向的末端部(372)具有第一凹部(373),該第一凹部(373)從所述外板(217)的所述玻璃安裝凸緣部(275)向下方分離并設在所述中空部件(253)的上壁部(264)上,所述加強部件(244)具有第二凹部(356),該第二凹部(356)焊接在所述第一凹部(373)上,并且從所述外板(217)的所述玻璃安裝凸緣部(275)向下方分離。
【技術特征摘要】
2008.07.04 JP 2008-176237;2008.07.04 JP 2008-17621.一種汽車的前柱,具有:外板(217),其與車身(IOB)的車頂(22)相連,并支承前玻璃(215),且面對所述車身(IOB)的外側;面對車室(34)的內板(218);被夾持在所述外板(217)和所述內板(218)之間的中空部件(253);加強部件(244),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板(217)具有沿所述前玻璃(215)的邊緣延伸的玻璃安裝凸緣部(275), 所述中空部件(253),在該中空部件(253)的長度方向的末端...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藤田浩史,
申請(專利權)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