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核電裝備領域的一種用于余熱排出泵的泵軸和電機軸連接結構,包括泵軸和電機軸;所述泵軸和所述電機軸通過剛性聯軸器連接,所述剛性連軸器的兩端分別與所述泵軸的頂部以及所述電機軸的底部套接并固定。其技術效果是:通過所述剛性聯軸器,將所述泵軸受到的軸向力傳遞到電機軸上,并由所述電機軸上的軸承來承擔所述泵軸所受到的軸向力,因此所述泵軸上只需要套接一個徑向軸承即可,且該徑向軸承不易損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核電裝備領域的一種用于余熱排出泵的泵軸和電機軸連接結構。
技術介紹
余熱排出泵是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反應堆的核三級泵,其主要作用是在反應堆停堆的時候,排出反應堆冷卻劑的余熱,即余熱排出泵輸送反應堆冷卻劑的余熱給余熱交換器來滿足核電站的冷卻要求,進而保障了核電站運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其在核電站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余熱排出泵要在電機的驅動下才能運轉,為了能使電機帶動余熱排出泵的旋轉,通過膜片式聯軸器連接余熱排出泵的泵軸和電機的電機軸。膜片式聯軸器不能夠傳遞泵軸所受到的軸向力。為了保證整個余熱排出泵能夠承受軸向力,就需要在余熱排出泵的泵軸上套接結構復雜的軸承體,造成余熱排出泵的整體結構較復雜,導致余熱排出泵的整體高度無法滿足核電站建設的需要。同時,由于余熱排出泵進口處的壓力高達3.7MPa,因此即使余熱排出泵的泵軸套了結構復雜的軸承體,泵軸所受到的軸向力仍然是很大的,這將造成余熱排出泵泵軸上套接的軸承體直接被軸向力破壞,并釀成事故。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用于余熱排出泵的泵軸和電機軸連接結構,其能夠將泵軸所受到的軸向力傳遞到電機軸上,并由電機軸上的軸承的承擔泵軸所受到軸向力。實現上述目的的一種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余熱排出泵的泵軸和電機軸連接結構,包括泵軸和電機軸;所述泵軸和所述電機軸通過剛性聯軸器連接,所述剛性連軸器的兩端分別與所述泵軸的頂部以及所述電機軸的底部套接并固定。進一步的,所述剛性聯軸器分為泵軸端聯軸器、中間聯軸器和電機軸端聯軸器,所述泵軸端聯軸器與所述泵軸的頂部套接并固定,所述電機軸端聯軸器與所述電機軸的底部套接并固定,所述中間聯軸器通過六角頭鉸制孔螺栓與所述泵軸端聯軸器、所述電機軸端聯軸器分別固定。進一步的,所述泵軸端聯軸器通過傳動鍵與所述泵軸的頂部套接,所述電機軸端聯軸器通過傳動鍵與所述電機軸的底部套接。再進一步的,所述泵軸端聯軸器的頂面與所述泵軸的頂面通過第一螺絲固定,所述電機軸端聯軸器的底面與電機軸的底面通過第二螺絲固定。再進一步的,所述泵軸端聯軸器的外圓周上套接徑向軸承。采用了本專利技術的一種用于余熱排出泵的泵軸和電機軸連接結構的技術方案,即在所述泵軸和所述電機軸之間套接剛性聯軸器的技術方案。其技術效果是:通過所述剛性聯軸器,將所述泵軸受到的軸向力傳遞到所述電機軸上,并由所述電機軸上的軸承來承擔所述泵軸所受到的軸向力,因此所述泵軸上只需要套接一個徑向軸承即可,且該徑向軸承不易損壞。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用于余熱排出泵的泵軸和電機軸連接結構的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參閱圖1,本專利技術的專利技術人為了能更好地對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進行理解,下面通過具體地實施例,并結合附圖進行詳細地說明:泵軸I通過剛性聯軸器3與電機軸2進行連接。該剛性聯軸器3從上至下依次為三段,即:電機軸端聯軸器33、中間聯軸器32和泵軸端聯軸器31,即該剛性聯軸器3采用了分段的結構。該剛性聯軸器3中,泵軸端聯軸器31通過傳動鍵與泵軸I的頂部套接,同時泵軸端聯軸器31的頂面通過第一螺絲35與泵軸I的頂面固定。泵軸端聯軸器31的頂面與中間聯軸器32的底面通過六角頭鉸制孔螺栓34連接固定。電機軸端聯軸器33的底面也通過六角頭鉸制孔螺栓34與中間聯軸器32的頂面固定。電機軸端聯軸器33通過傳動鍵與電機軸2的底部套接,同時電機軸端聯軸器33的底面通過第二螺絲36與電機軸2的底面固定。泵軸I和電機軸2之間采用剛性聯軸器3的原因在于,無論該剛性聯軸器3是一體式的結構還是分段結構:剛性連軸器3都可以將泵軸I承受的軸向力傳遞到電機軸2上,并由電機軸2上所套接的軸承(圖中未顯示)來承擔泵軸I所受到的軸向力。因此泵軸I與電機座(圖中未顯示)之間不再有必要安裝軸承體等復雜的結構,只需要在泵軸端聯軸器31,或者說是泵軸I上套接一個徑向軸承4即可對泵軸I起到中間支撐作用,以保證余熱排出泵的穩定性,而且該徑向軸承4在余熱排出泵運行的過程中是不易損壞的。這樣的設計大大減少了余熱排出泵上附屬零部件,并方便對于余熱排出泵整體的裝配和維修。同時也降低了余熱排出泵的整體的高度,使得立式的余熱排出泵也完全能和臥式的余熱排出泵一樣,滿足核電站建設規范書中對于余熱排出泵的高度的要求,整體結構和高度方面均具有優勢。剛性聯軸器3采用帶中間聯軸器32的分段結構,其好處在于:由于中間聯軸器32的高度高于余熱排出泵中軸封裝置(圖中未顯示)的高度,在對余熱排出泵進行維修時,可通過移除中間聯軸器32,在不拆除電機的情況下快速更換軸封裝置,方便現場檢修,大大的縮減了泵的維修時間。本實施例中,用來連接電機軸端聯軸器31和中間聯軸器32的六角頭鉸制孔螺栓34,以及用來連接電機軸端聯軸器33和中間聯軸器32的六角頭鉸制孔螺栓34都以過渡配合的配合方式與銷孔進行配合。采取過渡配合的原因在于:其能夠更好地通過傳遞該剛性聯軸器3旋轉過程中受到的扭矩,將泵軸I所受到的軸向力傳遞到電機軸2上,同時,消除泵軸端聯軸器31和中間聯軸器32之間,以及電機軸端聯軸器33與中間聯軸器32之間的裝配間隙,從而提高了泵軸I和電機軸2的對中性。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余熱排出泵的泵軸和電機軸連接結構,包括泵軸(I)和電機軸(2);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軸(I)和所述電機軸(2)通過剛性聯軸器(3)連接,所述剛性連軸器(3)的兩端分別與所述泵軸(I)的頂部以及所述電機軸(2)的底部套接并固定。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余熱排出泵的泵軸和電機軸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剛性聯軸器(3)分為泵軸端聯軸器(31)、中間聯軸器(32)和電機軸端聯軸器(33),所述泵軸端聯軸器(31)與所述泵軸(I)的頂部套接并固定,所述電機軸端聯軸器(33)與所述電機軸(2)的底部套接并固定,所述中間聯軸器(32)通過六角頭鉸制孔螺栓(34)與所述泵軸端聯軸器(31)、所述電機軸端聯軸器(33)分別固定。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用于余熱排出泵的泵軸和電機軸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軸端聯軸器(31)通過傳動鍵與所述泵軸(I)的頂部套接,所述電機軸端聯軸器(33)通過傳動鍵與所述電機軸(2)的底部套接。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種用于余熱排出泵的泵軸和電機軸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軸端聯軸器(31)的頂面與所述泵軸(I)的頂面通過第一螺絲(35)固定,所述電機軸端聯軸器(33)的底面與電機軸(2)的底面通過第二螺絲(36)固定。5.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種用于余熱排出泵的泵軸和電機軸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軸端聯軸器(31)的外圓周上套接徑向軸承(4)。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核電裝備領域的一種用于余熱排出泵的泵軸和電機軸連接結構,包括泵軸和電機軸;所述泵軸和所述電機軸通過剛性聯軸器連接,所述剛性連軸器的兩端分別與所述泵軸的頂部以及所述電機軸的底部套接并固定。其技術效果是通過所述剛性聯軸器,將所述泵軸受到的軸向力傳遞到電機軸上,并由所述電機軸上的軸承來承擔所述泵軸所受到的軸向力,因此所述泵軸上只需要套接一個徑向軸承即可,且該徑向軸承不易損壞。文檔編號F16D1/02GK103195736SQ201310125938公開日2013年7月10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12日 優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余熱排出泵的泵軸和電機軸連接結構,包括泵軸(1)和電機軸(2);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軸(1)和所述電機軸(2)通過剛性聯軸器(3)連接,所述剛性連軸器(3)的兩端分別與所述泵軸(1)的頂部以及所述電機軸(2)的底部套接并固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陸金琪,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阿波羅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