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主給水泵的軸承,包括套接在泵軸上的擋油盤、擋推力盤和軸向測位移盤,以及套接在所述擋油盤、所述推力盤和所述軸向測位移盤徑向外側的軸承座;所述軸承座的內圓周上固定有前推力瓦塊座和后推力瓦塊座,所述前推力瓦塊座和后推力瓦塊座在所述推力盤前后兩側對稱布置;所述前推力瓦塊座與所述推力盤的前端面之間設有若干圍繞所述泵軸均布的前推力瓦塊;所述后推力瓦塊座與所述推力盤的后端面之間設有若干圍繞所述泵軸均布的后推力瓦塊。其技術效果是:在主給水泵運行的過程中,通過前推力瓦塊、推力盤和后推力瓦塊的協同作用,平衡了泵軸所受到的軸向力,防止泵軸在運行過程中損壞,保障了主給水泵的安全運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核電設備領域的一種用于主給水泵的軸承。
技術介紹
主給水泵為非核級泵,其在壓水堆核電站中主給水泵的主要功能是:對除氧器的來水進行加壓,然后除氧器的來水進入高壓加熱器和蒸汽發生器,使蒸汽發生器生成蒸汽去驅動核電站的主汽輪機發電。而在一回路反應堆停堆的時期階段,堆內的多余熱量也可使主給水泵的給水產生蒸汽,將一回路介質的熱量導出,起到冷卻一回路的作用。再則是當主汽輪機突然甩負荷或發生蒸汽管道破裂等事故工況時,主給水泵也可起到將多余的熱量導出的作用。因此,主給水泵的運行可靠性極為重要。在主給水泵運行的過程中,主給水泵的泵軸受到很大的軸向力,目前的主給水泵都是依靠泵軸上套接的平衡鼓來平衡泵軸受到的軸向力,但是這不足以平衡泵軸受到的軸向力,泵軸仍有因軸向力而損壞的極大危險,危及主給水泵的安全運行。因此所述領域技術人員希望主給水泵上的軸承在對泵軸進行支撐的時候,平衡泵軸所受到的軸向力,但目前還未有相關報道。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用于主給水泵的軸承,該軸承能夠在主給水泵運行的過程中,有效平衡軸所受到的軸向力,防止泵軸在運行過程中損壞,保障了主給水泵的安全運行。實現上述目的的一種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主給水泵的軸承,包括套接在泵軸的擋油盤、推力盤和軸向測位移盤,以及套接在所述擋油盤、所述推力盤和所述軸向測位移盤徑向外側的軸承座;所述軸承座的內圓周上固定有前推力瓦塊座和后推力瓦塊座,所述前推力瓦塊座和后推力瓦塊座在所述推力盤前后兩側對稱布置;所述前推力瓦塊座與所述推力盤的前端面之間設有若干圍繞所述泵軸均布的前推力瓦塊;所述后推力瓦塊座與所述推力盤的后端面之間設有若干圍繞所述泵軸均布的后推力瓦塊。進一步的,所述軸承座與所述推力盤徑向之間設有套接在所述推力盤外圓周上的推力盤外套,將所述前推力瓦塊和所述后推力瓦塊徑向固定。進一步的,所述軸承座與所述軸向測位移盤徑向之間設有后軸承端蓋,所述后軸承端蓋的后端面上設有后軸承端蓋蓋板。進一步的,所述軸承座與所述泵軸之間還設有前軸承端蓋、瓦塊和軸承座擋套,使所述前軸承端蓋、瓦塊和所述軸承座之間形成進油腔,所述瓦塊、所述軸承座和所述軸承座擋套之間形成排油腔,所述瓦塊與所述軸承座的內圓周固定,使所述泵軸與所述瓦塊之間形成將所述進油腔和所述排油腔連通的徑向間隙,所述前軸承端蓋上設有進油通孔,所述軸承座底部設有排油通孔。再進一步的,所述軸承座和所述前軸承端蓋通過卡接固定,所述前軸承端蓋與所述擋油盤徑向之間設有迷宮式機械密封。進一步的,所述瓦塊的底部設有甩油環。進一步的,所述軸承座等分為上軸承座和下軸承座;所述瓦塊等分為上瓦塊和下瓦塊。采用了本專利技術的一種用于主給水泵的軸承的技術方案,即在推力盤的前后兩個端面上分別布置前推力瓦塊和后推力瓦塊,前推力瓦塊和后推力瓦塊分別對應通過前推力瓦塊座和后推力瓦塊座軸向固定的技術方案。其技術效果是:主給水泵運行的過程中,通過前推力瓦塊、推力盤和后推力瓦塊的協同作用,平衡了泵軸所受到的軸向力,防止泵軸在運行過程中損壞,保障了主給水泵的安全運行。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用于主給水泵的軸承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用于主給水泵的軸承的后端面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用于主給水泵的軸承的仰視圖。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參閱圖1,本專利技術的專利技術人為了能更好地對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進行理解,下面通過具體地實施例,并結合附圖進行詳細地說明:請參閱圖1,本專利技術的一種用于主給水泵的軸承,套接在主給水泵泵軸100的非驅動端。該軸承包括與泵軸100固定套接的擋油盤101、推力盤102和軸向測位移盤103,以及套接在擋油盤101、推力盤102和軸向測位移盤103外圓周上的軸承座I。其中擋油盤101與軸承座I的徑向之間設有前軸承端蓋2,前軸承端蓋2和軸承座I之間通過卡接固定。為了便于前軸承端蓋2和軸承座I的卡接,軸承座I分為上軸承座11和下軸承座12。上軸承座11和下軸承座12分別與前軸承端蓋2卡接,并且上軸承座11和下軸承座12之間通過螺栓固定。為了防止潤滑油從前軸承端蓋2和擋油盤101之間的間隙泄漏,前軸承端蓋2與擋油盤101之間設有迷宮式機械密封。軸承座I與泵軸100的徑向之間還設有瓦塊3和軸承座擋套4,使軸承座I與泵軸100之間形成兩個腔室:進油腔和排油腔。其中,前軸承端蓋2、軸承座I和瓦塊3之間的腔室為進油腔,軸承座1、瓦塊3和軸承座擋套4之間的腔室為排油腔。其中瓦塊3固定在軸承座I的內圓周上,瓦塊3的內圓周與泵軸100之間留有徑向間隙,供潤滑油流過。進油腔通過位于前軸承端蓋2端面上的進油孔(圖中未顯示)與自主潤滑油系統(圖中未顯示)連接,排油腔通過位于軸承座I底部,即下軸承座12底部的排油孔13與自主潤滑油系統連接。這樣對軸承進行潤滑的潤滑油就在進油腔、排油腔和自主潤滑油系統之間循環。為了方便瓦塊3的安裝,瓦塊3分為上瓦塊31和下瓦塊32。上瓦塊31與上軸承座11的內圓周通過螺絲固定,下瓦塊32與下軸承座32的內圓周通過螺絲固定。同時,瓦塊3的底部,即下瓦塊32的底部設有甩油環33,以將所述進油腔內的潤滑油甩入所述排油腔。本專利技術的最大改進在于:軸承座I的內圓周上還設有前推力瓦塊座6和后推力瓦塊8。前推力瓦塊座6和后推力瓦塊座8在推力盤102前后兩側對稱布置,推力盤102與軸承座I徑向之間設有套接在推力盤102外圓周上的推力盤外套14。前推力瓦塊座6是緊靠軸承座擋套4后端面設置的,前推力瓦塊座6座是由第一前推力瓦塊座61和第二前推力瓦塊座62組成的。后推力瓦塊座8是緊靠軸向測位移盤103前端面設置的,后推力瓦塊座8座是由第一后推力瓦塊座81和第二后推力瓦塊座82組成的。前推力瓦塊座6的后端面與推力盤102的前端面之間設有若干圍繞泵軸100均布的前推力瓦塊5,本實施例中,前推力瓦塊5的數量為六塊。后推力瓦塊座8的前端面與推力盤102的后端面之間設有若干圍繞泵軸100均布的后推力瓦塊7,本實施例中,后推力瓦塊7的數量為六塊。前推力瓦塊座6和推力盤外套14將前推力瓦塊5徑向固定,后推力瓦塊座8和推力盤外套14將后推力瓦塊7徑向固定。本專利技術的一種用于主給水泵的軸承,通過前推力瓦塊5、推力盤102和后推力瓦塊7的協同作用,在主給水泵運行的過程中,在對泵軸100進行支撐外,還平衡了泵軸100所受到的軸向力,防止泵軸100在運行過程中損壞,保障了主給水泵的安全運行。軸承座I與軸向測位移盤103之間還設有后軸承端蓋9,將軸承座I與軸向測位移盤103固定。軸向測位移盤103用于測量主給水泵運行過程中泵軸100的軸向位移。后軸承端蓋9的后端面還設有軸承端蓋蓋板91,以防止灰塵進入軸承。本
中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認識到,以上的實施例僅是用來說明本專利技術,而并非用作為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定,只要在本專利技術的實質精神范圍內,對以上所述實施例的變化、變型都將落在本專利技術的權利要求書范圍內。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主給水泵的軸承,包括套接在泵軸(100)的擋油盤(101)、推力盤(102)和軸向測位移盤(103),以及套接在所述擋油盤(101)、所述推力盤(102)和所述軸向測位移盤(103)徑向外側的軸承座(I);其特征在于: 所述軸承座(I)的內圓周上固定有前推力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主給水泵的軸承,包括套接在泵軸(100)的擋油盤(101)、推力盤(102)和軸向測位移盤(103),以及套接在所述擋油盤(101)、所述推力盤(102)和所述軸向測位移盤(103)徑向外側的軸承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座(1)的內圓周上固定有前推力瓦塊座(6)和后推力瓦塊座(8),所述前推力瓦塊座(6)和后推力瓦塊座(8)在所述推力盤(102)前后兩側對稱布置;所述前推力瓦塊座(6)與所述推力盤(102)的前端面之間設有若干圍繞所述泵軸(100)均布的前推力瓦塊(5);所述后推力瓦塊座(8)與所述推力盤(102)的后端面之間設有若干圍繞所述泵軸(100)均布的后推力瓦塊(7)。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陸金琪,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阿波羅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