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腳架腹部支撐座及其使用方法,本發明專利技術包括支撐板,設置于支撐板上部用于放置腳架的支撐臺,以及設置于支撐板上用于將支撐板固定于腹部的固定裝置;所述支撐臺頂部還設有用于盛放腳架的凹槽,且在凹槽上端遠離支撐板的一側還設有便于腳架轉動的缺口。本發明專利技術使用時固定于腹部與皮帶之間,通過皮帶與腹部對其進行支撐,之后只需將現有的腳架放置于凹槽內,再將相機等設備固定于腳架上即可進行相應的操作,由于本發明專利技術整體固定與腹部處,故而可在移動中對相機等設備進行相應的支撐,使用相當方便,解決了現有腳架在需要移動拍攝或換個角度進行拍攝時,需要先移動腳架才能進行拍攝,操作麻煩的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
技術介紹
隨著時代的發展,照相機、數碼照相機和攝像機已廣泛應用于廣大群眾,在拍攝時,往往是雙手懸空進行拍攝,這樣拍攝容易產生晃動和抖動,造成拍攝效果不佳,而且十分費力、不舒服;為了解決這種狀況,相機三腳架、相機獨腳架、測繪支架等應運而生,但是人們往往會移動拍攝,采用現有的腳架就需要不停的移動腳架,然后才能進行拍攝,使用相當不便,同時還可能錯過最佳的拍攝瞬間,給拍攝者留下遺憾。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省力,使用方便、舒服,且可實現移動照相的腳架腹部支撐座。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腳架腹部支撐座,包括支撐板,設置于支撐板上部用于放置腳架的支撐臺,以及設置于支撐板上用于將支撐板固定于腹部的固定裝置;所述支撐臺頂部還設有用于盛放腳架的凹槽,且在凹槽上端遠離支撐板的一側還設有便于腳架轉動的缺口。進一步地,所述固定裝置為固定于支撐板上且位于支撐臺下方的倒鉤、或固定于支撐板上且位于支撐板后方的掛鉤。為了在使用時給人一種舒適的感覺,所述支撐板上截面為圓弧形,橫截面為倒“S”型。再進一步地,所述掛鉤的下端為圓弧狀。為了能夠使本專利技術在使用時更加穩定,所述支撐板上還設有兩個通孔,且分別位于支撐臺兩側。作為一種優選,所述通孔為長條狀的通孔。另外,所述凹槽為球型狀或“V”型狀。為了更好的實現本專利技術在使用時不會對人體造成損傷,所述支撐板下端為圓弧狀;所述支撐臺上沿低于支撐板上沿。上述腳架腹部支撐座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帶倒鉤的支撐板插入皮帶和腹部之間,此時倒鉤正好卡住皮帶;或將帶掛鉤的支撐板上的掛鉤掛在皮帶上,此時掛鉤正好位于皮帶與腹部之間; (2)將腳架的底端放置于支撐板的凹槽內; (3)將相機放置于腳架上即可進行拍攝。本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及有益效果: (I)本專利技術的支撐座利用皮帶或腰帶等物固定在腹部,通過皮帶或腰帶等物提供相應的支撐力,同時利用其接觸點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個支點;本專利技術的支撐板下端與腹部接觸點則作為另一個支點,以保證本專利技術使用的穩定性,最后將用于支撐相機等裝置的現有腳架的底端放置于凹槽內,變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杠桿平衡體系,從而實現了本專利技術在移動中進行拍攝,而不會造成費力和不舒適感,另外也省去了現有技術中移動腳架的麻煩,使用相當方便。(2)本專利技術的支撐板上截面為圓弧形,橫截面為倒“S”型,是按腹部曲線人體工學設計,在使用時,可完全符合腹部的外部形狀,給人一種舒適感,同時不會出現由于腹部局部受力或受力面較小造成損傷的現象。(3)本專利技術的支撐板上設置了長條狀的通孔,可通過線繩等物穿過通孔將本專利技術固定于腹部,從而提高本專利技術在腹部的穩定性。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1的俯視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1的側視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2的俯視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2的側視圖。其中,附圖中標記對應的零部件名稱為: 1-支撐板,2-支撐臺,3-凹槽,4-缺口,5-倒鉤,6-掛鉤,7-通孔。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實施例。目前為了避免在照相或攝影時雙手懸空進行操作,人們均采用相應的腳架固定于底面上,然后將相機等裝置放置于腳架上進行操作,但是這樣進行拍攝造成無法移動,當需要移動到比較進的其他地方進行拍攝,也就是換個角度進行拍攝時,則需要先移動腳架才能進行相應的拍攝,相當麻煩好,耗時耗力。本專利技術則針對上述問題,設計了相應的腳架腹部支撐座。實施例1 如圖1 3所示,腳架腹部支撐座,包括支撐板I,設置于支撐板I上部用于放置腳架的支撐臺2,以及設置于支撐板I上用于將支撐板I固定于腹部的固定裝置;所述支撐臺2頂部還設有用于盛放腳架的凹槽3,且在凹槽3上端遠離支撐板I的一側還設有便于腳架轉動的缺口 4 ;所述固定裝置為固定于支撐板I上且位于支撐臺2下方的倒鉤5。這樣設置可將本專利技術插入皮帶和腹部之間進行固定,利用腹部與皮帶對本專利技術進行支撐,然后將現有的腳架底端放置于凹槽內即可,由于凹槽的上端設有缺口,可便于腳架進行轉動以達到適合拍攝的角度。為了更好的實現本專利技術,所述支撐板I上截面為圓弧形,橫截面為倒“S”型。通過對支撐板的形狀進行了設計,其設計完全是按腹部曲線人體工學進行的設計,可使本專利技術在受到腳架重力發生相應的轉動時,對人體腹部不會有損傷,另外由于上述特定的形狀可使支撐板與人體腹部的接觸較大,保證了使用的舒適性。為了進一步地保證本專利技術的穩定性,所述支撐板I上還設有兩個通孔7,且分別位于支撐臺2兩側,且通孔為長條狀的通孔。這樣設置可以將線繩等物穿過通孔將本專利技術固定于腹部,從而提高本專利技術的穩定性。另外,作為一種優選,所述凹槽3為球型狀或“V”型狀。為了防止本專利技術對腳架進行支撐時,支撐板轉動后,下端與人體腹部接觸造成腹部不舒適或則受傷,所述支撐板下端為圓弧狀。當其向遠離腹部方向轉動時,下端為圓弧狀能夠與腹部完美接觸,且其弧度與腹部吻合,故而避免了對腹部造成損傷的情況發生,提高了本專利技術的舒適度。為了防治將腳架放于支撐臺后進行旋轉時,其旋轉點對人體腹部造成損傷,所述支撐臺上沿低于支撐板上沿。當腳架旋轉時,其拐點直接暴露于支撐臺上方,由于支撐板高于支撐臺,故而人體腹部仍然與支撐板接觸,不會與腳架的拐點接觸,從而避免了腹部受傷,從而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實用性。本專利技術使用時,只需將支撐板插入皮帶和腹部之間,此時倒鉤正好卡住皮帶,為了使本專利技術更加穩定,可將線繩等物穿過通孔系于腰間對支撐板進一步地的固定;然后將腳架的底端放置于支撐板的凹槽內;最后將相機放置于腳架上即可進行拍攝,使用者可在移動中進行拍攝,邊走邊拍攝,不會有不舒適感,且在拍攝時雙手不會覺得費力,適于推廣。實施例2 如圖4 6所示,腳架腹部支撐座,包括支撐板1,設置于支撐板I上部用于放置腳架的支撐臺2,以及設置于支撐板I上用于將支撐板I固定于腹部的固定裝置;所述支撐臺2頂部還設有用于盛放腳架的凹槽3,且在凹槽3上端遠離支撐板I的一側還設有便于腳架轉動的缺口 4 ;所述固定裝置為固定于支撐板I上且位于支撐板I后方的掛鉤6。這樣設置可將掛鉤掛在皮帶上,利用腹部與皮帶對本專利技術進行支撐,然后將現有的腳架底端放置于凹槽內即可,由于凹槽的上端設有缺口,可便于腳架進行轉動以達到適合拍攝的角度。為了更好的實現本專利技術,所述支撐板I上截面為圓弧形,橫截面為倒“S”型。通過對支撐板的形狀進行了設計,其設計完全是按腹部曲線人體工學進行的設計,可使本專利技術在受到腳架重力發生相應的轉動時,對人體腹部不會有損傷,另外由于上述特定的形狀可使支撐板與人體腹部的接觸較大,保證了使用的舒適性。為了使掛鉤不會對腹部造成損傷,以及不會出現不舒適感,所述掛鉤6的下端為圓弧狀。這樣設置是因為圓弧狀與腹部接觸面積較大,使腹部受力均勻,不會出現局部受力導致腹部受傷或不舒適,避免了無法長時間使用的問題。為了進一步地保證本專利技術的穩定性,所述支撐板I上還設有兩個通孔7,且分別位于支撐臺2兩側,且通孔為長條狀的通孔。這樣設置可以將線繩等物穿過通孔將本專利技術固定于腹部,從而提高本專利技術的穩定性。另外,作為一種優選,所述凹槽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腳架腹部支撐座,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撐板(1),設置于支撐板(1)上部用于放置腳架的支撐臺(2),以及設置于支撐板(1)上用于將支撐板(1)固定于腹部的固定裝置;所述支撐臺(2)頂部還設有用于盛放腳架的凹槽(3),且在凹槽(3)上端遠離支撐板(1)的一側還設有便于腳架轉動的缺口(4)。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邱柏中,邱剛,
申請(專利權)人:邱柏中,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