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可變排量機油泵,包括通過旋轉產生負壓從而使機油從油底殼吸入到機油泵內的葉片槽輪,所述葉片槽輪的葉片設于機油泵殼體的旋轉腔內,所述旋轉腔通過偏心距調節機構與葉片中心軸偏心距可調地設于機油泵殼體上。本發明專利技術還涉及一種具有上述結構可變排量機油泵的發動機潤滑系統。同時,本發明專利技術還提供了一種具有上述可變排量機油泵的發動機潤滑系統。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的機油泵結構簡單,機油流通的油路短,油路阻力小,保證主油道油壓的同時能夠節能減排。本發明專利技術的機油泵與潤滑系統適用于各種車輛的發動機。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車輛發動機潤滑領域,涉及一種車輛發動機潤滑系統中的可變排量機油泵,同時還涉及一種具有該機油泵的發動機潤滑系統。
技術介紹
發動機作為車輛的心臟部件,其性能直接決定車輛的性能。為了保證發動機的性能,現有的發動機大都設有潤滑系統,其包括用于從油底殼泵取機油的機油泵、用于對泵取的機油進行濾清的濾清器,以及用于對濾清后的機油進行冷卻的冷卻器,其中,機油泵作為動力機構可以從油底殼中泵取機油到自身的泵腔中,然后機油經過下缸體油道流入冷卻器中進行冷卻,冷去后的機油進入到濾清器中進行濾清處理,濾清后的機油再次流入下缸體油道,最后,機油通過與下缸體油道相連通的上缸體油道流入主油道,主油道對與其相連通的各個分支油道進行分油,令機油流入到發動機各個需要潤滑的部位進行潤滑。上述的潤滑系統中的機油泵及潤滑系統存在以下的缺點: (1)機油泵為定量的機油泵,即在發動機的轉速范圍內,機油泵的輸出流量隨發動機轉速的增加而增加,但是當發動機到一定的轉速后,主油道壓力要求穩定,要求油泵輸出的油量不再增加,而上述的機油泵卻無法減少油量的輸出,依然按照發動機轉速的增加繼續增大輸出油量;且為了保證主油道的油壓,現有的油泵設有旁通閥,多余的機油通過旁通閥泄壓的方式排出,這樣就造成機油泵多做了無用功,因而多消耗了發動機的功率,不利于車輛的節能減排; (2)冷卻器采用不銹鋼的材質,體積大、質量重、成本高,間接提高了發動機的成本,并且增大發動機油耗; (3)濾清器大都采用旋轉式濾清器,為一體不可拆分的形式,而由于發動機需要保養,一定時間必須更換新的濾清器,造成售后成本高; (4)機油的流通油路復雜,油路彎路較多,造成機油的有阻力大,到達主油道的油壓降低,為保證同等主油道壓力的需求,則需要機油泵輸出更大的油壓,導致機油泵消耗更多的功率。此外,現有的潤滑系統中濾清器與機油泵以不同的基準件安裝和定位,裝配時需要調整不同基準件之間的安裝誤差和定位關系,給裝配操作帶來極大的不便。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可變排量機油泵,它根據管道內的油壓可變排量地輸出機油,避免發動機額外做功;同時,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了一種具有上述可變排量機油泵的發動機潤滑系統,該系統能夠減少油路的彎路,降低機油阻力,保證機油到達主油道處的壓力;同時,該系統結構緊湊,安裝方便。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可變排量機油泵,它包括通過旋轉產生負壓從而使機油從油底殼吸入到機油泵內的葉片槽輪,所述葉片槽輪的葉片設于機油泵殼體的旋轉腔內,葉片槽輪的葉片中心軸固設在機油泵殼體上,所述旋轉腔通過偏心距調節機構與葉片中心軸偏心距可調地設于機油泵殼體上。作為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定:所述偏心距調節機構包括偏心距調節彈簧,所述偏心距調節彈簧的一端固設于機油泵殼體的內側面上,另一端固設在相對機油泵殼體可旋轉的旋轉腔上。作為對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限定:它還包括用于對多余機油進行泄壓的泄壓機構,所述泄壓機構包括泄壓彈簧,所述泄壓彈簧固設在機油泵殼體上設置的安裝孔內。作為對本專利技術的更進一步限定:所述機油泵殼體上還設有用于防止葉片軸向躥動的葉片蓋板。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了一種具有可變排量機油泵的發動機潤滑系統,包括用于對機油進行冷卻的冷卻器、用于對機油進行濾清的濾清器,以及用于從油底殼中泵取機油的前述的可變排量機油泵,所述可變排量機油泵固設于發動機缸體上,其進油口連通油底殼,出油口連通冷卻器的進油口,冷卻器的出油口連通濾清器的進油口,濾清器的出油口連通發動機上缸體主油道的進油口。作為對發動機潤滑系統的限定:所述濾清器與冷卻器通過管接頭固設于可變排量機油泵的安裝座上,且濾清器設于冷卻器的上方。作為對發動機潤滑系統的進一步限定:所述冷卻器與可變排量機油泵之間設有用于密封冷卻器與可變排量機油泵結合面的密封圈。作為對發動機潤滑系統的另一種限定:所述濾清器包括濾清器上蓋與濾清器下蓋,所述濾清器上蓋可拆分地設于濾清器下蓋上形成腔體,濾清器的濾芯設于濾清器上蓋與濾清器下蓋構成的腔體內。發動機潤滑系統的其它特征還有:所述冷卻器為鋁制結構。采用以上技術方案,本專利技術可以達到如下的技術效果: (1)本專利技術機油泵的旋轉腔與葉片中心軸偏心距可調地設置,對應不同的油壓可以通過偏心距調節機構調節旋轉腔與葉片中心軸之間的偏心距,進而達到調節機油泵輸出油量的目的,保證當發動機達到一定的轉速后,機油泵的輸出量不再隨發動機轉速的增加而增力口,保證主油道的油壓穩定; (2)可變排量機油泵上設有葉片蓋板,可以防止葉片沿軸向躥動,保證可變排量機油泵的良好性能; (3)本專利技術的發動機潤滑系統中機油泵的出油口直接連冷卻器的進油口,冷卻器的出油口直接連通濾清器的進油口,濾清器的出油口直接連通發動機的上缸體主油道進油口,進而通過主油道對各分支油道進行分油,上述連接方式令縮短了機油流通的油路,因此油道阻力小,油壓耗損的也少,能夠節省發動機的功率,節能減排; (4)發動機潤滑系統中的濾清器與冷卻器通過管接頭安裝到機油泵的安裝座上,結構簡單,安裝方便,同時令整個潤滑系統的結構更見緊湊,體積更小; (5)本專利技術濾清器與冷卻器的連接處通過密封圈進行密封,保證油路的密封性能; (6)濾清器采用上蓋與下蓋可拆分的形式構成腔體,然后將濾芯設于腔體內,當發動機需要保養,必須更換濾芯時,只需將上蓋與下蓋拆分,更換濾芯即可,無需將整個濾清器進行更換,節約后期成本; (7)冷卻器采用鋁制結構,相對于現有的不銹鋼冷卻器質量減輕了很多,進而令整個潤滑系統的重量減輕了很多。綜上所述,本專利技術所涉及的可變排量機油泵,具有結構簡單,機油流通的油路短,油路阻力小等特點,保證主油道油壓的同時能夠節能減排。本專利技術適用于各種車輛的發動機。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一的拆分結構示意 圖2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二的左視 圖3是圖2的立體拆分結構示意圖。圖中:1 一可變排量機油泵,1-1 一葉片槽輪,1-2—葉片,1-3 —葉片中心軸,2—旋轉腔,3—偏心距調節彈簧 ,4一泄壓彈簧,5—安裝孔,6—葉片蓋板,7—冷卻器,81—濾清器上蓋,82—濾清器下蓋,9一管接頭,10—密封圈,11 一上缸體主油道進油口,12一安裝座,13一進油法蘭,13一曲軸驅動齒輪,14一機油泵驅動齒輪,15一發動機,16-1一進油腔,16-2—出油腔。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種可變排量機油泵 本實施例的一種可變排量機油泵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葉片槽輪1-1,所述的葉片槽輪1-1設有葉片1-2,在工作時,通過葉片1-2旋轉產生動力進而從油底殼中吸取機油。為保證葉片槽輪1-1及葉片1-2的安全,將葉片槽輪1-1與葉片1-2設于機油泵殼體上的旋轉腔2內,而葉片中心軸1-3固設在機油泵殼體上。為了實現本實施例對機油排量的可控性,所述旋轉腔2通過偏心距調節機構設于機油泵殼體上,且旋轉腔2可相對機油泵殼體進行旋轉;葉片中心軸1-3直接固設于機油泵殼體上,且旋轉腔2與葉片槽輪中心軸1-3之間的偏心距可調通過偏心距調節機構進行調整。為了結構簡單,本實施例中的偏心距調節機構為偏心距調節彈簧3,其中偏心距調節彈簧3的一端固設于機油泵殼體的內側面上,另一端固設在相對機油泵殼體可旋轉的旋轉腔上。當管道內的油壓增大時,偏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可變排量機油泵,包括通過旋轉產生負壓從而使機油從油底殼吸入到機油泵內的葉片槽輪,所述葉片槽輪的葉片設于機油泵殼體的旋轉腔內,葉片槽輪的葉片中心軸固設在機油泵殼體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腔通過偏心距調節機構與葉片中心軸偏心距可調地設于機油泵殼體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卜艷亮,王浩雷,邵杰,陳亞青,張強,
申請(專利權)人: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