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腹腔鏡管狀吻合器抵釘座夾持鉗,包括鉗口、握部、連桿,其中,所述鉗口設有兩臂,所述兩臂通過鉸軸相鉸接;所述握部設有握把和扳手,所述握把和所述扳手通過鉚釘鉸接;所述連桿為中空結構,其內部設有驅動機構;所述鉗口通過所述驅動機構與所述扳手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腹腔鏡管狀吻合器抵釘座夾持鉗不僅可以從抵釘座中心桿延長線方向夾持抵釘座,使其很容易通過腹壁密封裝置的相應尺寸的工作通道進入氣腹,從而將抵釘座置入胃腸腔的端側開口;還可以在腹腔鏡的監視下協助完成抵釘座和吻合器中心桿的對接。(*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醫療器械,尤其涉及一種腹腔鏡管狀吻合器抵釘座夾持鉗。
技術介紹
自1994年Kitano等報道了首例腹腔鏡輔助遠端胃切除術之后,早期胃癌的腹腔鏡根治術在日本和韓國得到蓬勃發展;隨后1999年Uyama等報道了進展期胃癌腹腔鏡下D2根治術。經10余年的發展,腹腔鏡手術治療早期胃癌的技術已經成熟,其近遠期療效與開腹手術相當,已被新版的日本胃癌治療規約接受為Ia期胃癌的標準治療方案之一。國內由于早期胃癌診斷率相對較低,進展期胃癌占有較大比重,主要是以腹腔鏡下D2,Dl+α或+ β淋巴結清掃技術為主,其應用已經得到普及。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包括三種術式:全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以及手助式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全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中因微創優勢正逐漸被外科專家廣泛采用。目前全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中消化道重建的方法主要分為:手工縫合、直線型切割閉合器協助吻合、管狀吻合器協助吻合等方式。但是,要實行管狀吻合器協助吻合操作,吻合器抵釘座的安裝需要有專用的器械方可有效夾持抵釘座使其進入氣腹,并植入目標管腔內,另外,在吻合器抵釘座進入腹腔并安裝到目標腸管的端部,已經進行荷包線包埋處理妥當之后,需要在腹腔鏡的監視下通過專用器械協助完成抵釘座和吻合器中心桿的對接,然而,目前尚未開發出這類專用器械。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以有效夾持抵釘座使其進入氣腹,置于目標管腔內,以及協助完成抵釘座和吻合器中心桿對接的腹腔鏡管狀吻合器抵釘座夾持鉗。為了實現上 述技術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腹腔鏡管狀吻合器抵釘座夾持鉗,包括鉗口、握部、連桿,其中,所述鉗口設有兩臂,所述兩臂通過鉸軸相鉸接;所述握部設有握把和扳手,所述握把和所述扳手通過鉚釘鉸接;所述連桿為中空結構,其內部設有驅動機構;所述鉗口通過所述驅動機構與所述扳手連接。優選地,所述兩臂的截面為圓弧形,并且所述鉗口閉合時為筒狀結構。進一步地,所述兩臂的端部的厚度大于所述兩臂其他部分的厚度。進一步地,所述鉗口依次設有第一夾持部和第二夾持部,所述第一夾持部靠近連桿,所述第二夾持部為第一夾持部的延伸,并遠離連桿,其中,當所述鉗口閉合時,所述兩臂在第一夾持部完全收攏;所述兩臂在所述第二夾持部未收攏,從側面看兩臂之間留有條狀空隙。進一步地,所述兩臂在第一夾持部上設有凸起。進一步地,所述兩臂長為2cm,寬為0.8-lcm。優選地,所述鉗口端部設置為平面,且所述鉗口兩臂夾緊時,兩臂之間形成內孔,且所述內孔與兩臂相垂直。進一步地,內孔的側壁上設有凸起。進一步地,在所述內孔與所述端部之間的兩臂內側上設有凸起。進一步地,所述兩臂長為2cm,兩臂收攏直徑為5mm。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I)本技術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管狀吻合器抵釘座通過腹腔鏡切口密封裝置的防漏氣通道進入氣腹缺少專用的夾持鉗的問題;吻合器抵釘座的中心桿為圓形,器械從端側在中心桿延長線方向夾持抵釘座是目前常用腹腔鏡手術器械不能完成的操作,本技術提供的腹腔鏡管狀吻合器抵釘座夾持鉗可以從抵釘座中心桿延長線方向夾持抵釘座使其很容易通過腹壁密封裝置的相應尺寸的工作通道進入氣腹,從而將抵釘座置入胃腸腔的端側開口。(2)本技術提供的腹腔鏡管狀吻合器抵釘座夾持鉗還可以在腹腔鏡的監視下協助完成抵釘座和吻合器中心桿的對接。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一實施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另一實施例示意圖;圖3為圖1的鉗口放大圖;圖4為圖2的鉗口放大圖。其中,I鉗口,2握部,3連桿,4鉸軸,21握把,22扳手,23鉚釘,,5內孔,6凸起,13兩臂,14端部,11,第一 夾持部,12第二夾持部。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圖1為本技術的一實施例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腹腔鏡管狀吻合器抵釘座夾持鉗,其主要從端側夾住抵釘座中心桿,其主要包括鉗口 1、握部2、連桿3,其中,所述鉗口 I設有兩臂13,所述兩臂13通過鉸軸4相鉸接;所述握部2設有握把21和扳手22,所述握把21和所述扳手22通過鉚釘23鉸接;所述連桿3為中空結構,其內部設有驅動結構;所述鉗口 I通過所述驅動結構與所述扳手22連接。本實施例提供的腹腔鏡管狀吻合器抵釘座夾持鉗的鉗口 I的放大圖如圖3所示,所述兩臂13的截面為圓弧形,并且所述鉗口 I閉合時為筒狀結構。所述兩臂13的端部14呈圓弧形,且所述端部14的厚度大于所述兩臂13其他部分的厚度。所述鉗口依次設有第一夾持部11和第二夾持部12,所述第一夾持部11靠近連桿3,所述第二夾持部12為第一夾持部11的延伸,并遠離連桿3,其中,當所述鉗口 I閉合時,所述兩臂13在第一夾持部11完全收攏,其在所述第二夾持部12未收攏,從側面看兩臂13之間留有條狀空隙。從端部14看所述第二夾持部12,其中央為空心,兩臂13的邊緣尺寸較薄,其主要功能主要是牢固夾住目標組織使之不易松動,并且可以提供一定的力度,可用于夾住一些需要切除和不怕損壞的組織,在本實施例中,此功能主要用于收緊時從抵釘座中心桿延長線的方向夾住抵釘座中心桿的圓桿。所述第一夾持部11的主要功能是夾住正常組織協助顯露,例如夾住胃壁、腸壁等人體正常組織,尤其是一次加入較多組織時局部壓強不會太大,所述兩臂13在第一夾持部11上設有淺小凸起6可作為防滑設計。所述兩臂13長為2cm,寬為0.8-lcm,這樣的尺寸有利于夾持鉗從端側夾住抵釘座中心桿,并且0.8-lcm是標準器械常用的尺寸。本實施例提供的腹腔鏡管狀吻合器抵釘座夾持鉗可以從端側在抵定座中心桿延長線方向夾持抵釘座,從而使抵釘座很容易通過腹壁密封裝置的相應尺寸的工作通道進入氣腹,進一步使抵釘座置入胃腸的端側開口 ;另為,本實施例提供的腹腔鏡管狀吻合器抵釘座夾持鉗的鉗口的設計為兩種結構,使其同時具備了持物鉗和無損傷鉗的功能,使其還可以夾人體內的無損傷組織,這樣的話,在腹腔鏡手術過程中可以減少頻繁更換器械帶來的不便。 圖2為本技術的另一實施例示意圖,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腹腔鏡管狀吻合器抵釘座夾持鉗,其主要在實施例1協助完成吻合器抵釘座進入腹腔并安裝到目標腸管的端部,已經進行荷包線包埋處理妥當之后,利用本實施例提供的腹腔鏡管狀吻合器抵釘座夾持鉗從側方夾住抵釘座中心桿來完成抵釘座與吻合器的對接,從側方夾住抵釘座的某個特定位置來提供對抗力。如圖2所示,其主要包括鉗口 1、握部2、連桿3,其中,所述鉗口 I的設有兩臂13,所述兩臂13通過鉸軸4相鉸接;所述握部2設有握把21和扳手22,所述握把21和所述扳手22通過鉚釘23鉸接;所述連桿3為中空結構,其內部設有驅動結構;所述鉗口 I通過所述驅動結構與所述扳手22連接。本實施例提供的腹腔鏡管狀吻合器抵釘座夾持鉗的鉗口 I的放大圖如圖4所示,所述鉗口 I端部設置為平面,且所述兩臂13夾緊時,兩臂之間形成內孔5,并且所述內孔5與兩臂13相垂直,所述內孔5主要用來從側方夾住抵釘座的中心桿;所述內孔側壁設有凸起6,這樣可以增加了內孔5與抵釘座中心桿的摩擦力。所述鉗口 I在在所述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腹腔鏡管狀吻合器抵釘座夾持鉗,包括鉗口(1)、握部(2)、連桿(3),其特征在于,?所述鉗口(1)設有兩臂(13),所述兩臂(13)通過鉸軸(4)相鉸接;?所述握部(2)設有握把(21)和扳手(22),所述握把(21)和所述扳手(22)通過鉚釘(23)鉸接;?所述連桿(3)為中空結構,其內部設有驅動機構;?所述鉗口(1)通過所述驅動機構與所述扳手(22)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佘軍軍,王小軍,羅玄,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藍域創新技術投資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