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交流電動扭矩扳手,屬于電動扳手技術領域。一種交流電動扭矩扳手,包括機殼、設置于所述機殼內的竄激電機、由所述竄激電機帶動的并設置于機殼內的變速裝置、由所述變速裝置帶動的并設置于機殼內的減速裝置及與所述減速裝置相連的扳手主體,所述變速裝置和減速裝置之間設有回轉裝置;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機殼后端的手柄,設置于所述手柄內的集成控制系統以及設置在所述手柄上并和集成控制系統連接的操作面板;所述手柄上設有開關。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夠提供大扭矩;具有預緊螺栓的識別功能;漏電保護裝置保護操作者安全;反力臂、輕巧、操作簡單方便;恒功恒速、使機器內部齒輪傳動更平穩;套筒能預防高空墜落。(*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電動扳手
,具體涉及一種交流電動扭矩扳手。
技術介紹
隨著大容量高電壓等級輸電線路的不斷建設,承載能力大、綜合性能好的鋼管塔在輸電線路工程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應用。為了使鋼管塔良好的性能得到充分體現,保證線路更加安全,鋼管主材法蘭連接螺栓的均勻受力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傳統的人工用扳手緊固螺栓的方法肯定無法滿足要求,特別是無法適應高空、高扭矩要求作業的要求,因此機械智能的交流型電動扭矩扳手的開發研制成為急需研究解決的課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種交流電動扭矩扳手,能夠滿足特高壓電網建設的工況環境及適合高空、高扭矩作業要求。本技術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交流電動扭矩扳手,包括機殼、設置于所述機殼內的竄激電機、由所述竄激電機帶動的并設置于機殼內的變速裝置、由所述變速裝置帶動的并設置于機殼內的減速裝置及與所述減速裝置相連的扳手主體,所述變速裝置和減速裝置之間設有回轉裝置;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機殼后端的手柄,設置于所述手柄內的集成控制系統以及設置在所述手柄上并和集成控制系統連接的操作面板;所述手柄上設有開關。所述回轉裝置包 括活動底蓋、環設在所述活動底蓋外圍的活動端蓋、活動壓蓋和軸承,所述軸承安裝在所述活動端蓋的軸承孔內、并壓入活動底蓋外圈,所述活動壓蓋用內六角螺栓緊固安裝于齒輪箱底面。優選的,所述 減速裝置包括與所述扳手主體嚙合連接的輸出行星架、與變速裝置7相連接的輸入齒輪、一級太陽齒輪和設置在輸出行星架上和一級太陽齒輪嚙合的一級行星齒輪,所述一級太陽齒輪通過中心定位銷和二級太陽齒輪、三級太陽齒輪、輸入齒輪固定,所述二級太陽齒輪和二級行星架上的二級行星齒輪嚙合,所述三級太陽齒輪和三級行星架上的三級行星齒輪嚙合,所述輸入齒輪和四級行星架上的四級行星齒輪嚙合;所述各級行星架上的行星齒輪和所述殼體相嚙合。優選的,所述變速裝置包括通過第二轉軸連接于所述殼體的第一組齒輪及通過第三轉軸連接于所述殼體的第二組齒輪;所述竄激電機的動力輸出軸上設有外齒,所述第一組齒輪包括與所述外齒相嚙合的第一大齒輪及與所述第一大齒輪同軸相連的第一小齒輪,所述第二組齒輪包括與所述第一小齒輪相嚙合的第二大齒輪及與所述第二大齒輪同軸相連的第二小齒輪,所述第二小齒輪與所述減速裝置的輸入齒輪相嚙合。所述回轉裝置的活動底蓋與變速裝置的齒輪箱通過螺栓連接,并通過相互的止口定位;所述回轉裝置的活動端蓋與減速裝置的行星減速箱體通過螺栓連接,并通過相互的止口定位。所述交流扭矩扳手工作時,當所述減速系統的行星減速箱體跟轉或回轉時,即可通過所述回轉裝置內部的軸承圍繞活動底蓋旋轉,實現與活動底蓋連接的所述變速裝置7的齒輪箱及手柄不跟轉的功能。所述交流電動扭矩扳手的機殼包括電機殼、中間蓋、變速裝置的齒輪箱、回轉裝置的活動端蓋和減速裝置的行星減速箱體。優選的,所述扳體主體外設有套筒,所述的套筒和扳手主體的驅動方榫通過安全銷固定。優選的,所述交流電動扭矩扳手還設有側手柄和反力臂,所述側手柄設置在回轉裝置處的機殼上,所述反力臂設置在減速裝置處的機殼上。優選的,所述交流電動扭矩扳手還包括分別設置在回轉裝置的機殼和手柄上的兩個背帶吊環。所述背帶吊環用于安裝背帶,工作時可將背帶掛于操作者身上。優選的,所述手柄上還設有電機正反開關和帶有漏電保護器的電源線,所述電機正反開關用于控制串激電機旋轉方向。所述集成控制系統包括與所述操作面板相連接的扭矩計算模塊、預設有參考電流值的存儲模塊及用于測定所述竄激電機的實際電流值并將所述實際電流值與所述參考電流值作比較的控制模塊。當所述實際電流值大于所述參考電流值時,控制模塊控制所述竄激電機停止轉動。和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本技術能夠提供大扭矩,最大扭矩可達5000N.m;具有預緊螺栓的識別功能,當該螺栓已處于預緊完成時、該電動扭矩扳手會自動瞬間啟動時、進行扭力過載保護而停止,確保了二次緊固而對電動扭矩扳手的損害及螺栓的傷害;新型人體工程學設計與驅動部件自由連接、可旋轉、提高了操作的方便性和舒適性;漏電保護裝置保護操作者安全;反力臂、輕巧、操作簡單方便;恒功恒速、 使機器內部齒輪傳動更平穩;套筒能預防高空墜落,有安全保障;在螺栓固緊后,可以自動逆轉3-5度,使套筒便利取下、以便下個螺栓操作,可提高工作效率,減少了一些繁瑣的操作程序,解決了大批量需要增扭裝置來完成的繁瑣工序,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和降低了施工成本。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1中,1-套筒,2-扳手主體,3-安全銷,4-減速裝置,5-回轉裝置,6_背帶吊環,7-變速裝置,8_中間蓋,9_串激電機,10-電機殼,11-機殼,12-電源線,13-操作面板,15-集成控制系統,16-電機正反開關,17-開關,18-手柄,20-背帶吊環,23-側手柄,24-反力臂,25-漏電保護器。圖2為本技術回轉裝置的放大圖。圖2中,51-活動底蓋,52-軸承,53-活動端蓋,54-活動壓蓋。具體實施方式下面根據附圖并結合實施例,對本技術做進一步說明。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交流電動扭矩扳手,包括機殼11、設置于所述機殼11內的竄激電機9、由所述竄激電機9帶動的并設置于機殼11內的變速裝置7、由所述變速裝置7帶動的并設置于機殼11內的減速裝置4及與所述減速裝置4相連的扳手主體2,所述變速裝置7和減速裝置4之間設有回轉裝置5 ;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機殼11后端的手柄18,設置于所述手柄18內的集成控制系統15以及設置在所述手柄18上并和集成控制系統15連接的操作面板13 ;所述手柄18上設有開關17。所述回轉裝置5包括活動底蓋51、環設在所述活動底蓋外圍的活動端蓋53、活動壓蓋54和軸承52,所述軸承52安裝在所述活動端蓋53的軸承孔內、并壓入活動底蓋51外圈,所述活動壓蓋54用內六角螺栓緊固安裝于齒輪箱底面。所述所述減速裝置4包括與所述扳手主體2嚙合連接的輸出行星架、與變速裝置7相連接的輸入齒輪、一級太陽齒輪和設置在輸出行星架上和一級太陽齒輪嚙合的一級行星齒輪,所述一級太陽齒輪通過中心定位銷和二級太陽齒輪、三級太陽齒輪、輸入齒輪固定,所述二級太陽齒輪和二級行星架上的二級行星齒輪嚙合,所述三級太陽齒輪和三級行星架上的三級行星齒輪嚙合,所述輸入齒輪和四級行星架上的四級行星齒輪嚙合;所述各級行星架上的行星齒輪和所述殼體11相哨合。所述變速裝置7包括通過第二轉軸連接于所述殼體11的第一組齒輪及通過第三轉軸連接于所述殼體11的第二組齒輪;所述竄激電機的動力輸出軸上設有外齒,所述第一組齒輪包括與所述外齒相嚙合的第一大齒輪及與所述第一大齒輪同軸相連的第一小齒輪,所述第二組齒輪包括與所述第一小齒輪相嚙合的第二大齒輪及與所述第二大齒輪同軸相連的第二小齒輪,所述第二小齒輪與所述減速裝置4的輸入齒輪相嚙合。所述回轉裝置5的活動底蓋51與變速裝置7的齒輪箱通過螺栓連接,并通過相互的止口定位;所述回轉裝置5的活動端蓋53與減速裝置4的行星減速箱體通過螺栓連接,并通過相互的止口定 位。所述交流扭矩扳手工作時,當所述減速系統4的行星減速箱體跟轉或回轉時,即可通過所述回轉裝置5內部的軸承52圍繞活動底蓋51旋轉,實現與活動底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交流電動扭矩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機殼(11)、設置于所述機殼(11)內的竄激電機(9)、由所述竄激電機(9)帶動的并設置于機殼(11)內的變速裝置(7)、由所述變速裝置(7)帶動的并設置于機殼(11)內的減速裝置(4)及與所述減速裝置(4)相連的扳手主體(2),所述變速裝置(7)和減速裝置(4)之間設有回轉裝置(5);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機殼(11)后端的手柄(18),設置于所述手柄(18)內的集成控制系統(15)以及設置在所述手柄(18)上并和集成控制系統(15)連接的操作面板(13);所述手柄(18)上設有開關(17)。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方士君,魏紹明,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金立電子機械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