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半地下一機多板停車設備,升降驅動機構通過升降起吊鏈條連接載車板,升降驅動機構設在多塊載車板中間,或設于多塊載車板的最邊側;升降起吊鏈條與升降驅動機構的起升鏈輪相嚙合,通過連接載車板鏈輪帶動載車板升降;停車設備還包括有配合升降驅動機構運動,保持載車板水平升降的平衡裝置。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針對不同的載車板數量,將升降驅動機構設置于載車板中間或最邊側,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在不改變現有技術的運動原理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了一機多板的停車模式,與現有的半地下停車設備相比較在成本上具有明顯優勢,而且設置結構更加簡潔,占用地下空間更少,便于維護保養。(*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機械式停車設備,具體涉及一種半地下一機多板停車設備。
技術介紹
目前在半地下停車設備中,在地坑內一層車位一般設置為一機一板式,即一個升降載車板需設置一套升降驅動裝置,由于地坑內車位成本較高,而一機一板式所使用的單獨升降驅動裝置相對占用了大量的停車空間,同時升降驅動裝置不僅多而設置復雜,不方便空間布局,不便于維修保養等。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以上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占用空間少、性價比高的半地下一機多板停車設備。本技術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半地下一機多板停車設備,升降驅動機構通過升降起吊鏈條連接載車板,所述升降驅動機構設在多塊載車板中間,或設于多塊載車板的最邊側;所述升降起吊鏈條與升降驅動機構的起升鏈輪相嚙合,通過連接載車板鏈輪帶動載車板升降;所述停車設備還包括有配合升降驅動機構運動,保持載車板水平升降的平衡裝置。所述升降驅動機構設在多塊載車板的最邊側,通過升降起吊鏈條在地坑內依次兜托載車板,所述升降起吊鏈條的一端與升降驅動機構的起升鏈輪相嚙合,另一端固定于地坑內壁;所述各載車板間均設有過渡鏈輪,所述升降起吊鏈條與過渡鏈輪相嚙合以兜托載車板。所述升降驅動機構設在多塊載車板中間,當載 車板數量為兩塊時,所述升降起吊鏈條中部與升降驅動機構的起升鏈輪相嚙合,兩端分別與兩塊載車板靠近升降驅動機構的內側連接。所述升降驅動機構設在多塊載車板中間,當載車板數量多于兩塊時,所述升降驅動機構通過升降起吊鏈條在地坑內依次兜托載車板,升降起吊鏈條的兩端分別固定于地坑內壁;所述用于連接緊靠升降驅動機構兩側的載車板的升降起吊鏈條部分與升降驅動機構的起升鏈輪相嚙合;以升降驅動機構為中心向外延伸的其它載車板間均設有過渡鏈輪,所述升降起吊鏈條與過渡鏈輪相嚙合以兜托其它載車板。所述升降起吊鏈條的端頭固定于載車板車長一側的地坑內壁頂端。所述平衡裝置包括縱向平衡裝置,一縱向平衡鏈條兜托縱穿載車板,其一端繞過載車板后端鏈輪固定于地坑底部,另一端繞過載車板的前端鏈輪固定于地坑內壁。所述縱向平衡裝置為兩組,兩后端鏈輪安裝在同步軸兩端,通過軸承座連接在載車板。所述平衡裝置還包括橫向平衡裝置,一橫向平衡鏈條兜托橫穿載車板,其一端連接于載車板的鏈輪上,所述鏈輪設置于載車板上靠近升降驅動機構的內側,另一端固定于地坑內壁。所述縱向平衡鏈條另一端固定于載車板車寬一側的地坑內壁頂端。所述橫向平衡鏈條另一端固定于載車板車長一側的地坑內壁頂端。本技術的有益效果為:針對不同的載車板數量,將升降驅動機構設置于載車板中間或最邊側,均會產生不同的設備結構,但通過升降起吊鏈條連接載車板從而帶動載車板做升降運動的原理未變,因此本技術在不改變現有技術的運動原理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了一機多板的停車模式,與現有的半地下停車設備相比較在成本上具有明顯優勢,而且設置結構更加簡潔,占用地下空間更少,便于維護保養。同時結合平衡裝置,有力地保證了載車板在升降過程中,保持水平狀態而不會發生傾斜,極大地提高了本技術應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一(包括橫向平衡裝置);圖2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二;圖3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三;圖4為縱向平衡裝置結構示意圖。圖中:1為升降驅動機構;2為升降起吊鏈條;3為載車板;4為起升鏈輪;5為橫向平衡鏈條;6為載車 板的鏈輪;7為縱向平衡鏈條;8為載車板的后端鏈輪;9為載車板的前端鏈輪;10為過渡鏈輪;11為活動止擋裝置。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做進一步詳細說明。實施例一條件:載車板3的數量為兩塊,升降驅動機構I設置于兩塊載車板3的中間。如圖1所示,此時升降驅動機構I通過升降起吊鏈條2連接載車板3,即實現一機兩板的停車模式。將升降驅動機構I設在兩塊載車板3中間,而升降起吊鏈條2則與升降驅動機構I的起升鏈輪4相嚙合,其兩端分別與兩塊載車板3相連接,具體的連接部位在載車板3上靠近升降驅動機構I的內側位置。與本實施例配合的平衡裝置為橫向平衡裝置和縱向平衡裝置。如圖1所不,橫向裝置包括橫向平衡鏈條5,其一端連接于載車板3的鏈輪6上,可以采用上繞或下繞的形式進行連接固定。鏈輪6設置于載車板3上靠近升降驅動機構I的內側,最好是設置于載車板I后端的內側。整體上,橫向平衡鏈條5兜托住載車板3并從下部橫穿載車板3,其另一端固定于地坑內壁,建議設置于載車板3車長一側的地坑內壁頂端。而縱向平衡裝置包括兜托住載車板3,并從下部縱穿載車板3的縱向平衡鏈條7,其一端繞過載車板3后端鏈輪8固定于地坑底部,另一端則繞穿過載車板3的前端鏈輪9固定于地坑內壁,建議固定于載車板3車寬一側的地坑內壁頂端,縱向平衡鏈條7的兩端可以采用上繞或下繞的形式與載車板3后端鏈輪8和前端鏈輪9進行連接固定,如圖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橫向平衡裝置可以與升降驅動機構I的升降起吊鏈條2,共同保證載車板3在升降過程中的車寬方向的水平,而縱向平衡裝置可以采用兩組設置方式,具體來說可以分布于載車板3車寬方向靠近兩側的位置,以提高載車板在車長方向的水平。在實際應用中,兩后端鏈輪8可以安裝在同步軸兩端,通過軸承座連接在載車板3上,可以有效保證兩條縱向平衡鏈條7實現同步嚙合。實施例二條件:載車板3的數量多于兩塊,升降驅動機構I設置于多塊載車板3的中間。如圖2所示,此時升降驅動機構I夾設在多塊載車板3中間,通過升降起吊鏈條2在地坑內依次連接載車板3的鏈輪6實現對載車板3的兜托。其中,用于連接緊靠升降驅動機構I兩側的載車板3的升降起吊鏈條2部分與升降驅動機構I的起升鏈輪4相嚙合,而以升降驅動機構I為中心向外延伸的其它載車板3間均設有過渡鏈輪10,升降起吊鏈條2與過渡鏈輪10相嚙合以兜托其它載車板3。升降起吊鏈條2的兩端分別固定于地坑內壁,從著力方面考慮,建議固定于載車板3車長一側的地坑內壁頂端。同時,為防止在啟動升降驅動機構I后,所有的載車板3均做升降運動,故還可以考慮設置相對于每塊載車板3的活動止擋裝置11。在本實施例中,橫向平衡方面已經由升降起吊鏈條2的兜托來保證,因此本實施例只需要從縱向方向來保證平衡即可,即采用實施例一中的縱向平衡裝置來配合即可實現升降的平穩。實施例三條件:載車板3的數量多于兩塊,升降驅動機構I設置于多塊載車板3的最邊側。如圖3所示,此 時升降驅動機構I通過升降起吊鏈條2在地坑內依次連接載車板3的鏈輪6,從而實現對載車板3的兜托。其中升降起吊鏈條2的一端與升降驅動機構I的起升鏈輪4相嚙合,另一端則固定于地坑內壁,從著力方面考慮,建議固定于載車板3車長一側的地坑內壁頂端。在各載車板3間均設有過渡鏈輪10,升降起吊鏈條2則是與過渡鏈輪5相嚙合以兜托載車板。同時,為防止在啟動升降驅動機構I后,所有的載車板3均做升降運動,故還可以考慮設置相對于每塊載車板3的活動止擋裝置11。在本實施例中,橫向平衡方面已經由升降起吊鏈條2的兜托來保證,因此本實施例只需要從縱向方向來保證平衡即可,即采用實施例一中的縱向平衡裝置來配合即可實現升降的平穩。權利要求1.半地下一機多板停車設備,升降驅動機構通過升降起吊鏈條連接載車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驅動機構設在多塊載車板中間,或設于多塊載車板的最邊側;所述升降起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半地下一機多板停車設備,升降驅動機構通過升降起吊鏈條連接載車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驅動機構設在多塊載車板中間,或設于多塊載車板的最邊側;所述升降起吊鏈條與升降驅動機構的起升鏈輪相嚙合,通過連接載車板鏈輪帶動載車板升降;所述停車設備還包括有配合升降驅動機構運動,保持載車板水平升降的平衡裝置。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許明金,
申請(專利權)人:安徽鴻路鋼結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