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人工呼吸裝置,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人工呼吸裝置無法有效隔離患者呼氣時返回的氣流,對救助者造成感染的問題。人工呼吸裝置包括:呼吸端,包括第一呼吸端和第二呼吸端;用于連通所述第一呼吸端和所述第二呼吸端的連通管,包括連通管本體和設置于所述連通管本體上的安裝孔;用于進氣和出氣轉換的氣流轉換裝置,設置于所述連通管本體內。本實用型新的人工呼吸裝置結構簡單,體積小,重量輕,拆裝方便,醫務人員可隨身攜帶,搶救病人時可以避免醫務人員與病人口對口地接觸,能有效的隔離被患者呼氣時返回的氣流,從而避免對救助者的感染,并且可以通過調節螺栓調節彈簧彈力的大小,從而給醫務人員帶來很多便利。(*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醫療器械領域,特別是指一種人工呼吸裝置。
技術介紹
心臟驟停是各種原因所致的循環和呼吸的突然停止和意識喪失,如果較長時間停止呼吸,身體得不到氧氣,人就會死亡,必須進行緊急搶救。心肺復蘇就是針對這一急癥所采取的一系列急救措施,其中的人工呼吸就是人為地幫助傷病者恢復或繼續維持正常呼吸的一種方法.現場心肺復蘇的措施,對于任何一名患者,都有較大的侵犯性,同時,在進行人工呼吸時,由于缺乏安全保障措施,救助者往往會不小心接觸到患者的氣流、血液、黏液以及細菌、病毒,交又感染到一些疾病。專利申請號為200420098160.6的中國專利(2006年2月22日授權公告)公開了一種人工呼吸器,由呼吸管、上接觸口、下接觸罩構成。在呼吸管的上端與上接觸口相通并連為一體,上接觸口下面的呼吸管外臂上連有下接觸罩。該種人工呼吸器雖然用一根呼吸管將救助者和患者口對口連接起來,避免救助者跟患者口腔的直接接觸,但卻無法有效的隔離被患者呼氣時返回氣流對救助者的感染。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出一種人工呼吸裝置,解決了現有技術中人工呼吸裝置無法有效隔離患者呼氣時返回的氣流,從而對救助者造成感染的問題。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人工呼吸裝置,包括:呼吸端,包括第一呼吸端和第二呼吸端;用于連通所述第一呼吸端和所述第二呼吸端的連通管,包括連通管本體和設置于所述連通管本體上的安裝孔;用于進氣和出氣轉換的氣流轉換裝置,設置于所述連通管本體內。進一步地,所述氣流轉換裝置包括:排氣管,設置于所述安裝孔內,包括排氣管本體和設置于所述排氣管本體上的排氣孔;彈簧,所述彈簧一端穿過所述排氣孔與所述排氣管本體連接;活瓣球,所述活瓣球一側與所述彈簧另一端連接;密封環,設置于所述活瓣球另一側,與所述連通管本體連接。進一步地,所述氣流轉換裝置還包括:調節螺栓,與所述排氣管活動連接且與所述排氣孔相匹配;其中,所述彈簧一端穿過所述排氣孔與所述調節螺栓連接。優選地,所述活瓣球由彈性材料制成。本實用 新型的有益效果為:結構簡單,體積小,重量輕,拆裝方便,醫務人員可隨身攜帶,搶救病人時可以避免醫務人員與病人口對口地接觸,能有效的隔離被患者呼氣時返回的氣流,從而避免對救助者的感染,并且可以通過調節螺栓調節彈簧彈力的大小,從而給醫務人員帶來很多便利。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技術一種人工呼吸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一種人工呼吸裝置的另一結構示意圖。圖中:1、第一呼吸端;2、第二呼吸端;3、連通管本體;4、安裝孔;5、排氣管本體;6、排氣孔;7、彈簧;8、活瓣球;9、密封環;10、調節螺栓。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如圖1-2所示,在本技術所述一種人工呼吸裝置的第一實施例中,包括:呼吸端,包括第一呼吸端I和第二呼吸端2 ;用于連通第一呼吸端I和第二呼吸端2的連通管,包括連通管本體3和設置于連通管本體3上的安裝孔4;用于進氣和出氣轉換的氣流轉換裝置,設置于連通管本體3內。其中,第一呼吸端I和第二呼吸端2與連通管本體3優先選擇螺紋連接,當然,還可以使用其它連接方式,只要方便拆裝且密封性能優良即可,本技術對此不進行限定。在本技術所述的人工呼吸裝置的另一實施例中,所述氣流轉換裝置可以包括:排氣管,設置于安裝孔4內,包括排氣管本體5和設置于排氣管本體5上的排氣孔6 ;彈簧7,彈簧7 —端穿過排氣孔6與排氣管本體5連接;活瓣球8,活瓣球8 一側與彈簧7另一端連接;密封環9,設置于活瓣球8另一側,與連通管本體3連接。其中,常態下,彈簧7的彈力使活瓣球8抵靠在密封環9上,當醫務人員向第一呼吸端I吹氣時,活瓣球8離開密封環9,從而可以向病人口中送氣,當醫務人員吹氣完畢,活瓣球8又會在彈簧7的彈力下抵靠在密封環9上,從而使得病人口中呼出的氣體通過排氣孔6進入排氣管本體5后排出。在本技術所述的人工呼吸裝置的另一實施例中,所述氣流轉換裝置還可以包括:調節螺栓10,與排氣管活動連接且與排氣孔6相匹配;其中,所述彈簧7 —端穿過排氣孔6與調節螺栓10連接。其中,調節螺栓10可以調節其與排氣管本體5的相對位置,從而可以調節彈簧7對活瓣球8施加的彈力,調節螺栓10與排氣管本體5優先選擇螺紋連接。其中,優選地,所述活瓣球8由彈性材料制成。活瓣球8使用彈性材料,例如橡膠,可以進一步增加活瓣球8與密封環9之間的氣密性。本技術所述的人工呼吸裝置,結構簡單,體積小,重量輕,拆裝方便,醫務人員可隨身攜帶,搶救病人時可以避免醫務人員與病人口對口地接觸,能有效的隔離被患者呼氣時返回的氣流,從而避免對救助者的感染,并且可以通過調節螺栓調節彈簧彈力的大小,從而給醫務人員帶來很多便利。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術,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人工呼吸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呼吸端,包括第一呼吸端(I)和第二呼吸端(2); 用于連通所述第一呼吸端(I)和所述第二呼吸端(2 )的連通管,包括連通管本體(3 )和設置于所述連通管本體(3)上的安裝孔(4); 用于進氣和出氣轉換的氣流轉換裝置,設置于所述連通管本體(3 )內。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呼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氣流轉換裝置包括: 排氣管,設置于所述安裝孔(4)內,包括排氣管本體(5)和設置于所述排氣管本體(5)上的排氣孔(6); 彈簧(7),所述彈簧(7) —端穿過所述排氣孔(6)與所述排氣管本體(5)連接; 活瓣球(8),所述活瓣球(8) —側與所述彈簧(7)另一端連接; 密封環(9 ),設置于所述活瓣球(8 )另一側,與所述連通管本體(3 )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呼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氣流轉換裝置還包括: 調節螺栓(10),與所述排氣管活動連接且與所述排氣孔(6)相匹配; 其中,所述彈簧(7)—端穿過所述排氣孔(6)與所述調節螺栓(10)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人工呼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瓣球(8)由彈性材料制成。·專利摘要本技術提出了一種人工呼吸裝置,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人工呼吸裝置無法有效隔離患者呼氣時返回的氣流,對救助者造成感染的問題。人工呼吸裝置包括呼吸端,包括第一呼吸端和第二呼吸端;用于連通所述第一呼吸端和所述第二呼吸端的連通管,包括連通管本體和設置于所述連通管本體上的安裝孔;用于進氣和出氣轉換的氣流轉換裝置,設置于所述連通管本體內。本實用型新的人工呼吸裝置結構簡單,體積小,重量輕,拆裝方便,醫務人員可隨身攜帶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人工呼吸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呼吸端,包括第一呼吸端(1)和第二呼吸端(2);用于連通所述第一呼吸端(1)和所述第二呼吸端(2)的連通管,包括連通管本體(3)和設置于所述連通管本體(3)上的安裝孔(4);用于進氣和出氣轉換的氣流轉換裝置,設置于所述連通管本體(3)內。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石磊,趙連國,
申請(專利權)人:李石磊,趙連國,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