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制造綠色的杜仲茶和/或桑茶的方法,該方法不采用麻煩的杜仲及桑的鮮葉的保管方法和復雜的杜仲茶及桑茶的制造工序,而且不使用特殊的藥液,用簡便的方法制造綠色的杜仲茶和/或桑茶。該杜仲茶和/或桑茶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將杜仲和/或桑的鮮葉作為原料使用,經過在300~350℃下進行煸炒的煸炒工序,接著,經過包括干燥的工序,或經過包括揉搓及干燥的各工序來制造綠色的杜仲茶葉和/或桑茶葉,或進一步進行粉碎做成粉末飲料。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杜仲茶葉和/或桑茶葉的制造方法,特別是涉及呈現鮮艷的綠色的杜仲茶葉和/或桑茶的制造方法以及根據該方法生產的干燥茶葉及粉末飲料。
技術介紹
近年來,杜仲茶作為健康飲料備受關注,其制造方法的方案也很多。現在作為實用化了的杜仲茶的制造方法的專利技術,有一種杜仲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為“將杜仲鮮葉在100~110℃的溫度中蒸20~120秒,接著揉搓,曬4~5天,或用干燥機使其老化,并使其干燥到5%的水分量,進行焙炒”(參照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1特許第3101901號公報專利文獻1的專利技術是“由于在揉搓杜仲鮮葉之前要在所需的條件下蒸,所以能去除鮮葉的青臭味及綠色,且在使葉子柔順使細胞組織解離的后續揉搓工序中易萃取成分”(段落[0008]),而不是制造呈現綠色的杜仲茶。除了上述專利技術以外,還開發了將杜仲的葉做成粉末攝取全部有效成分的產品,其中也有呈現綠色的粉末狀的杜仲茶,這樣的杜仲茶的制造方法的專利技術也是公知的(參照專利文獻2~5)。專利文獻2特許第2775418號公報專利文獻3特開平8-84560號公報專利文獻4特開平8-228734號公報專利文獻5特開平11-155537號公報專利文獻2的專利技術是,“綠色綠葉杜仲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工序:為了防止自然發酵造成的高溫熱,將采摘的杜仲鮮葉放入冰箱進行冷卻的工序;進行上述冷卻,在5~8小時的短時間內用70℃~80℃的熱水-->進行的瞬間洗滌工序;將每一枚上述洗滌了的鮮葉用95℃~98℃的蒸汽或熱水加熱2~3分鐘的工序;將上述加熱了的杜仲葉立刻用1℃~4℃的冷卻水或冷風再次冷卻來遏止酶的發酵的工序;立刻用90℃~95℃的熱風或通過間接加溫使上述遏止了酶的發酵和劣化的杜仲葉干燥,防止葉綠素劣化的工序;通過該操作得到除葉綠素外維生素A、B、C、E及礦物質等還大量保留的綠色綠葉杜仲茶的工序;將經過了上述工序的綠色綠葉杜仲茶進行粗切,將變黃了的茶葉裝袋的工序;以及將經過了上述工序的綠色綠葉杜仲茶用帶有葉輪的粉碎機進行粉碎的工序”。專利文獻2的專利技術存在為了遏止酶的發酵,防止葉綠素的劣化而必須采用如上述的復雜的制造工序的問題。專利文獻3的專利技術是“杜仲葉粉末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將杜仲的鮮葉加熱處理到氧化酶的活性停止,葉子的綠色不喪失,及苦味減少,將該處理葉干燥到水分率為30%以下,干燥后,使其在粉碎室中旋轉移動,通過移動的速度差產生的摩擦來進行干燥葉的粉碎”。但是,關于加熱處理,正如所記載的“對杜仲的鮮葉施加的加熱處理的目的在于停止葉中存在的氧化酶的活性。但是,由此葉子的綠色喪失后,就不能得到綠色的粉末,所以綠色的保持也很重要,且因為還需要減少苦味,因此,為滿足這些條件,要將加熱溫度定為100℃以下,適當地調整加熱時間,所以,蒸、煮的加熱處理的溫度和時間與處理結果的關系,如表3所示的本專利技術的杜仲葉粉末的制造方法中的杜仲葉的加熱處理條件表。而且,作為加熱手段,或者是采用上述的蒸、煮,或炒鍋,或者是采用由熱風、遠紅外線、微波進行的加熱……”(段落[0009])。加熱溫度低,為了保持杜仲葉粉末的綠色,存在必須微妙調整其后的干燥條件、粉碎條件的問題。專利文獻4的專利技術是“一種綠色杜仲茶的制造方法,采用去除了重金屬離子的離子交換水清洗杜仲的鮮葉,通過將洗凈的鮮葉浸泡在從加溫到50~100℃的溫水、3~300g/升濃度的食鹽水以及3~300g/升濃度的維生素C與氯化鈉的混合液組成的群中選出的至少1種溶液中,使鮮葉中存在的氧化酶失活后,進行冷卻、瀝水,通過使相對濕度設定為70以下及溫度設定為10~60℃的空氣流通,將葉的含水率調節為0.1~15%,進而一邊添加0.1~115g/kg維生素C一邊粉碎茶葉而得到綠色杜仲茶。”為了保持杜仲茶的綠-->色,必須使用特殊的藥液。專利文獻5的專利技術是“一種杜仲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將采摘的杜仲的鮮葉切成長方形狀的鮮葉剪切工序;將鮮葉進行熱處理的鮮葉熱處理工序;一面攪拌上述熱處理鮮葉,一面通過熱風去除葉的表面水分·附著水分,使其干燥的第1干燥工序;一面向上述干燥鮮葉施加壓力揉搓·攪拌,一面使其干燥,將葉子弄碎的第2干燥工序;向上述干燥了的干燥破碎葉施加壓力揉搓·弄碎葉子的揉搓破碎工序;一面施加壓力揉搓·攪拌上述干燥破碎葉一面使其干燥,將葉子弄碎的第3干燥工序;通過熱風使上述干燥破碎葉干燥的第4干燥工序;將干燥破碎葉粉碎成粉末狀的粉碎工序;以及通過熱風干燥上述粉末狀的干燥粉碎葉的第5干燥工序。”為了保持杜仲茶的綠色,必須重復上述的破碎·粉碎工序和干燥工序。另外,用于保持杜仲茶的綠色的杜仲鮮葉的保管·保存方法的專利技術也是公知的(參照專利文獻6及7)。專利文獻6特開平10-117748號公報專利文獻7特許第3084358號公報專利文獻6的專利技術是“一種杜仲鮮葉的保管方法,其特征在于:遮擋日光,在保持在約1℃~約20℃的暗室內放入作為杜仲茶的原料的杜仲鮮葉,來保管該杜仲的鮮葉。”另外,專利文獻6記載了,“從杜仲樹上采摘杜仲鮮葉,運送到加工工廠。屆時,在將采摘的杜仲鮮葉無縫隙地滿滿壓入筐簍或容器中后,通過杜仲鮮葉的自身消化作用伴隨的熱,進一步促進杜仲鮮葉的自身消化作用,因此,需要進行以下的管理。”“放入了采摘的杜仲鮮葉的筐簍或容器,最好是放入例如竹制的網眼粗的容器,避免日光直射,通風良好,不悶捂杜仲的鮮葉。”“另外,由于采摘杜仲鮮葉的地方與加工杜仲葉的地方分開,所以需要防止杜仲鮮葉的悶捂。即:如果將杜仲鮮葉以從杜仲樹上采摘下來的狀態放置,則會由于杜仲鮮葉中含有的酶等生理活性物質而開始發生自身消化作用,含有的藥成分等開始分解,杜仲鮮葉由在樹上的葉子的綠色變成帶有茶褐色。”“為了防止這種情況,要遮擋日光,將作為杜仲茶的原料的杜仲鮮葉放入保持在約1℃~約20℃(更優選約10℃~約15℃)的暗室內進行保管。”“屆時,將采摘的杜仲的鮮葉快速冷卻到約15℃以下,優選快-->速冷卻到約10℃以下。”“然后,較好是將冷卻的杜仲鮮葉保持在約1℃~約20℃(更好約10℃~約15℃)。另外,在運送時要使用保冷車以保持上述溫度。另外,如果超過約20℃,則會由于杜仲的鮮葉中含有的酶等生理活性物質而開始發生自身消化作用,另外,如果未滿約1℃,則采摘的杜仲鮮葉會凍結,所以必須避免”(段落[0015]~[0020])。為了保持杜仲鮮葉的綠色,不僅要遮擋日光,而且必須使容器的通風良好,嚴密進行溫度管理。專利文獻7中也記載了,“為了解決采摘的葉子產生自身消化作用并隨著其發熱而促進自身消化作用的問題,放入了采摘的杜仲葉的容器用金屬絲制的網眼粗的容器,通風良好,防止悶捂”(段落[0014])。“為了解決在采摘的杜仲葉的運送中途進一步促進‘悶捂’,進行自身消化作用這個問題,將采摘的杜仲葉盡可能地快速冷卻到10℃以下,優選快速冷卻到1℃~4℃。進而,將冷卻的杜仲葉使用能夠保溫在10℃以下,優選保溫在1~4℃的保冷車運送到加工場地”(段落[0015])。為了維持杜仲鮮葉的綠色,需要使容器的通風良好,嚴密進行溫度管理。另外,關于桑茶也推出了以下的制造方法,但都是采用蒸工序,不能夠制造呈現鮮艷綠色的桑茶。專利文獻8特開平5-153941號公報專利文獻9特開平9-2060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綠色的杜仲茶葉和/或桑茶葉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經過如下工序進行制造:將杜仲和/或桑的鮮葉作為原料使用,在300℃~350℃下煸炒的煸炒工序;以及接著進行包括干燥的工序。
【技術特征摘要】
JP 2005-10-19 2005-303946;JP 2006-8-18 2006-2231831.一種綠色的杜仲茶葉和/或桑茶葉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經過如下工序進行制造:將杜仲和/或桑的鮮葉作為原料使用,在300℃~350℃下煸炒的煸炒工序;以及接著進行包括干燥的工序。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綠色的杜仲茶葉和/或桑茶葉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炒鍋機進行5~15分鐘上述煸炒工序。3.根據權利要求1~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綠色的杜仲茶葉和/或桑茶葉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低溫干燥,接著高溫干燥這2個工序進行上述干燥工序。4.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綠色的杜仲茶葉和/或桑茶葉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干燥機在70℃以下進行25~40分鐘上述低溫干燥。5.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綠色的杜仲茶葉和/或桑茶葉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干燥機在90~100℃下進行30~60分鐘上述高溫干燥。6.根據權利要求1...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安間智惠子,
申請(專利權)人:有限會社碧山園,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JP[日本]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