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磚坯自動成型機,它包括切條和切坯部分,切條部分包括傳送帶、刷油輪,傳送帶包括輥輪、機架,輥輪間隔排列在機架上,刷油輪位于傳送帶中部兩側,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條部分增設氣動切條機構和泥條長度測量機構,所述氣動切條機構包括氣缸[2-5]、支架[2-8]、刀架[2-2],其中,支架位于傳送帶進料端,氣缸固定于支架上方,刀架和支架為門形框架結構,刀架門形框邊位于支架門形框邊的導向槽[2-15]內,其上方與氣缸活塞桿連接,其底部裝有鋼絲切刀[2-4],支架上、下方設有限位行程開關[2-17]、[2-18],所述泥條長度測量機構由紅外光發射器[2-6]和紅外光接收器[2-7]組成,二者分別安裝于傳送帶出料端兩側。(*該技術在2011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磚坯成型加工機械,屬磚坯制造
技術介紹
現有的磚坯主要生產工藝過程為原料混配—擠制泥條—定長切條—切坯—運坯。一套完整的生產設備主要包括擠條、切條、切坯等幾個部分,現有的切條工序多以人工去操作一個簡易的切刀運動來切制泥條,由于人工操作速度較慢,故切出的端面易呈梯形而形成廢坯,由此而造成的損失約為10%左右。在切坯工序中,現有設備一般采用推板越過鋼絲分割刀的切割方式,推板的驅動機構由凸輪偏心輪加離合器、驅動電機、減速器等組成。使用中,分割鋼絲刀中的細鋼絲極易因推板的偏離誤差而斷裂,使用壽命短,驅動機構結構復雜、造價高,此外,由于無適宜的運坯設備,因而采用眾多人力運坯。凡此種種,都需要對現有的磚坯成型設備進行改進。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機械化程度較高的、廢品率較低的、用工少而使用可靠的磚坯自動成型機。本技術的技術問題是由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磚坯自動成型機,它包括切條和切坯部分,切條部分包括傳送帶、刷油輪,傳送帶包括輥輪、機架,輥輪間隔排列在機架上,刷油輪位于傳送帶中部兩側。其改進在于所述切條部分增設氣動切條機構和泥條長度測量機構,所述氣動切條機構包括氣缸2-5、支架2-8、刀架2-2,其中,支架位于傳送帶進料端,氣缸固定于支架上方,刀架和支架為門形框架結構,刀架門形框邊位于支架門形框邊的導向槽2-15內,其上方與氣缸活塞桿連接,其底部裝有鋼絲切刀2-4,支架上、下方設有限位行程開關2-17、2-18,所述泥條長度測量機構由紅外光發射器2-6和紅外光接收器2-7組成,二者分別安裝于傳送帶出料端兩側。上述磚坯自動成型機,所述切坯部分包括泥條托臺3-1、推板3-2、氣缸3-4、滑枕3-5、滑座3-6,鋼絲分割刀3-3,其中,滑枕位于滑座導軌3-7中,其一端與氣缸活塞桿連接,另一端與推板連接,鋼絲分割刀3-3固定于托臺前端。上述磚坯自動成型機,所述切條部分增設輸送帶和輸送帶驅動機構,所述輸送帶包絡于傳送帶出料端的輥輪2-9上,所述驅動機構包括氣缸2-11、齒條2-12、齒輪2-13,齒輪安裝于輸送帶外端輥輪軸上,齒條一端與齒輪嚙合、另一端與氣缸活塞桿連接,氣缸固定于機架2-19上。上述磚坯自動成型機,在切坯部分出料端增設磚坯輸送部分,該部分包括磚坯輸送鏈4-1和輸送驅動機構,磚坯輸送鏈包括托輪4-2、托板4-11、托輪架4-3,托輪分為兩排安置在磚坯輸送鏈兩側,驅動機構包括鏈輪4-4、鏈條4-5、氣缸4-6、齒條4-7和齒輪4-8,鏈輪分別位于兩排托輪的前后端,兩前端鏈輪共用一長輪軸4-13,每一鏈條包絡于前、后鏈輪上,每一鏈條上間隔設置凸柱4-9,將輸送帶分割成若干段,每一段內放置一塊托板,齒輪安裝于長輪軸的軸端,齒條一端與齒輪嚙合、另一端與氣缸活塞桿連接,氣缸固定于托輪架上。上述磚坯自動成型機,所述鋼絲分割刀上的各條鋼絲上端掛在彈簧拉勾3-9上、下端固定在下邊框的固定孔內,固定孔上設有開口槽3-11。上述磚坯自動成型機,所述磚坯輸送驅動機構增設鏈條托輪4-10。本技術具有如下特點1.本技術以氣動切條機構替代手工切條作業,并配以泥條長度光電測量裝置,可準確控制泥條長度、根除泥條端面梯形缺陷,顯著降低廢品率;2.本技術在切坯部分中采用鋼絲分割刀固定、泥條運動的分割方式后,鋼絲分割刀不易損壞,使用壽命長;此外,驅動機構以簡易的氣動缸替代了原凸輪加離合器的復雜機構,簡化了驅動結構,降低了設備造價,減少了電力消耗,易于操作;3.本技術增設的磚坯輸送部分可節省輸送磚坯人力,易于使用機動運坯車等卸載工具,易于與切坯部分組成連續生產線;4.本技術以壓縮空氣為動力源,無漏油、污染等諸多不便,易于自動控制,氣動零部件耐用、易采購,維修方便。本技術適宜于磚坯成型加工業、特別是中小型磚廠使用。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K向視圖;圖3是圖1中A-A剖視圖;圖4是圖2中C-C剖視圖;圖5是圖1中B-B剖視圖;圖6是圖1中切坯部分結構示意圖;圖7是圖6中F向視圖;圖8是圖6中E-E剖面圖;圖9是圖7中D-D剖面圖;圖10是圖1中磚坯輸送部分結構示意圖;圖11是圖10中G-G剖面圖;圖12是圖10中H-H剖面圖。具體實施方式參閱圖示實施例,2為切條部分、3為切坯部分、4為磚坯輸送部分,三部分呈“丅”字形布局,由擠泥機擠出的長泥條先進入切條部分被切成一定長度的短泥條N后進入切坯部分,被切割成一塊塊磚坯,切好的成型坯由磚坯輸送部分送走。參閱圖1、2、3、4、5,圖示切條部分中的傳送帶2-1由多個較長的輥輪2-9間隔排列構成,機架2-19上安裝輥輪的軸孔為長圓形開口孔,輥輪輥軸可自由出入該軸孔,安裝拆卸很方便;傳送帶的進料端與擠泥條機銜接、出料端與切坯部分中的托臺3-1的前端側面銜接,氣缸2-5借助門形支架2-8安裝在傳送帶進料端的上方,紅外光發射器2-6、紅外光接收器2-7安裝于傳送帶出料端的兩側,刀架2-2的門形框邊為圓柱框邊,故導向槽2-15為與之匹配的導向套;鋼絲切刀2-4裝于門形刀架的底端,橫向拉梁2-16用于加強刀架的結構剛性,刀架在氣缸2-5驅動下向上行至上止點時碰撞行程開關2-17、向下行至下止點時碰撞下行程開關18,兩個刷油輪2-3安裝在傳送帶中間部位泥條N的兩側,刷油輪外包裹油氈,刷油輪上面有油杯,油杯底部有滴油孔,油液由滴油孔滴在油氈上,泥條N輸送運行時與兩刷油輪摩擦接觸、帶動刷油輪旋轉,將油液涂抹在泥條兩側面上,此乃制作工藝要求;泥條行至傳送帶出料端時,切斷紅外光發射器2-6與紅外光接收器2-7之間的通路,紅外光發射器導通氣缸2-5進氣管路上的電磁閥,氣缸活塞帶動刀架2-2快速下行,鋼絲切刀2-4將泥條切斷,切斷后的泥條進入切坯部分,后面擠泥機擠出的新泥條又進入傳送帶進料端開始下一循環。仍參閱圖2,為使切斷的泥條被可靠地傳送至切坯部分托臺上,本技術在切條部分傳送帶2-1的出料端增設閉環輸送帶和驅動機構。如圖所示,傳送帶2-1出料端的若干輥輪被包絡在一閉環輸送帶2-10內,驅動機構中的齒輪2-13安裝在輸送帶最外端的輥輪輥軸上,齒條2-12的一端與齒輪嚙合、另一端與氣缸2-11的活塞桿連接,氣缸2-11固定于機架2-19上,齒輪軸孔內設有棘爪,類似自行車飛輪結構,齒條向左移動時驅動齒輪順時針旋轉,棘爪帶動輥輪軸旋轉,反之空轉,齒輪結構為常見部件,故圖中沒有畫出。參閱圖1、6、7、8、9,圖示切坯部分主要改進為,將鋼絲分割刀安置在托臺3-1的前端,鋼絲分割刀靜止不動,由推板將泥條推經鋼絲分割刀3-3完成分割。托臺上始終保持兩條泥條N,推板3-2在氣缸3-4驅動下前行時,借助中間的泥條將前面的泥條推至鋼絲分割刀,并使其全部通過鋼絲分割刀,被整齊分割成若干塊磚坯,前面的泥條被分割后進人磚坯輸送部分4,后面的泥條進入前面泥條位置上,推板在氣缸帶動下回縮,又一切斷的新泥條由傳送帶2-1輸送至推板前端,依次往返便不斷地將切好的泥條分割成磚坯。參閱圖7、8、9,圖中安裝在托臺3-1前端上的鋼絲分割刀3-3,其下邊框應稍低于托臺臺面,以使泥條底部能很好地被鋼絲分割,每一鋼絲上端掛在彈簧拉勾3-9上、下端固定在下邊框的固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韓吉生,
申請(專利權)人:韓吉生,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