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太陽能空調與風冷模塊聯合系統,包括風冷模塊機組和依次連接的太陽能集熱器、熱水循環管路、吸收式制冷機、冷水循環管路、風機盤管;優點是:太陽能空調與風冷模塊聯合運行,在陽光充足季節,利用太陽能作為主要能源產生熱水,驅動吸收式制冷機產生冷水用于制冷,可以大幅度降低電網的負荷,實現太陽能資源充足的情況下優先使用太陽能空調進行建筑制冷或采暖;太陽能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太陽能空調與風冷模塊同時運行或風冷模塊單獨運行進行建筑制冷或采暖,滿足建筑制冷或采暖需求。因此,本發明專利技術太陽能空調與風冷模塊聯合系統,在保證用戶舒適度的前提下優先使用太陽能,大大降低了空調系統的能耗,能源利用率高。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太陽能空調與風冷模塊聯合系統,包括風冷模塊機組和依次連接的太陽能集熱器、熱水循環管路、吸收式制冷機、冷水循環管路、風機盤管;優點是:太陽能空調與風冷模塊聯合運行,在陽光充足季節,利用太陽能作為主要能源產生熱水,驅動吸收式制冷機產生冷水用于制冷,可以大幅度降低電網的負荷,實現太陽能資源充足的情況下優先使用太陽能空調進行建筑制冷或采暖;太陽能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太陽能空調與風冷模塊同時運行或風冷模塊單獨運行進行建筑制冷或采暖,滿足建筑制冷或采暖需求。因此,本專利技術太陽能空調與風冷模塊聯合系統,在保證用戶舒適度的前提下優先使用太陽能,大大降低了空調系統的能耗,能源利用率高。【專利說明】太陽能空調與風冷模塊聯合系統
本專利技術涉及太陽能空調系統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太陽能空調與風冷模塊聯合系 統。
技術介紹
傳統空調利用電能來驅動壓縮式制冷機,長期消耗大量能源,能源利用率低,加速 全球氣候變暖,尤其在夏季用電高峰期,給電網帶來巨大負擔。太陽能資源因其具有取之不 盡用之不竭的特點已成為當今世界可開發的最大能源,我國對太陽能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處 于一個快速發展階段。太陽能空調系統是太陽能光熱利用的高級形式,不但可以充分利用 一年四季的太陽能為用戶提供供冷、采暖與熱水服務,而且環保無污染,顯著降低空調系統 對傳統能源的消耗量。但太陽能同時也存在密度低、間歇性和隨機性等缺點,降低了目前太 陽能空調系統的能源利用率。當太陽能資源不充足時,需要配置相應的后備能源。當前的技 術多采用輔助熱源為吸收式制冷機提供其發生器所需要的熱水,比如廢熱、燃氣、電等。然 而,可以利用廢熱的情況并不普遍,而采用燃氣則能耗高并伴隨排放大量有毒廢氣,采用電 源則是將高品位的能源轉換為低品位的熱能,能源利用率低。因此,現有的配置有后備能源 的太陽能空調系統存在一定的不足。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能源利用率高、能 耗低的太陽能空調與風冷模塊聯合系統。本專利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太陽能空調與風冷模塊聯合系 統,包括依次連接的太陽能集熱器、熱水循環管路、吸收式制冷機、冷水循環管路和風機盤 管,所述的太陽能集熱器的出水端設置有第一閥門和第一溫度傳感器,所述的太陽能集熱 器與所述的熱水循環管路之間通過第一換熱器相連,所述的熱水循環管路與所述的吸收式 制冷機之間通過第二換熱器相連,所述的吸收式制冷機與所述的冷水循環管路之間通過第 三換熱器相連,所述的熱水循環管路上設置有熱水儲罐和若干循環水泵,所述的冷水循環 管路上設置有冷水儲罐和若干循環水泵,所述的熱水儲罐的入水端與所述的風機盤管的出 水端相連,所述的冷水儲罐的出水端與所述的風機盤管的入水端相連,所述的冷水儲罐的 入水端與所述的風機盤管的出水端相連,還包括風冷模塊機組,所述的風冷模塊機組的入 水端與所述的風機盤管的出水端相連,所述的風冷模塊機組的入水端設置有第二閥門,所 述的風冷模塊機組的出水端與所述的風機盤管的入水端相連,所述的風冷模塊機組的出水 端設置有第三閥門,所述的熱水儲罐的出水端與所述的風機盤管的入水端相連,所述的熱 水儲罐的出水端與所述的風機盤管的入水端之間依次設置有第二溫度傳感器、三通閥、第 四閥門和循環水泵,所述的第二溫度傳感器分別與所述的第四閥門和所述的第三閥門相 連,所述的三通閥分別與所述的熱水儲罐的出水端、所述的第四閥門和所述的第二換熱器 相連,所述的冷水儲罐的出水端與所述的風機盤管的入水端之間依次設置有第三溫度傳感器、第五閥門和循環水泵,所述的第三溫度傳感器分別與所述的第五閥門和所述的第二閥 門相連。所述的吸收式制冷機為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機。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優點在于:太陽能空調與風冷模塊聯合運行,在陽光充 足季節,利用太陽能作為主要能源產生熱水,驅動吸收式制冷機產生冷水用于制冷,可以大 幅度降低電網的負荷,實現太陽能資源充足的情況下優先使用太陽能空調進行建筑制冷或 采暖;太陽能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太陽能空調與風冷模塊同時運行或風冷模塊單獨運行進行 建筑制冷或采暖,滿足建筑制冷或采暖需求。因此,本專利技術太陽能空調與風冷模塊聯合系 統,在保證用戶舒適度的前提下優先使用太陽能,大大降低了空調系統的能耗,能源利用率 聞。【專利附圖】【附圖說明】圖1為實施例太陽能空調與風冷模塊聯合系統的原理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如圖1所示,太陽能空調與風冷模塊聯合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太陽能集熱器1、 熱水循環管路2、吸收式制冷機3、冷水循環管路4和風機盤管5,還包括風冷模塊機組6,太 陽能集熱器I的出水端設置有第一閥門11和第一溫度傳感器12,太陽能集熱器I與熱水循 環管路2之間通過第一換熱器71相連,熱水循環管路2與吸收式制冷機3之間通過第二換 熱器72相連,吸收式制冷機3與冷水循環管路4之間通過第三換熱器73相連,熱水循環管 路2上設置有熱水儲罐21和2個循環水泵81,冷水循環管路4上設置有冷水儲罐41和一 個循環水泵81,熱水儲罐21的入水端與風機盤管5的出水端相連,冷水儲罐41的出水端與 風機盤管5的入水端相連,冷水儲罐41的入水端與風機盤管5的出水端相連,風冷模塊機 組6的入水端與風機盤管5的出水端相連,風冷模塊機組6的入水端設置有第二閥門61,風 冷模塊機組6的出水端與風機盤管5的入水端相連,風冷模塊機組6的出水端設置有第三 閥門62,熱水儲罐21的出水端與風機盤管5的入水端相連,熱水儲罐21的出水端與風機盤 管5的入水端之間依次設置有第二溫度傳感器22、三通閥23、第四閥門24和循環水泵81, 第二溫度傳感器22分別與第四閥門24和第三閥門62相連,三通閥23分別與熱水儲罐21 的出水端、第四閥門24和第二換熱器72相連,冷水儲罐41的出水端與風機盤管5的入水 端之間依次設置有第三溫度傳感器42、第五閥門43和循環水泵81,第三溫度傳感器42分 別與第五閥門43和第二閥門61相連。以上實施例中吸收式制冷機3的回水溫度的設計值為12?14°C,該吸收式制冷機3 可以為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機。在制冷模式下,太陽能集熱器I產生85?105°C的熱水,第一換熱器71加熱熱水儲 罐21里的熱水,由熱水驅動吸收式制冷機3產生6?8°C的冷水,冷水儲存在冷水儲罐41里 并通過循環水泵81輸送到風機盤管5里,為建筑提供空調制冷。風冷模塊機組6的啟動與 停止通過第三溫度傳感器42與第二閥門61控制,第三閥門62打開。當冷水儲罐41的出 水溫度為6?8°C時,此時太陽能資源充足,第五閥門43打開,第二閥門61關閉,滿足建筑制冷需要的冷凍水全部由太陽能空調提供;當冷水儲罐41的出水溫度在8°C與吸收式制冷機 3設計的回水溫度12?14°C之間時,此時太陽能資源稍有不足,第五閥門43與第二閥門61 同時打開,太陽能空調與風冷模塊同時運行,為風機盤管5提供冷凍水;當冷水儲罐41的出 水溫度高于吸收式制冷機3設計的回水溫度12?14°C時,此時太陽能資源較為不足,第五閥 門43關閉,第二閥門61打開,滿足建筑制冷需要的冷凍水全部由風冷模塊提供。在采暖模式下,關閉三通閥23使吸收式制冷機3停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太陽能空調與風冷模塊聯合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太陽能集熱器、熱水循環管路、吸收式制冷機、冷水循環管路和風機盤管,所述的太陽能集熱器的出水端設置有第一閥門和第一溫度傳感器,所述的太陽能集熱器與所述的熱水循環管路之間通過第一換熱器相連,所述的熱水循環管路與所述的吸收式制冷機之間通過第二換熱器相連,所述的吸收式制冷機與所述的冷水循環管路之間通過第三換熱器相連,所述的熱水循環管路上設置有熱水儲罐和若干循環水泵,所述的冷水循環管路上設置有冷水儲罐和若干循環水泵,所述的熱水儲罐的入水端與所述的風機盤管的出水端相連,所述的冷水儲罐的出水端與所述的風機盤管的入水端相連,所述的冷水儲罐的入水端與所述的風機盤管的出水端相連,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風冷模塊機組,所述的風冷模塊機組的入水端與所述的風機盤管的出水端相連,所述的風冷模塊機組的入水端設置有第二閥門,所述的風冷模塊機組的出水端與所述的風機盤管的入水端相連,所述的風冷模塊機組的出水端設置有第三閥門,所述的熱水儲罐的出水端與所述的風機盤管的入水端相連,所述的熱水儲罐的出水端與所述的風機盤管的入水端之間依次設置有第二溫度傳感器、三通閥、第四閥門和循環水泵,所述的第二溫度傳感器分別與所述的第四閥門和所述的第三閥門相連,所述的三通閥分別與所述的熱水儲罐的出水端、所述的第四閥門和所述的第二換熱器相連,所述的冷水儲罐的出水端與所述的風機盤管的入水端之間依次設置有第三溫度傳感器、第五閥門和循環水泵,所述的第三溫度傳感器分別與所述的第五閥門和所述的第二閥門相連。...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莉,鄭榮躍,
申請(專利權)人:寧波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