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頂進式電纜套管通道施工方法,包括下列步驟:(1)端頭電纜井沉井施工:在需要穿越的障礙物的兩端分別設置端頭電纜井,采用沉井工藝進行施工;(2)頂管施工:采用頂管頂進裝置從一個端頭電纜井向另一個端頭電纜井進行頂進作業,構建連通兩個端頭電纜井的頂管通道;(3)排管施工:在頂管通道內排列布置套管,頂管通道內設置有與頂管通道壁固定的扁鐵固定件,由扁鐵固定件將排列的套管分隔限位;(4)在頂管通道內各套管間灌注混凝土;(5)在一端的端頭電纜井放入引線,在另一端的端頭電纜井采用牽引裝置牽引,實現電纜穿線。本發明專利技術方法可廣泛適用于地面有障礙物,不能拆遷或拆遷成本過大的電纜管道鋪設工程。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包括下列步驟:(1)端頭電纜井沉井施工:在需要穿越的障礙物的兩端分別設置端頭電纜井,采用沉井工藝進行施工;(2)頂管施工:采用頂管頂進裝置從一個端頭電纜井向另一個端頭電纜井進行頂進作業,構建連通兩個端頭電纜井的頂管通道;(3)排管施工:在頂管通道內排列布置套管,頂管通道內設置有與頂管通道壁固定的扁鐵固定件,由扁鐵固定件將排列的套管分隔限位;(4)在頂管通道內各套管間灌注混凝土;(5)在一端的端頭電纜井放入引線,在另一端的端頭電纜井采用牽引裝置牽引,實現電纜穿線。本專利技術方法可廣泛適用于地面有障礙物,不能拆遷或拆遷成本過大的電纜管道鋪設工程。【專利說明】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管路通道施工方法,具體涉及一種用于電纜管道的地下通道的施工方法。
技術介紹
目前全國倡導綠色出行,軌道交通運輸量大、綠色環保,各地都在不斷規劃、新建軌道交通系統,特別是地下軌道交通系統。電力系統是軌道交通的血液,確保電纜的安全鋪設與使用至關重要。電纜通過專用通道把變電站的電力供應給車站,但車站與變電站往往距離較遠,途徑的地面障礙物往往較多,經常需要通過左右平移、折線繞行等方式通過;對于拆遷量大或暫時無法拆遷的障礙,很難實施。為解決上述問題,順利通過障礙物,把電纜從變電站安全送到車站,可以考慮下穿繞行方式。但是,作為軌道交通的電纜系統,考慮到安全原因,需要將各種電纜分隔布置,并且需要保證管道不滲漏,尤其是在進行混凝土施工時,如何實現抗浮固定,這些都是進行下穿施工時需要解決的難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專利技術目的是提供,通過方法的改進,在較深土體內、各種土層中實現較長距離的一次頂進并鋪設電纜套管通道,既保證地面建筑物等障礙物的安全,又保證管體結構的安全,并實現洞內無人操作,以加快施工進度。為達到上述專利技術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包括下列步驟:(I)端頭電纜井沉井施工:在需要穿越的障礙物的兩端分別設置端頭電纜井,采用沉井工藝進行施工,所述兩個端頭電纜井的直線距離不大于250米;(2)頂管施工:采用頂管頂進裝置從一個端頭電纜井向另一個端頭電纜井進行頂進作業,構建連通兩個端頭電纜井的頂管通道;(3)排管施工:在步驟(2)獲得的頂管通道內排列布置套管,所述頂管通道內設置有與頂管通道壁固定的扁鐵固定件,由扁鐵固定件將排列的套管分隔限位;(4)在所述頂管通道內各套管間灌注混凝土 ;(5)在一端的端頭電纜井放入引線,在另一端的端頭電纜井采用牽引裝置牽引,實現電纜穿線。步驟(I)中,所述沉井工藝為分段澆筑、分次下沉工藝,每段澆筑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后進行下沉作業,下沉到位后,綁扎底板鋼筋,進行封底,待混凝土初凝后,立即抽水回灌到井內,保證坑底上下壓力平衡。步驟(2)中,頂進作業方法為土壓平衡法或泥水平衡法。步驟(2)中,所述頂管頂進裝置的機頭處設有頂管機頭調節油缸,頂進過程中,通過光學傳感器測量機頭的仰角和滾動角,通過頂管機頭調節油缸對頂進裝置的機頭頂進方向進行修正糾偏操作。步驟(3)中,排管時,將頂管通道用隔離鋼板分隔成多個施工段,每個施工段長度為40m?60m,所述隔離鋼板上分布有穿設套管的通孔,各套管采用對縫排管方式排列。混凝土采用分段灌注方法,所述隔離鋼板上部設有出氣孔管道。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1、本專利技術采用頂管頂進方法,并采用扁鐵固定件構成抗浮裝置,保證管道的穩定性,改變傳統錯縫排管為對縫排管并灌注混凝土,保證套管間包裹牢固,不滲漏。2、本專利技術方法可廣泛適用于地面有障礙物,不能拆遷或拆遷成本過大、一次頂進距離控制在250m以內的電纜管道鋪設工程。3、本專利技術充分利用頂管可在較深土體內、各種土層中實施的優勢,既能保證地面建筑物等障礙物的安全,又能保證管體結構的安全,并可實現洞內無人操作,加快了施工進度,相對巨額拆遷補償費用,頂管施工的費用相對較小,綜合效益明顯。【專利附圖】【附圖說明】圖1是實施例一中扁鐵固定件加固斷面圖。圖2是圖1中扁鐵與砼管連接節點局部放大圖。圖3是圖1的縱斷面圖。圖4是實施例一中穿線施工示意圖。其中:1、扁鐵固定件;2、套管;3、頂管;4、沉井;5、膨脹螺栓;6、電纜線;7、牽引機構。【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描述:實施例一:,包括端頭電纜井沉井施工、頂管施工、排管施工、灌注混凝土、電纜穿線步驟。1、端頭電纜井沉井施工沉井工藝流程如下:準備工作一磚胎模及素砼墊層拆除一鑿毛一取土下沉一下沉速度控制一沉井糾編一沉井封底、底板砼澆筑。過程中需注意以下幾點:地下水控制電纜井在下沉過程中如遇粉土層,為防止冒砂,沉井四周可采用攪拌樁體隔離法,可采用多軸機,也可采用旋噴樁形成止水帷幕,并設管井降水做應急處理。掏土工藝為確保作業人員安全,減少坑內人員作業,可采用常規人工掏土法,也可待遇小型挖機坑內作業、大型長臂挖機坑外配合的掏土工藝,可加快施工速度,降低勞動強度,同時應保證施工精度。分段下沉施工技術根據沉井深度,可采用分段澆筑、分次下沉工藝,每節澆筑砼達到100%設計強度后方可下沉,下沉階段重點跟蹤下沉均勻性,下沉到位后,要及時綁扎底板鋼筋,快速進行封底,待砼初凝后,立即抽水回灌到井內,保證坑底上下壓力平衡。2、頂管施工頂管施工根據工程土質及頂進長度,可采用土壓平衡法、泥水平衡法等方法進行施工,下面以泥水平衡法進行說明。泥水平衡法頂管系統包括機頭、控制室、泥水回路、主頂、攪拌池、壓漿等組成。頂管總體施工工序:施工開始一測量翻樣一工作井設備安裝一出洞一循環(推進—排運泥漿一測量及方向糾正一下管、拼裝)一頂進到位一管內設備拆除一結束。測量控制頂管施工采用全站儀對頂管軸線進行測量控制,儀器支架與沉井后靠背脫離,在沉井內設置獨立支架。頂管內接收激光束的光靶傳感器和數據處理系統組成了頂進姿態測量控制系統,用來測量以激光導向點為參照的頂管機切削艙的測量板的垂直和水平位移、激光入射水平角及頂管機切削艙仰角及滾動角。地面控制室操作人員通過遠距離攝像監控及微機系統,對測量數據進行處理計算并將處理結果反應出來的頂管機位置偏差顯示在操作室屏幕上,室內控制糾偏千斤頂對頂管機進行修正糾偏作業。頂進參數在計算機控制下,千斤頂一般可以100mm/min速度頂進,同時,流量計測量流量,使排泥管流量保持在1.07m3/min,泥水比重1.15t/m3,泥水艙壓力80Kpa左右,泥水流量Ql ( 0.65m3/min,保持泥水艙壓力。初始頂進頂管機初始頂進是頂管施工的關鍵環節之一,其主要內容包括:出洞口前地層降水和土體加固、設置頂管機始發基座、頂管機機組裝就位調試、安裝密封脹圈、頂管機試運轉,拆除洞臨時墻、頂管機機貫入作業面加壓和頂進等。工作井外側采用樁體止水時,由于泥水機器刀頭慢速磨碎后仍然有較大的石塊,宜采用大口徑排污泵。工作井洞口止水裝置應確保良好的止水效果,根據設計預留的法蘭,在法蘭上安裝兩道工作井洞口止水裝置,利用在橡膠止水法蘭之前預埋的注漿孔,壓注膨潤土泥漿。頂管機姿態控制頂進過程中,機頭有可能出現旋轉偏差、方向偏差等情況,根據“勤測、勤糾、少糾”的原則,利用機頭設置的可伸縮式千斤頂多次微調頂進方向。泥漿減阻控制為利用泥漿進行頂進減阻,可采用機頭外徑比管徑大3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頂進式電纜套管通道施工方法,包括下列步驟:(1)端頭電纜井沉井施工:在需要穿越的障礙物的兩端分別設置端頭電纜井,采用沉井工藝進行施工,所述兩個端頭電纜井的直線距離不大于250米;(2)頂管施工:采用頂管頂進裝置從一個端頭電纜井向另一個端頭電纜井進行頂進作業,構建連通兩個端頭電纜井的頂管通道;(3)排管施工:在步驟(2)獲得的頂管通道內排列布置套管,所述頂管通道內設置有與頂管通道壁固定的扁鐵固定件,由扁鐵固定件將排列的套管分隔限位;(4)在所述頂管通道內各套管間灌注混凝土;(5)在一端的端頭電纜井放入引線,在另一端的端頭電纜井采用牽引裝置牽引,實現電纜穿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建中,潘鴻,魏宏,張鑫,王健,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二建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