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集成二檔變速箱、主減速器和差速器的電驅動變速橋,包括二檔變速箱裝置、軸承式差速器、動力裝置,所述動力裝置包括電機轉子、電機定子、箱體;所述電機定子設于箱體的內壁,所述電機轉子兩端通過軸承分別連接于箱體內,且位于電機定子的下方;所述電機轉子相對于箱體可轉動;所述箱體的左端連接有左減速器裝置,所述箱體的右端連接有二檔變速箱裝置,所述軸承式差速器連接于二檔變速箱裝置上,所述二檔變速箱裝置的右端連接有右減速器裝置,所述右減速器裝置與軸承式差速器相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全壽命周期的、高可靠性、模塊化生產,零部件少,成本低且傳動效率高。(*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種集成二檔變速箱、主減速器和差速器的電驅動變速橋
本技術涉及驅動變速橋領域,尤其涉及到一種集成二檔變速箱、主減速器和差速器的電驅動變速橋。
技術介紹
車輛的動力傳遞機構一般包括有變速箱、傳動軸、驅動橋,其中變速箱用于傳遞動力、變換傳動不同的速比,以獲得較大的行車速度范圍;目前的變速箱都是采用分飛輪盤、干式摩擦片和壓盤的結合,車輛由于經常需要半結合起步,干式摩擦片磨損嚴重,需要經常維護和更換。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壽命周期長、高可靠性的集成二檔變速箱、主減速器和差速器的電驅動變速橋。本技術是通過如下方式實現的:一種集成二檔變速箱、主減速器和差速器的電驅動變速橋,包括二檔變速箱裝置、軸承式差速器31、動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裝置包括電機轉子11、電機定子12、箱體54 ;所述電機定子12設于箱體54的內壁,所述電機轉子11兩端通過軸承分別連接于箱體54內,且位于電機定子12的下方;所述電機轉子11相對于箱體54可轉動;所述箱體54的左端連接有左減速器裝置,所述左減速器裝置包括左轉臂5、左減速器殼體6、左減速器行星輪軸7、左減速器行星輪8、左減速器內齒圈9、長軸10、左減速器太陽輪52,所述長軸10穿設于電機轉子11內,且長軸10相對于電機轉子11可轉動;所述左減速器太陽輪52連接于長軸10的左端上;所述左減速器殼體6連接于箱體54的左端;所述左轉臂5通過左減速器行星輪軸7連接于箱體54內;所述左減速器行星輪8連接于左減速器行星輪軸7上,且與左減速器太陽輪52相嚙合;所述左減速器內齒圈9連接于左減速器殼體6的內壁,且與左減速器行星輪8相嚙合;所述箱體54的右端連接有二檔變速箱裝置,所述二檔變速箱裝置包括二檔變速箱箱體55、太陽輪軸51、二檔箱前端蓋13、二檔箱后端蓋30、二檔箱轉臂46,所述太陽輪軸51穿設于長軸10的右側,且太陽輪軸51與電機轉子11相嚙合;所述太陽輪軸51的右側從左至右嚙合有左二檔箱太陽輪50和右二檔箱太陽輪49,所述二檔箱轉臂46通過行星輪軸24連接于二檔變速箱箱體55內;所述行星輪軸24上連接有行星輪21和合成行星輪22 ;所述行星輪21與左二檔箱太陽輪50相嚙合,合成行星輪22與右二檔箱太陽輪49相嚙合;所述行星輪21上連接有前內齒圈19,所述前內齒圈19上連接有若干前摩擦片47 ;所述合成行星輪22上連接有后內齒圈26,所述后內齒圈26上連接有若干后摩擦片45 ;所述二檔變速箱箱體55內設有若干前制動鋼片48和若干后制動鋼片44 ;所述若干前制動鋼片48兩兩相鄰之間設有前分離彈簧20 ;所述相鄰的兩前制動鋼片48之間設有一前摩擦片47 ;所述若干后制動鋼片44兩兩相鄰之間設有后分離彈簧23 ;所述相鄰的兩后制動鋼片44之間設有一后摩擦片45 ;所述二檔箱前端蓋13和二檔箱后端蓋30分別連接于二檔變速箱箱體55的左右兩端;所述二檔箱前端蓋13上通過前壓環14連接有氣囊式密封圈15,所述氣囊式密封圈15的右側壁連接有前推盤16,所述前推盤16位于若干前制動鋼片48的左側;所述前推盤16和若干前制動鋼片48之間設有前復位彈簧17,所述二檔箱后端蓋30上通過后壓環29連接有后氣囊式密封圈28,所述后氣囊式密封圈28的左側壁連接有后推盤27,所述后推盤27位于若干后制動鋼片44的右側;所述后推盤27和若干后制動鋼片44之間設有后復位彈簧25,所述二檔箱前端蓋13和二檔箱后端蓋30上分別設有前入氣口和后入氣口 ;所述前入氣口和后入氣口分別與氣囊式密封圈15和后氣囊式密封圈28相連通;所述軸承式差速器31連接于二檔箱后端蓋30上,且軸承式差速器31上的左差速輪56與長軸10的右端相嚙合;所述軸承式差速器31上的右差速輪57上連接有短軸42 ;所述二檔變速箱箱體55的右端連接有右減速器裝置,所述右減速器裝置與軸承式差速器31相連接;所述右減速器裝置包括右轉臂41、右減速器殼體35、右減速器行星輪軸34、右減速器行星輪33、右減速器內齒圈32、右減速器太陽輪40,所述右減速器太陽輪40連接于短軸42的右端上;所述右減速器殼體35連接于二檔箱后端蓋30的右端;所述右轉臂41通過右減速器行星輪軸34連接于右減速器殼體35內;所述右減速器行星輪33連接于右減速器行星輪軸34上,且與右減速器太陽輪40相嚙合;所述右減速器內齒圈32連接于右減速器殼體35的內壁,且與右減速器行星輪33相嚙合。所述前摩擦片47和后摩擦片45的左右兩側面分別連接有一層碳纖維紙基。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每次耗氣量小于0.05L (0.3Mpa氣壓),傳動效率大于99%,高可靠性、模塊化生產,零部件少,成本低且傳動效率高。【附圖說明】圖1本技術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現結合附圖,詳述本技術【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一種集成二檔變速箱、主減速器和差速器的電驅動變速橋,包括二檔變速箱裝置、軸承式差速器31、動力裝置,動力裝置包括電機轉子11、電機定子12、箱體54 ;電機定子12設于箱體54的內壁,電機轉子11兩端通過軸承分別連接于箱體54內,且位于電機定子12的下方;電機轉子11相對于箱體54可轉動;箱體54的左端連接有左減速器裝置,左減速器裝置包括左轉臂5、左減速器殼體6、左減速器行星輪軸7、左減速器行星輪8、左減速器內齒圈9、長軸10、左減速器太陽輪52,長軸10穿設于電機轉子11內,且長軸10相對于電機轉子11可轉動;左減速器太陽輪52連接于長軸10的左端上;左減速器殼體6連接于箱體54的左端;左轉臂5通過左減速器行星輪軸7連接于箱體54內;左減速器行星輪8連接于左減速器行星輪軸7上,且與左減速器太陽輪52相嚙合;左減速器內齒圈9連接于左減速器殼體6的內壁,且與左減速器行星輪8相嚙合;箱體54的右端連接有二檔變速箱裝置,二檔變速箱裝置包括二檔變速箱箱體55、太陽輪軸51、二檔箱前端蓋13、二檔箱后端蓋30、二檔箱轉臂46,太陽輪軸51穿設于長軸10的右側,且太陽輪軸51與電機轉子11相嚙合;太陽輪軸51的右側從左至右嚙合有左二檔箱太陽輪50和右二檔箱太陽輪49,二檔箱轉臂46通過行星輪軸24連接于二檔變速箱箱體55內;行星輪軸24上連接有行星輪21和合成行星輪22 ;行星輪21與左二檔箱太陽輪50相嚙合,合成行星輪22與右二檔箱太陽輪49相嚙合;行星輪21上連接有前內齒圈19,前內齒圈19上連接有若干前摩擦片47 ;合成行星輪22上連接有后內齒圈26,后內齒圈26上連接有若干后摩擦片45 ;二檔變速箱箱體55內設有若干前制動鋼片48和若干后制動鋼片44 ;若干前制動鋼片48兩兩相鄰之間設有前分離彈簧20 ;相鄰的兩前制動鋼片48之間設有一前摩擦片47 ;若干后制動鋼片44兩兩相鄰之間設有后分離彈簧23 ;相鄰的兩后制動鋼片44之間設有一后摩擦片45 ;二檔箱前端蓋13和二檔箱后端蓋30分別連接于二檔變速箱箱體55的左右兩端;所述二檔箱前端蓋13上通過前壓環14連接有氣囊式密封圈15,氣囊式密封圈15的右側壁連接有前推盤16,前推盤16位于若干前制動鋼片48的左側;前推盤16和若干前制動鋼片48之間設有前復位彈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集成二檔變速箱、主減速器和差速器的電驅動變速橋,包括二檔變速箱裝置、軸承式差速器(31)、動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裝置包括電機轉子(11)、電機定子(12)、箱體(54);所述電機定子(12)設于箱體(54)的內壁,所述電機轉子(11)兩端通過軸承分別連接于箱體(54)內,且位于電機定子(12)的下方;所述電機轉子(11)相對于箱體(54)可轉動;?所述箱體(54)的左端連接有左減速器裝置,所述左減速器裝置包括左轉臂(5)、左減速器殼體(6)、左減速器行星輪軸(7)、左減速器行星輪(8)、左減速器內齒圈(9)、長軸(10)、左減速器太陽輪(52),所述長軸(10)穿設于電機轉子(11)內,且長軸(10)相對于電機轉子(11)可轉動;所述左減速器太陽輪(52)連接于長軸(10)的左端上;所述左減速器殼體(6)連接于箱體(54)的左端;所述左轉臂(5)通過左減速器行星輪軸(7)連接于箱體(54)內;所述左減速器行星輪(8)連接于左減速器行星輪軸(7)上,且與左減速器太陽輪(52)相嚙合;所述左減速器內齒圈(9)連接于左減速器殼體(6)的內壁,且與左減速器行星輪(8)相嚙合;?所述箱體(54)的右端連接有二檔變速箱裝置,所述二檔變速箱裝置包括二檔變速箱箱體(55)、太陽輪軸(51)、二檔箱前端蓋(13)、二檔箱后端蓋(30)、二檔箱轉臂(46),所述太陽輪軸(51)穿設于長軸(10)的右側,且太陽輪軸(51)與電機轉子(11)相嚙合;所述太陽輪軸(51)的右側從左至右嚙合有左二檔箱太陽輪(50)和右?二檔箱太陽輪(49),所述二檔箱轉臂(46)通過行星輪軸(24)連接于二檔變速箱箱體(55)內;所述行星輪軸(24)上連接有行星輪(21)和合成行星輪(22);所述行星輪(21)與左二檔箱太陽輪(50)相嚙合,合成行星輪(22)與右二檔箱太陽輪(49)相嚙合;所述行星輪(21)上連接有前內齒圈(19),所述前內齒圈(19)上連接有若干前摩擦片(47);所述合成行星輪(22)上連接有后內齒圈(26),所述后內齒圈(26)上連接有若干后摩擦片(45);所述二檔變速箱箱體(55)內設有若干前制動鋼片(48)和若干后制動鋼片(44);所述若干前制動鋼片(48)兩兩相鄰之間設有前分離彈簧(20);所述相鄰的兩前制動鋼片(48)之間設有一前摩擦片(47);所述若干后制動鋼片(44)兩兩相鄰之間設有后分離彈簧(23);所述相鄰的兩后制動鋼片(44)之間設有一后摩擦片(45);所述二檔箱前端蓋(13)和二檔箱后端蓋(30)分別連接于二檔變速箱箱體(55)的左右兩端;所述二檔箱前端蓋(13)上通過前壓環(14)連接有氣囊式密封圈(15),所述氣囊式密封圈(15)的右側壁連接有前推盤(16),所述前推盤(16)位于若干前制動鋼片(48)的左側;所述前推盤(16)和若干前制動鋼片(48)之間設有前復位彈簧(17),所述二檔箱后端蓋(30)上通過后壓環(29)連接有后氣囊式密封圈(28),所述后氣囊式密封圈(28)的左側壁連接有后推盤(27),所述后推盤(27)位于若干后制動鋼片(44)的右側;所述后推盤(27)和若干后制動鋼片(44)之間設有后復位彈簧(25),所述二檔箱前端蓋(13)和二檔箱后端蓋(30)上分別設有前入氣口和后入氣口;所述前入氣口?和后入氣口分別與氣囊式密封圈(15)和后氣囊式密封圈(28)相連通;?所述軸承式差速器(31)連接于二檔箱后端蓋(30)上,且軸承式差速器(31)上的左差速輪(56)與長軸(10)的右端相嚙合;所述軸承式差速器(31)上的右差速輪(57)上連接有短軸(42);所述二檔變速箱箱體(55)的右端連接有右減速器裝置,所述右減速器裝置與軸承式差速器(31)相連接;所述右減速器裝置包括右轉臂(41)、右減速器殼體(35)、右減速器行星輪軸(34)、右減速器行星輪(33)、右減速器內齒圈(32)、右減速器太陽輪(40),所述右減速器太陽輪(40)連接于短軸(42)的右端上;所述右減速器殼體(35)連接于二檔箱后端蓋(30)的右端;所述右轉臂(41)通過右減速器行星輪軸(34)連接于右減速器殼體(35)內;所述右減速器行星輪(33)連接于右減速器行星輪軸(34)上,且與右減速器太陽輪(40)相嚙合;所述右減速器內齒圈(32)連接于右減速器殼體(35)的內壁,且與右減速器行星輪(33)相嚙合。...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集成二檔變速箱、主減速器和差速器的電驅動變速橋,包括二檔變速箱裝置、軸承式差速器(31)、動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裝置包括電機轉子(11)、電機定子(12)、箱體(54);所述電機定子(12)設于箱體(54)的內壁,所述電機轉子(11)兩端通過軸承分別連接于箱體(54)內,且位于電機定子(12)的下方;所述電機轉子(11)相對于箱體(54)可轉動; 所述箱體(54)的左端連接有左減速器裝置,所述左減速器裝置包括左轉臂(5)、左減速器殼體(6)、左減速器行星輪軸(7)、左減速器行星輪(8)、左減速器內齒圈(9)、長軸(10)、左減速器太陽輪(52),所述長軸(10)穿設于電機轉子(11)內,且長軸(10)相對于電機轉子(11)可轉動;所述左減速器太陽輪(52)連接于長軸(10)的左端上;所述左減速器殼體(6)連接于箱體(54)的左端;所述左轉臂(5)通過左減速器行星輪軸(7)連接于箱體(54)內;所述左減速器行星輪(8)連接于左減速器行星輪軸(7)上,且與左減速器太陽輪(52 )相嚙合;所述左減速器內齒圈(9 )連接于左減速器殼體(6 )的內壁,且與左減速器行星輪(8)相嚙合; 所述箱體(54)的右端連接有二檔變速箱裝置,所述二檔變速箱裝置包括二檔變速箱箱體(55)、太陽輪軸(51)、二檔箱前端蓋(13)、二檔箱后端蓋(30)、二檔箱轉臂(46),所述太陽輪軸(51)穿設于長軸(10)的右側,且太陽輪軸(51)與電機轉子(11)相嚙合;所述太陽輪軸(51)的右側從左至右嚙合有左二檔箱太陽輪(50)和右二檔箱太陽輪(49),所述二檔箱轉臂(46 )通過行星輪軸(24 )連接于二檔變速箱箱體(55 )內;所述行星輪軸(24 )上連接有行星輪(21)和合成行星 輪(22);所述行星輪(21)與左二檔箱太陽輪(50)相嚙合,合成行星輪(22)與右二檔箱太陽輪(49)相嚙合;所述行星輪(21)上連接有前內齒圈(19),所述前內齒圈(19)上連接有若干前摩擦片(47);所述合成行星輪(22)上連接有后內齒圈(26),所述后內齒圈(26)上連接有若干后摩擦片(45);所述二檔變速箱箱體(55)內設有若干前制動鋼片(48)和若干后制動鋼片(44);所述若干前制動鋼片(48)兩兩相鄰之間設有前分離彈簧(20)...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段福海,梁泊山,孫玉鳳,
申請(專利權)人:福建亞南電機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福建;3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