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四氣門氣缸蓋,包括氣缸蓋體及設置在氣缸蓋體內的各零部件,氣缸蓋體為一體式結構,其中噴油器安裝孔垂直中置于氣缸蓋體中心處,進/排氣門兩兩分布在噴油器安裝孔四周,高壓連接桿安裝孔軸線平行于氣缸蓋體底平面,且高壓連接桿安裝孔、潤滑油道及導油管均與搖臂組件同側設置,潤滑油道位于高壓連接桿安裝孔上方,且高壓連接桿安裝孔與潤滑油道的軸線位于兩搖臂組件之間的對稱面上,進/排氣道位置合理;改變了缸蓋結構,減少了泵氣損失,提升了充氣效率,可更有效地組織油氣混合和燃燒,提高了柴油機功率、降低了燃油消耗率及碳煙顆粒和NOx排放,實現了節能減排,且可與原兩氣門氣缸蓋互換通用,實用性強。(*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四氣門氣缸蓋
本技術屬于氣缸蓋領域,涉及一種柴油機四氣門氣缸蓋。
技術介紹
目前,CW200系列柴油機的氣缸上配備的氣缸蓋為兩氣門氣缸蓋,該兩氣門氣缸蓋由于其結構限制,噴油器僅能采用傾斜布置,使得噴油器的軸心線與氣缸蓋底平面的交點偏離了氣缸中心,加大了油束和空氣的混合難度,從而降低了柴油機的燃燒性能,增加了燃油的消耗率;四氣門氣缸蓋技術解決了兩氣門氣缸蓋的缺陷,提高了柴油機的輸出功率、同時降低了油耗,可滿足新的排放要求,特別適用于國內外航運、漁機市場對柴油機大扭矩、低轉速、低油耗、低排放的要求,但是目前尚無適用于CW200系列柴油機的四氣門氣缸蓋。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保持缸徑、行程、缸心距不變,具有大扭矩、低排放特點的可適用于CW200系列柴油機的四氣門氣缸蓋。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四氣門氣缸蓋,包括氣缸蓋體,設置在氣缸蓋體頂部的氣缸蓋上蓋及設置在氣缸蓋體內的噴油器安裝孔、噴油器襯套、高壓連接桿安裝孔、潤滑油道、搖臂組件、進/排氣門、進/排氣門導管、進/排氣門座圈、進/排氣道、冷卻水腔、進水口管與導油管,所述噴油器安裝孔垂直中置于氣缸蓋體中心處,所述進/排氣門兩兩分布在噴油器安裝孔四周,所述搖臂組件對應設置在進/排氣門上方,所述高壓連接桿安裝孔軸 線平行于氣缸蓋體底平面,所述氣缸蓋體為一體式結構,所述高壓連接桿安裝孔、潤滑油道及導油管均與搖臂組件同側設置,所述潤滑油道位于高壓連接桿安裝孔上方,所述導油管位于一組搖臂組件下方,所述高壓連接桿安裝孔與潤滑油道的軸線位于兩搖臂組件之間的對稱面上,所述進氣道入口段位于氣缸蓋體下方一側,且入口段開口方向向下,所述排氣道出口段與所述進氣道入口段同側并排布置,所述排氣道出口方向向后且高于進氣道入口,所述進水口管垂直設置在氣缸蓋體底平面上。進一步,所述氣缸蓋體的外形高度為425mm~435mm,長度為593mm~603mm,寬度為269mm~279mm ;所述進氣門中心相對于氣缸蓋體中心的縱向距離為44.5mm~46mm,相對于氣缸蓋體中心的橫向距離為44mm~45.5mm,排氣門中心相對于氣缸蓋體中心的縱向距離為44.5mm~46mm,相對于氣缸蓋體中心的橫向距離為45mm~47mm ;所述高壓連接桿安裝孔軸線與氣缸蓋體底平面之間的距離為251mm~253mm。。進一步,所述噴油器襯套內徑為Φ18πιπι-Φ19πιπι;噴油器襯套大頭段長度為70mm-72mm,總長度為 86mm-88mm。進一步,所述進/排氣門導管的內徑為Φ 14mm_ Φ 16mm,外徑為Φ 27mm_ Φ 29mm,進/排氣門導管的上端面到彈簧支撐平面的距離為68mm-70mm,總長度為145mm-147mm。進一步,進氣門座圈為一空心圓環,上部圓孔直徑為Φ 57mm-Φ 58mm,下部圓錐臺張角為120° ;排氣門座圈為一具導向性的空心圓筒,上部圓孔直徑為Φ 52mm-Φ 53mm,下部圓錐臺張角為120° ;所述進氣門座圈的檢查尺寸為Φ64mm-Φ65mm,所述排氣門座圈的檢查尺寸為Φ 61mm_ Φ 62mm。進一步,所述進氣道為螺旋氣道,渦流比為2.05-2.07 ;所述排氣道為切向氣道。進一步,所述氣缸蓋體采用RuT400材料。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保持缸徑、行程、缸心距不變,凸輪軸高置、進排氣同側設置,可與兩氣門氣缸蓋通用;將原兩氣門結構改進成四氣門結構,增加了氣門數量,使氣門流通面積增加了 12%左右,減少了泵氣損失,顯著提高了充氣效率;降低了油束與空氣混合的難易度,可更有效地組織油氣混合和燃燒,可使柴油機進一步提升功率、降低燃油消耗率及碳煙顆粒和NOx排放,實現了節能減排;同時,噴油器垂直于燃燒室頂面布置,提高了燃燒室內油氣混合的均勻性,使柴油機具備更優越的扭矩特性和排放特性。【附圖說明】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技術提供如下附圖進行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A-A剖視圖;圖3為圖2的B-B剖視圖;圖4為圖2的C-C剖視圖;圖5為圖2的D-D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四氣門氣缸蓋,包括氣缸蓋體1,設置在氣缸蓋體I頂部的氣缸蓋上蓋2及設置在氣缸蓋體I內的噴油器安裝孔3、噴油器襯套4、高壓連接桿安裝孔5、潤滑油道6、搖臂組件7、進/排氣門8/9、進/排氣門導管10/11、進/排氣門座圈12/13、進/排氣道14/15、冷卻水腔16、進水口管17與導油管18,所述噴油器安裝孔3垂直中置于氣缸蓋體I中心處,所述進/排氣門8/9兩兩分布在噴油器安裝孔3四周,兩組搖臂組件7對應設置在進/排氣門8/9上方,所述高壓連接桿安裝孔5軸線平行于氣缸蓋體I底平面,所述氣缸蓋體I為一體式結構,所述高壓連接桿安裝孔5、潤滑油道6及導油管18均與搖臂組件7同側設置,所述潤滑油道6位于高壓連接桿安裝孔5上方,所述導油管18位于一組搖臂組件7下方,所述高壓連接桿安裝孔5與潤滑油道6的軸線位于兩搖臂組件7之間的對稱面上,所述進氣道14入口段位于氣缸蓋體I下方一側,且入口段開口方向向下,所述排氣道15出口段與所述進氣道14入口段同側并排布置,即均位于氣缸蓋體I的后方,所述排氣道出口方向向后且高于進氣道入口,所述進水口管17垂直設置在氣缸蓋體I底平面上;各接口尺寸及接口位置保持不變,可與原兩氣門氣缸蓋進行互換,使該系列柴油機的動力性能、可靠性及經濟性均可進一步提高。本實施例中,所述氣缸蓋體I的外形高度為425mm?435mm,長度為593mm?603mm,寬度為269mm?279mm ;所述進氣門8中心相對于氣缸蓋體I中心的縱向距離為44.5mm?46mm,相對于氣缸蓋體I中心的橫向距離為44mm?45.5mm,排氣門9中心相對于氣缸蓋體I中心的縱向距離為44.5mm?46mm,相對于氣缸蓋體I中心的橫向距離為45mm?47mm ;所述高壓連接桿安裝孔5軸線與氣缸蓋體I底平面之間的距離為251mm?253mm。本實施例中,所述噴油器襯套4內徑為Φ 18mm-Φ 19mm ;大頭段長度為70mm-72mm,總長度為86mm-88mm。本實施例中,所述進/排氣門導管10/11的內徑為Φ 14mm- Φ 16mm,外徑為Φ 27mm- Φ 29mm,進/排氣門導管10/11的上端面到彈簧支撐平面的距離為68mm-70mm,總長度為 145mm~ 147mm η本實施例中,進氣門座圈12為一空心圓環,上部圓孔直徑為Φ57πιπι-Φ58πιπι,下部圓錐臺張角為120° ;排氣門座圈13為一具導向性的空心圓筒,上部圓孔直徑為Φ52πιπι-Φ53πιπι,下部圓錐臺張角為120° ;所述進氣門座圈12的檢查尺寸為Φ 64mm_ Φ 65mm,所述排氣門座圈13的檢查尺寸為Φ61ι?πι-Φ62πιπι。本實施例中,所述進氣道14為螺旋氣道,渦流比為2.05-2.07 ;所述排氣道15為切向氣道,可達到優化燃燒、優化排放的目的;氣缸蓋體I采用RuT400材料,大大提高了氣缸蓋體I的強度和壽命,可進一步滿足柴油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四氣門氣缸蓋,包括氣缸蓋體,設置在氣缸蓋體頂部的氣缸蓋上蓋及設置在氣缸蓋體內的噴油器安裝孔、噴油器襯套、高壓連接桿安裝孔、潤滑油道、搖臂組件、進/排氣門、進/排氣門導管、進/排氣門座圈、進/排氣道、冷卻水腔、進水口管與導油管,所述噴油器安裝孔垂直中置于氣缸蓋體中心處,所述進/排氣門兩兩分布在噴油器安裝孔四周,所述搖臂組件對應設置在進/排氣門上方,所述高壓連接桿安裝孔軸線平行于氣缸蓋體底平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氣缸蓋體為一體式結構,所述高壓連接桿安裝孔、潤滑油道及導油管均與搖臂組件同側設置,所述潤滑油道位于高壓連接桿安裝孔上方,所述導油管位于一組搖臂組件下方,所述高壓連接桿安裝孔與潤滑油道的軸線位于兩搖臂組件之間的對稱面上,所述進氣道入口段位于氣缸蓋體下方一側,且入口段開口方向向下,所述排氣道出口段與所述進氣道入口段同側并排布置,所述排氣道出口方向向后且高于進氣道入口,所述進水口管垂直設置在氣缸蓋體底平面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四氣門氣缸蓋,包括氣缸蓋體,設置在氣缸蓋體頂部的氣缸蓋上蓋及設置在氣缸蓋體內的噴油器安裝孔、噴油器襯套、高壓連接桿安裝孔、潤滑油道、搖臂組件、進/排氣門、進/排氣門導管、進/排氣門座圈、進/排氣道、冷卻水腔、進水口管與導油管,所述噴油器安裝孔垂直中置于氣缸蓋體中心處,所述進/排氣門兩兩分布在噴油器安裝孔四周,所述搖臂組件對應設置在進/排氣門上方,所述高壓連接桿安裝孔軸線平行于氣缸蓋體底平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氣缸蓋體為一體式結構,所述高壓連接桿安裝孔、潤滑油道及導油管均與搖臂組件同側設置,所述潤滑油道位于高壓連接桿安裝孔上方,所述導油管位于一組搖臂組件下方,所述高壓連接桿安裝孔與潤滑油道的軸線位于兩搖臂組件之間的對稱面上,所述進氣道入口段位于氣缸蓋體下方一側,且入口段開口方向向下,所述排氣道出口段與所述進氣道入口段同側并排布置,所述排氣道出口方向向后且高于進氣道入口,所述進水口管垂直設置在氣缸蓋體底平面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四氣門氣缸蓋,其特征在于:所述氣缸蓋體的外形高度為425mm?435mm,長度為593_?603mm,寬度為269_?279mm ;所述進氣門中心相對于氣缸蓋體中心的縱向距離為44.5mm?46mm,相對于氣缸蓋體中心的橫向距離為44mm?45.5mm,排氣門中心相對于氣缸蓋體中心的縱向距離...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志,郭陽,李珊珊,周德華,陳勇,和曉峰,
申請(專利權)人:重慶濰柴發動機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重慶;8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