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制動器用減壓閥。解決了現有的減壓閥打開速度較慢,使得與之相連的制動器容易損壞的問題。它包括閥體和彈簧座,所述的閥體內設有閥座、閥芯和彈簧,所述的彈簧一端設于彈簧座內另一端與閥芯相抵,所述閥座上設有閥座進油口和用于與制動器相連通的閥座出油口,所述的閥芯設于閥座內且與閥座滑移配合,所述的閥芯上設有閥芯進油孔和與閥芯進油孔相連通的閥芯出油孔,所述的閥芯進油孔與閥座進油口相對應,所述的閥芯出油孔具有閉合的第一位置和與閥座出油口相連通的第二位置。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換向的方式使減壓閥通入的油壓達到一定壓力值時才使減壓閥出口打開,從而保證制動器入口的壓力范圍,避免制動器的損壞。(*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制動器用減壓閥
[0001 ] 本技術涉及一種減壓閥,具體涉及一種制動器用減壓閥。
技術介紹
減壓閥是通過調節,將進口壓力減至某一需要的出口壓力,并依靠介質本身的能量,使出口壓力自動保持穩定的閥門。從流體力學的觀點看,減壓閥是一個局部阻力可以變化的節流元件,即通過改變節流面積,使流速及流體的動能改變,造成不同的壓力損失,從而達到減壓的目的,然后依靠控制與調節系統的調節,使閥后壓力的波動與彈簧力相平衡,使閥后壓力在一定的誤差范圍內保持恒定。制動器用減壓閥對于減壓閥的出口壓力有一定要求,出口壓力過大則制動器不能承受;如果出口壓力低了,制動器打開不完全,會產生摩擦而燒壞。現有的減壓閥通常為出口常開,出口壓力隨著通入油壓的升高而緩慢升高,當通入油壓升高到減壓閥的調定壓時起減壓作用,減壓到調定壓力,經常使得與之相連的制動器燒壞,因此需要一種在通入油壓達到一定壓力值時才使減壓閥打開的出口常閉減壓閥。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
技術介紹
中現有減壓閥常開的特性,出口建壓需要一定過程的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制動器用減壓閥。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制動器用減壓閥,包括閥體和彈簧座,所述的閥體內設有閥座、閥芯和彈簧,所述的彈簧一端設于彈簧座內另一端與閥芯相抵,所述閥座上設有閥座進油口和用于與制動器相連通的閥座出油口,所述的閥芯設于閥座內且與閥座滑移配合,所述的閥芯上設有閥芯進油孔和與閥芯進油孔相連通的閥芯出油孔,所述的閥芯進油孔與閥座進油口相對應,所述的閥芯出油孔具有閉合的第一位置和與閥座出油口相連通的第二位置。作為本技術的一種改進,所述的閥體上設有泄壓口,所述的泄壓口與閥座出油口相連通。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閥芯上設有擋肩,所述的擋肩與閥座內壁相貼合,所述的擋肩上設有使泄壓口與閥座出油口相連通的泄壓通道。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閥芯上設有臺階,所述臺階與閥座出油口相對應,所述的臺階上設有使泄壓口與閥座出油口相連通的節流通道。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閥芯上設有容置槽,所述的容置槽與閥芯進油孔相連通,所述容置槽的寬度大于閥座進油口的直徑。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閥芯上設有環形槽,所述的環形槽與閥芯出油孔相連通,所述的環形槽的寬度小于閥座出油口的直徑。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將減壓閥設置成出口常閉狀態,通過換向的方式使減壓閥通入的油壓達到一定壓力值時才使減壓閥出口打開,從而保證制動器入口的壓力范圍,避免制動器的損壞。而且本技術還具有結構簡單、裝配方便,更能與制動器的特殊 工況相符合的優點。【附圖說明】附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2為附圖1中閥芯4的結構示意圖。附圖3為附圖2的俯視圖。附圖4為附圖2的半剖視圖。附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的液壓原理圖。附圖6為本技術與現有減壓閥的壓力曲線示意圖。圖中,1、閥體;11、泄壓口 ;2、彈簧座;3、閥座;31、閥座進油口 ;32、閥座出油口 ;4、閥芯;41、閥芯進油孔;42、閥芯出油孔;43、擋肩;431、泄壓通道;44、臺階;441、節流通道;45、容置槽;46、環形槽;5、彈簧。【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作進一步說明:由圖1結合圖2、3、4、5、6所示,一種制動器用減壓閥,包括閥體I和彈簧座2,所述的閥體I內設有閥座3、閥芯4和彈簧5,所述的彈簧5 —端設于彈簧座2內另一端與閥芯4相抵,所述閥座3上設有閥座進油口 31和用于與制動器相連通的閥座出油口 32,所述的閥芯4設于閥座3內且與閥座3滑移配合,所述的閥芯4上設有閥芯進油孔41和與閥芯進油孔41相連通的閥芯出油孔42,所述的閥芯進油孔41與閥座進油口 31相對應,所述的閥芯出油孔42具有閉合的第一位置和與閥座出油口 32相連通的第二位置。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將減壓閥設置成出口常閉狀態,通過換向的方式使減壓閥通入的油壓達到一定壓力值時才使減壓閥出口打開,從而保證制動器入口的壓力范圍,避免制動器的損壞。而且本技術還具有結構簡單、裝配方便,更能與制動器的特殊工況相符合的優點。所述的閥體I上設有泄壓口 11,所述的泄壓口 11與閥座出油口 32相連通。具體的說,所述的閥芯4上設有擋肩43,所述的擋肩43與閥座3內壁相貼合,所述的擋肩43上設有使泄壓口 11與閥座出油口 32相連通的泄壓通道431。更具體的說,所述的彈簧與閥芯上的擋肩相抵。具體的說,所述的閥芯4上設有臺階44,所述臺階44與閥座出油口 32相對應,所述的臺階44上設有使泄壓口 11與閥座出油口 32相連通的節流通道441。這樣的結構能起到很好的動態節流效果,特別是閥芯上臺階的設置,隨著閥芯的運動,臺階上節流通道與閥座出油口的相對位置會進行調整,從而起到可調節節流閥的作用,提高了減壓閥的動態性能。所述的閥芯4上設有容置槽45,所述的容置槽45與閥芯進油孔41相連通,所述容置槽45的寬度大于閥座進油口 31的直徑。具體的說,所述的閥芯4上設有環形槽46,所述的環形槽46與閥芯出油孔42相連通,所述的環形槽46的寬度小于閥座出油口 32的直徑。容置槽的寬度大于閥座進油口的直徑,便于介質流入閥芯內,而環形槽的寬度小于閥座出油口的直徑,便于介質流出閥芯,起到快速開啟減壓閥,同時又能保證介質的流出使用。當介質從P 口經閥座進油口、閥芯進油孔流入閥芯腔體內,此時,閥芯內的介質頂開彈簧,閥芯在閥座內滑移,使得閥芯出油孔與閥座出油口連通,介質可以快速從P 口連通制動器,通過換向的方式,從而保證減壓閥P 口介質壓力達到一定值時減壓閥出口才會快速打開。此時,由于閥芯上容置槽的寬度大于閥座進油口的直徑,閥芯移動后P 口仍能通過閥座進油口給閥芯提供介質。而閥芯移動后,臺階及設于臺階上的節流通道相對閥座出油口運動,從而起到可調節節流閥的作用,保證減壓閥出口壓力穩定。附圖6中①為現有的減壓閥出口處的壓力曲線,P為介質流入時介質的壓力,A為出口介質壓力(即與制動器連接處介質的壓力)。②為本技術減壓閥在閥座出油口處的壓力曲線,P為介質流入時介質壓力,A為出口介質壓力即與制動器連接處介質的壓力。當P 口流入的壓力達到Pl時,本技術的減壓閥快速打開,此時出口介質壓力從Pl緩慢升至P2,通常Pl選用值為16bar,P2為20bar。當然根據實際的需要,可以選用不同彈性系數的彈簧,對出口介質壓力進行調難iF.0各位技術人員須知:雖然本技術已按照上述【具體實施方式】做了描述,但是本技術的專利技術思想并不僅限于此技術,任何運用本專利技術思想的改裝,都將納入本專利專利權保護范圍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制動器用減壓閥,包括閥體(1)和彈簧座(2),所述的閥體(1)內設有閥座(3)、閥芯(4)和彈簧(5),所述的彈簧(5)一端設于彈簧座(2)內另一端與閥芯(4)相抵,其特征在于:所述閥座(3)上設有閥座進油口(31)和用于與制動器相連通的閥座出油口(32),所述的閥芯(4)設于閥座(3)內且與閥座(3)滑移配合,所述的閥芯(4)上設有閥芯進油孔(41)和與閥芯進油孔(41)相連通的閥芯出油孔(42),所述的閥芯進油孔(41)與閥座進油口(31)相對應,所述的閥芯出油孔(42)具有閉合的第一位置和與閥座出油口(32)相連通的第二位置。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制動器用減壓閥,包括閥體(I)和彈簧座(2),所述的閥體(I)內設有閥座(3)、閥芯(4)和彈簧(5),所述的彈簧(5) —端設于彈簧座(2)內另一端與閥芯(4)相抵,其特征在于:所述閥座(3)上設有閥座進油口(31)和用于與制動器相連通的閥座出油口(32),所述的閥芯(4)設于閥座(3)內且與閥座(3)滑移配合,所述的閥芯(4)上設有閥芯進油孔(41)和與閥芯進油孔(41)相連通的閥芯出油孔(42),所述的閥芯進油孔(41)與閥座進油口(31)相對應,所述的閥芯出油孔(42)具有閉合的第一位置和與閥座出油口(32)相連通的第二位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制動器用減壓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閥體(I)上設有泄壓口(11),所述的泄壓口(11)與閥座出油口(32)相連通。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制動器用減壓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閥芯(4)上設...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姜洪,王震山,魏新煥,史浙安,
申請(專利權)人:圣邦集團有限公司,浙江圣邦科技有限公司,徐州圣邦機械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