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泵,其具有由樹脂制成的第二外殼和配置于第二外殼的上側的增強板。增強板具有內側接觸部和非接觸部。內側接觸部在供液部的周圍與頂板部直接或者間接地接觸。非接觸部位于比內側接觸部靠徑向外側的位置。并且,非接觸部在沿周向擴展的區域與頂板部的上表面在軸向隔著間隙對置。也就是說,增強板在與頂板部接觸的內側接觸部的徑向外側具有與頂板部不接觸的非接觸部。因此,能夠使增強板的內側接觸部高效地與第二外殼的容易變形以及容易破損的部位直接或者間接地接觸。其結果是,能夠獲得加強第二外殼的效果,并且能夠抑制增強板的軸向厚度。(*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泵
本技術涉及一種泵。
技術介紹
以往,公知了一種通過利用馬達的驅動力使葉輪旋轉從而輸送流體的泵。例如,在日本公開公報第2006-316678號公報中記載了組裝于熱水器等設備的泵。在日本公開公報第2006-316678號公報的泵中,利用包括配置于合成樹脂制成的外殼的內部的轉子和設置于模制樹脂內的定子的馬達使葉輪旋轉從而吐出流體(權利要求1,圖1)。在使這樣的泵驅動時,在泵的內部產生因流體形成的壓力。因此,需要抑制由該壓力導致的外殼的變形或者破損。作為用于抑制外殼變形或者破損的方法,例如可以考慮利用剛性較高的金屬形成外殼本身的方法。但是,若采用由金屬制成的外殼,則泵整體的重量會大幅增加。在日本公開公報第2006-316678號公報中公開了利用金屬板對由樹脂制成的外殼進行加強的結構(0019段,0032段,圖1)。若以這種方式構成,則能夠抑制泵的重量增加,并且能夠抑制因壓力而導致外殼變形或者破損。在使用上述泵的產品中,在進行產品小型化的情況下或者產品的內部空間受其他部件限制的情況下,也會對泵的形狀產生限制。在這種情況下,存在外殼或者金屬板的軸向厚度變薄的情況。這樣就需要解決施加于泵內部空間的流體壓力的對策。這樣一來,強烈要求即使在外殼的軸向厚度等變薄的情況下,或者外殼無法采用增強結構的情況下,也能夠提高外殼抵抗流體壓力的耐壓性,并且希望抑制泵的尺寸和重量的技術。但是,在日本公開公報第2006-316678號公報的結構中,若想要提高外殼的耐壓性,則需要增加金屬板的軸向厚度。因此,不能滿足后者的想要抑制泵的尺寸和重量的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使用增強板對第二外殼進行加強且能夠抑制增強板的軸向厚度的泵。在本技術所例示的第一實施方式中,泵具有軸、轉子、葉輪、定子、第一外殼、第二外殼以及增強板。軸沿著上下延伸的中心軸線配置。轉子繞軸旋轉。葉輪位于轉子的上側并與轉子一起旋轉。定子配置在轉子的徑向外側。第一外殼存在于定子與轉子之間。第二外殼配置于定子以及第一外殼的上側。第二外殼由樹脂制成。增強板配置于第二外殼的上側且相對于中心軸線垂直地擴展。增強板具有沿軸向貫通的貫通部。第二外殼具有頂板部、供液部以及固定部。頂板部沿增強板的下表面擴展。供液部從設置于頂板部的孔的邊緣穿過貫通部呈大致圓筒狀延伸至頂板部的上側。固定部位于比供液部靠徑向外側的位置且增強板固定于該固定部。增強板具有內側接觸部和非接觸部。內側接觸部在供液部的周圍與頂板部直接或者間接地接觸。非接觸部位于比內側接觸部靠徑向外側且比固定部靠徑向內側的位置。非接觸部在沿周向擴展的區域與頂板部的上表面在軸向隔著間隙對置。在本技術所例示的一實施方式中,頂板部的徑向內端部因與內側接觸部接觸而朝向下側撓曲。在本技術所例示的一實施方式中,內側接觸部位于增強板的比半徑方向中央靠徑向內側的位置。在本技術所例示的一實施方式中,內側接觸部為增強板的徑向內端部。在本技術所例示的一實施方式中,內側接觸部在供液部的周圍連成環狀。在本技術所例示的一實施方式中,頂板部在供液部的周圍具有朝向上方突出的第一突起,第一突起的上表面與內側接觸部接觸。在本技術所例示的一實施方式中,頂板部具有朝向上方突出的第二突起,第二突起的上表面與增強板在軸向隔著間隙對置。在本技術所例示的一實施方式中,頂板部的上表面具有隨著朝向徑向內側而上升且與供液部的外周面相連的傾斜面,傾斜面與內側接觸部接觸。在本技術所例示的一實施方式中,內側接觸部比增強板的其他部位朝向下側突出。在本技術所例示的一實施方式中,增強板具有高度隨著朝向徑向內側而降低的傾斜部。傾斜部的下端部為內側接觸部。在本技術所例示的一實施方式中,貫通部為在比增強板的徑向外側的緣部靠徑向內側的位置沿軸向貫通增強板的貫通孔。在本技術所例示的一實施方式中,貫通部為從增強板的徑向外側的緣部延伸至從軸向觀察與供液部重疊的位置的缺口。在本技術所例示的一實施方式中,供液部在比增強板的上表面靠上側的位置具有朝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凸緣部。增強板的缺口的邊緣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凸緣部的外周部靠徑向內側的位置。在本技術所例示的一實施方式中,增強板在比非接觸部靠徑向外側的位置進一步具有與頂板部直接或者間接地接觸的外側接觸部。在本技術所例示的一實施方式中,增強板螺紋固定于第二外殼的固定部。在本技術所例示的一實施方式中,設置于增強板以及固定部中的一方的爪部與設置于增強板以及固定部中的另一方的承受部卡定。在本技術所例示的一實施方式中,增強板具有固定到搭載泵的裝置的安裝部。在本技術所例示的一實施方式中,增強板在其上表面或者下表面具有呈放射狀延伸的肋。在本技術所例示的一實施方式中,第二外殼在頂板部的上表面具有呈放射狀延伸的肋。根據本申請所例示的第一實施方式,增強板在與頂板部接觸的內側接觸部的徑向外側具有與頂板部不接觸的非接觸部。因此,增強板的內側接觸部高效地與第二外殼的容易變形以及容易破損的部位直接或者間接地接觸。其結果是,獲得了加強第二外殼的效果,并且抑制了增強板的軸向厚度?!靖綀D說明】圖1是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泵的縱剖視圖。圖2是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泵的縱剖視圖。圖3是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泵的分解立體圖。圖4是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泵的局部縱剖視圖。圖5是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泵的俯視圖。圖6是比較例所涉及的泵的局部縱剖視圖。圖7是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泵的局部縱剖視圖。圖8是變形例所涉及的泵的局部縱剖視圖。圖9是變形例所涉及的泵的局部縱剖視圖。圖10是變形例所涉及的泵的局部縱剖視圖。圖11是變形例所涉及的泵的局部縱剖視圖。圖12是變形例所涉及的泵的局部縱剖視圖。圖13是變形例所涉及的泵的局部縱剖視圖。圖14是變形例所涉及的泵的局部縱剖視圖。圖15是變形例所涉及的泵的俯視圖。圖16是變形例所涉及的泵的俯視圖。圖17是變形例所涉及的泵的俯視圖。圖18是變形例所涉及的泵的縱剖視圖?!揪唧w實施方式】以下,對本技術所例示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在本申請中,分別將與泵的中心軸線平行的方向稱為“軸向”,將與泵的中心軸線正交的方向稱為“徑向”,將沿以泵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的圓弧的方向稱為“周向”。并且,在本申請中,以軸向作為上下方向,相對于第二外殼以增強板側為上側來說明各部分的形狀和位置關系。但是,對該上下方向的定義并不限定本技術所涉及的泵在制造時以及使用時的朝向。并且,在本申請中,“平行的方向”也包括大致平行的方向。并且,在本申請中,“正交的方向”也包括大致正交的方向。〈1.第一實施方式>圖1是本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泵IA的縱剖視圖。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泵IA具有軸23A、轉子31A、葉輪32A、定子201A、第一外殼21A、第二外殼22A以及增強板24A。軸23A沿中心軸線9A配置。轉子31A繞軸23A旋轉。葉輪32A位于轉子31A的上側且與轉子31A—起旋轉。定子201A配置于轉子31A的徑向外側。第一外殼21A存在于定子201A與轉子31A之間。第二外殼22A配置于定子201A以及第一外殼21A的上側。并且,第二外殼22A由樹脂制成。增強板24A配置于第二外殼2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泵,包括:軸,其沿著上下延伸的中心軸線配置;轉子,其繞所述軸旋轉;葉輪,其位于所述轉子的上側且與所述轉子一起旋轉;定子,其配置在所述轉子的徑向外側;第一外殼,其存在于所述定子與所述轉子之間;第二外殼,其配置于所述定子以及所述第一外殼的上側且由樹脂制成;以及增強板,其配置在所述第二外殼的上側且相對于所述中心軸線垂直地擴展,所述泵的特征在于,所述增強板具有沿軸向貫通的貫通部,所述第二外殼包括:頂板部,其沿所述增強板的下表面擴展;供液部,其從設置于所述頂板部的孔的邊緣穿過所述貫通部呈圓筒狀延伸至所述頂板部的上側;以及固定部,其位于比所述供液部靠徑向外側的位置且所述增強板固定于該固定部,所述增強板包括:內側接觸部,其在所述供液部的周圍與所述頂板部直接或者間接地接觸;以及非接觸部,其位于比所述內側接觸部靠徑向外側且比所述固定部靠徑向內側的位置,并且所述非接觸部在沿周向擴展的區域與所述頂板部的上表面在軸向隔著間隙對置。
【技術特征摘要】
2013.03.14 JP 2013-0514721.一種泵,包括: 軸,其沿著上下延伸的中心軸線配置; 轉子,其繞所述軸旋轉; 葉輪,其位于所述轉子的上側且與所述轉子一起旋轉; 定子,其配置在所述轉子的徑向外側; 第一外殼,其存在于所述定子與所述轉子之間; 第二外殼,其配置于所述定子以及所述第一外殼的上側且由樹脂制成;以及 增強板,其配置在所述第二外殼的上側且相對于所述中心軸線垂直地擴展, 所述泵的特征在于, 所述增強板具有沿軸向貫通的貫通部, 所述第二外殼包括: 頂板部,其沿所述增強板的下表面擴展; 供液部,其從設置于所述頂板部的孔的邊緣穿過所述貫通部呈圓筒狀延伸至所述頂板部的上側;以及 固定部,其位于比所述供液部靠徑向外側的位置且所述增強板固定于該固定部, 所述增強板包括: 內側接觸部,其在所述供液部的周圍與所述頂板部直接或者間接地接觸;以及非接觸部,其位于比所述內側接觸部靠徑向外側且比所述固定部靠徑向內側的位置,并且所述非接觸部在沿周向擴展的區域與所述頂板部的上表面在軸向隔著間隙對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頂板部的徑向內端部因與所述內側接觸部接觸而朝向下側撓曲。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內側接觸部位于所述增強板的比半徑方向中央靠徑向內側的位置。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內側接觸部為所述增強板的徑向內端部。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內側接觸部在所述供液部的周圍連成環狀。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頂板部在所述供液部的周圍具有朝向上方突出的第一突起, 所述第一突起的上表面與所述內側接觸部接觸。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頂板部具有朝向上方突出的第二突起, 所述第二...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中川晃宏,多多良辰哉,大澤晴繁,
申請(專利權)人:日本電產株式會社,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日本;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