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大噸位吊鉤組,包括吊鉤架、滑輪架和吊鉤,吊鉤架為左右對稱結構,上部設置有第一安裝位置和第二安裝位置,下部設置有第三安裝位置;滑輪架為左右對稱結構,且左右兩側均對稱設置有配重塊,滑輪架的數量為一個或兩個,滑輪架數量為一個時,通過第一安裝位置安裝在吊鉤架的正上方,滑輪架數量為兩個時,兩滑輪架通過第二安裝位置對稱地安裝在吊鉤架的上方;吊鉤為左右對稱結構,通過第三安裝位置安裝在吊鉤架的正下方。本發明專利技術中的吊鉤架上設置有第一安裝位置和第二安裝位置,從而可以安裝一個滑輪架,也可以同時安裝兩個滑輪架,提高本發明專利技術的通用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大噸位吊鉤組,包括吊鉤架、滑輪架和吊鉤,吊鉤架為左右對稱結構,上部設置有第一安裝位置和第二安裝位置,下部設置有第三安裝位置;滑輪架為左右對稱結構,且左右兩側均對稱設置有配重塊,滑輪架的數量為一個或兩個,滑輪架數量為一個時,通過第一安裝位置安裝在吊鉤架的正上方,滑輪架數量為兩個時,兩滑輪架通過第二安裝位置對稱地安裝在吊鉤架的上方;吊鉤為左右對稱結構,通過第三安裝位置安裝在吊鉤架的正下方。本專利技術中的吊鉤架上設置有第一安裝位置和第二安裝位置,從而可以安裝一個滑輪架,也可以同時安裝兩個滑輪架,提高本專利技術的通用性。【專利說明】—種大噸位吊鉤組
本專利技術涉及吊運裝置,尤其與大噸位吊鉤組的結構有關。
技術介紹
目前,隨著起重機起吊物品的增大,使得對大噸位的吊鉤組需求越來越大。但是大噸位吊鉤組滑輪個數比較多,鋼絲繩纏繞也多,為了克服鋼絲繩僵性,需要吊鉤組具有一定的質量,才能防止亂繩,同時伴隨吊鉤組體積的增大,對吊鉤組檢修、拆卸和運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整個吊鉤組的結構形式十分重要。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為提供一種通用性強、安全性高、工作效率高的大噸位吊鉤組。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大噸位吊鉤組,包括: 吊鉤架,所述吊鉤架為左右對稱結構,上部設置有第一安裝位置和第二安裝位置,下部設置有第三安裝位置; 滑輪架,所述滑輪架為左右對稱結構,且左右兩側均對稱設置有配重塊,所述滑輪架的數量為一個或兩個,所述滑輪架數量為一個時,通過所述第一安裝位置安裝在所述吊鉤架的正上方,所述滑輪架數量為兩個時,兩個所述滑輪架通過所述第二安裝位置對稱地安裝在所述吊鉤架的上方; 吊鉤,所述吊鉤為左右對稱結構,通過所述第三安裝位置安裝在所述吊鉤架的正下方。 進一步,所述吊鉤架包括第一板、第二板、吊鉤橫梁和軸套,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相互平行設置,且通過螺栓能夠拆卸地相互連接,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的上部對應設置有第一孔、第二孔和第三孔,所述軸套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一孔、第二孔和第三孔內,所述第一孔位于所述吊鉤架的正中間,形成所述第一安裝位置,所述第二孔和第三孔對稱設置在所述第一孔兩側,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安裝位置,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下部還對應設置有第四孔,所述吊鉤橫梁穿設于所述第四孔中,所述吊鉤橫梁兩端均設置有軸肩,以卡夾在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間,所述吊鉤橫梁的中部設置有通孔,作為安裝所述吊鉤的所述第三安裝位置。 進一步,所述吊鉤架還包括多個卡板,所述吊鉤橫梁兩端突出于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的位置上還設置有卡槽,所述卡板配合所述卡槽,將所述吊鉤橫梁固定在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上,多個所述卡板通過螺栓或螺釘分別連接設置在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上。 進一步,所述滑輪架包括第一擋板、第二擋板、第一連接板、第二連接板和滑輪軸,所述第一擋板和所述第二擋板平行設置,所述第一連接板和所述第二連接板平行設置,所述第一連接板和所述第二連接板均垂直于所述第一擋板和所述第二擋板,且固定連接在所述第一擋板和所述第二擋板的下部,所述第一擋板和所述第二擋板對應設置有第五孔,所述滑輪軸穿設于所述第五孔,所述滑輪軸上套設有滑輪組。 進一步,所述滑輪架還包括多個卡板,所述滑輪軸兩端突出于所述第一擋板和所述第二擋板的位置上還設置有卡槽,所述卡板配合所述卡槽,將所述滑輪軸固定在所述第一擋板和第二擋板上,多個所述卡板通過螺栓或螺釘分別連接設置在所述第一擋板和第二擋板上。 進一步,所述第一擋板和所述第二擋板之間還通過多根螺栓進行連接,所述多根螺栓均設置在所述滑輪組的外側,螺栓的螺柱部分外側套有圓管。 進一步,所述配重塊為兩塊,分別貼設在所述第一擋板和所述第二擋板的外側,其中一所述配重塊和所述第一擋板上對應設置有相通的側面凹槽,另一所述配重塊和所述第二擋板上也對應設置有相通的側面凹槽,兩所述側面凹槽中均對應位置設置有螺紋孔,連接片對應設置在兩所述側面凹槽中,多個螺釘穿設于所述連接片和所述螺紋孔中,以通過連接片將一所述配重塊和所述第一擋板連接在一起,將另一所述配重塊和所述第二擋板連接在一起。 進一步,所述吊鉤下部設直有左右對稱的兩鉤頭。 進一步,所述兩鉤頭的開口處均設置有閉鎖裝置,所述閉鎖裝置一端設置在所述吊鉤中部,另一端抵靠所述兩鉤頭的頭部內側面,所述閉鎖裝置上連接設置有復位彈簧。 進一步,所述吊鉤上部穿過所述吊鉤橫梁上的通孔,突出于所述吊鉤橫梁上部的部分與吊鉤螺母連接,所述吊鉤螺母壓靠所述吊鉤橫梁的下端部上設置有環形凹槽,所述環形凹槽內設置有軸承。 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中的吊鉤架上設置有第一安裝位置和第二安裝位置,從而可以安裝一個滑輪架,也可以同時安裝兩個滑輪架,提高本專利技術的通用性,另外本專利技術的吊鉤架、滑輪架和吊鉤均采用銷軸連接方式,拆卸、檢修和運輸方便,安全性更高,而且本專利技術的配重塊對稱設置在滑輪架的左右兩側,不會干涉鋼絲繩,從而使本專利技術的工作效率更高。 【專利附圖】【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大噸位吊鉤組第一實施例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專利技術的大噸位吊鉤組第一實施例左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專利技術的大噸位吊鉤組第二實施例主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體現本專利技術特征與優點的典型實施例將在以下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專利技術能夠在不同的實施例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專利技術的范圍,且其中的說明及附圖在本質上是當作說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專利技術。 如圖1-圖3所示,本專利技術的大噸位吊鉤組包括吊鉤架1、滑輪架2和吊鉤3,滑輪架2安裝在吊鉤架I上方,吊鉤3安裝在吊鉤架I下方,滑輪架2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兩個,以分別對應不同噸位的起吊需求。其中,圖1和圖2示出了安裝兩個滑輪架2時的結構,圖3示出了安裝一個滑輪架2時的結構。 吊鉤架I為左右對稱結構,上部設置有第一安裝位置和第二安裝位置,下部設置有第三安裝位置,第一安裝位置用于安裝一個滑輪架2,第二安裝位置用于安裝兩個滑輪架2,第三安裝位置用于安裝吊鉤3。 吊鉤架I包括第一板11、第二板12、吊鉤橫梁13、軸套14、卡板16和加強板15、18。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相互平行設置,且通過螺栓17能夠拆卸地相互連接,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的上部對應設置有第一孔、第二孔和第三孔,軸套14固定設置在第一孔、第二孔和第三孔內。第一孔、第二孔和第三孔等高,外側面上設置有加強板18。其中,第一孔位于吊鉤架I的正中間,形成第一安裝位置,第二孔和第三孔左右對稱地設置在第一孔兩側,共同形成第二安裝位置。 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下部還對應設置有第四孔,吊鉤橫梁13穿設于第四孔中,吊鉤橫梁13兩端均設置有軸肩,以卡夾在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之間,吊鉤橫梁13的中部設置有通孔,作為安裝吊鉤3的第三安裝位置。吊鉤橫梁13兩端突出于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的位置上還設置有卡槽,卡板16配合卡槽,將吊鉤橫梁13固定在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上,多個卡板16通過螺栓或螺釘分別連接設置在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上。對應第四孔的外側面上設置有加強板15,以提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大噸位吊鉤組,其特征在于,包括:吊鉤架,所述吊鉤架為左右對稱結構,上部設置有第一安裝位置和第二安裝位置,下部設置有第三安裝位置;滑輪架,所述滑輪架為左右對稱結構,且左右兩側均對稱設置有配重塊,所述滑輪架的數量為一個或兩個,所述滑輪架數量為一個時,通過所述第一安裝位置安裝在所述吊鉤架的正上方,所述滑輪架數量為兩個時,兩個所述滑輪架通過所述第二安裝位置對稱地安裝在所述吊鉤架的上方;吊鉤,所述吊鉤為左右對稱結構,通過所述第三安裝位置安裝在所述吊鉤架的正下方。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白躍品,劉海波,郝建光,閆俊慧,
申請(專利權)人: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山西;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