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施工電梯升降裝置,包括帶動升降支架于井字管架上運行的升降機構,所述升降支架與井字管架之間設有導向機構和壓輪機構,所述升降機構包括電機驅動的變速箱、雙向齒輪傳動箱和雙面齒條,所述雙向齒輪傳動箱安裝于升降支架的上部,所述變速箱與雙向齒輪傳動箱連接,所述雙面齒條豎直固定于井字管架之間并且雙面齒條的左、右齒面分別嚙合雙向齒輪傳動箱的左、右爬升齒輪。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采用雙面齒條和雙向爬升齒輪結構,抵消了齒輪與齒條相嚙合時產生的相互推斥的水平力,有效改善了齒輪和齒條的磨損,充分利用有效功能,減少損耗。(*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施工電梯升降裝置,包括帶動升降支架于井字管架上運行的升降機構,所述升降支架與井字管架之間設有導向機構和壓輪機構,所述升降機構包括電機驅動的變速箱、雙向齒輪傳動箱和雙面齒條,所述雙向齒輪傳動箱安裝于升降支架的上部,所述變速箱與雙向齒輪傳動箱連接,所述雙面齒條豎直固定于井字管架之間并且雙面齒條的左、右齒面分別嚙合雙向齒輪傳動箱的左、右爬升齒輪。本技術采用雙面齒條和雙向爬升齒輪結構,抵消了齒輪與齒條相嚙合時產生的相互推斥的水平力,有效改善了齒輪和齒條的磨損,充分利用有效功能,減少損耗?!緦@f明】施工電梯升降裝置(—)
: 本技術涉及機械傳動機構,具體為一種施工電梯升降裝置。(二)
技術介紹
:針對目前施工電梯升降裝置廣泛采用單向齒條、齒輪、靠緊輪的結構模式,該模式為單向受力,依靠靠緊滑輪定軌運行,震動較大,齒條、齒輪因結構缺陷造成磨損較大和損耗不少功率。隨著高層建筑的發展,升降機速度加快,提升高度增加,其吊籠振動與施工升降機運行同時產生,由此機構振動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三)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出了一種升降速度快、運行穩定、振動小、節能降耗的施工電梯升降裝置。能夠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施工電梯升降裝置,其技術方案包括帶動升降支架于井字管架上運行的升降機構,與現有技術不同的是所述升降支架與井字管架之間設有導向機構和壓輪機構,所述導向機構和壓輪機構可保障在升降機構的作用下,升降支架于井字管架上作平穩的升、降運動;所述升降機構包括電機驅動的變速箱、雙向齒輪傳動箱和雙面齒條,所述雙向齒輪傳動箱安裝于升降支架上部,所述變速箱安裝于雙向齒輪傳動箱上并且變速箱的輸出軸連接雙向齒輪傳動箱的輸入軸,所述雙面齒條豎直固定在井字管架上;雙面齒條的左、右齒面分別嚙合雙向齒輪傳動箱左、右爬升齒輪。本技術技術方案的驅動原理:電機(帶有制動裝置)帶動變速箱運轉,變速箱帶動雙向齒輪傳動箱運轉,雙向齒輪傳動箱旋轉的左、右爬升齒輪將動力作用在雙面齒條上,實現左、右爬升齒輪同步在雙面齒條上上、下運動,從而實現升降支架的升降動作。所述導向機構的一種結構包括上、下兩組導輪,每組導輪包括左、右滾輪,所述左、右滾輪對稱安裝于升降支架的左、右并分別滾動接觸在井字管架對應的左、右側面上。所述壓輪機構包括上、下兩套壓輪組件,每套壓輪組件包括左、右兩組壓輪,所述每組壓輪包括前、后滾輪,所述前、后滾輪安裝于升降支架的前、后并分別滾動接觸在井字管架對應的前、后側面上。所述雙向齒輪傳動箱包括設于箱體內的輸入軸聯軸器、左、右爬升輸出軸、左、右傳動齒輪和左、右爬升齒輪,所述輸入軸聯軸器與左或右爬升輸出軸連接,左傳動齒輪和左爬升齒輪同軸設于左爬升輸出軸上,右傳動齒輪和右爬升齒輪同軸設于右爬升輸出軸上,所述左、右傳動齒輪相互哨合。載人或載貨的吊籠可拆卸的安裝于雙向齒輪傳動箱下方的升降支架上。本技術的有益效果:1、本技術施工電梯升降裝置采用雙面齒條和雙向爬升齒輪的同步傳動,升降架的升降傳動自然形成直線垂直運行,無需設置輔助裝置。2、本技術采用雙面齒條和雙向爬升齒輪結構,抵消了齒輪與齒條相嚙合時產生的相互推斥的水平力,有效改善了齒輪和齒條的磨損現象,充分利用有效功能,減少損耗。3、本技術的傳動更加平穩、安全可靠,吊籠在運行過程中大大減輕了晃動、噪音和對齒輪、齒條、滾輪等的磨損。4、本技術可加裝對重裝置,如對重件用1000kg,需提升物可載2000kg,動力實際負荷量為O?1000kg,節能效果大,運行更穩定,設備磨損小,使用壽命長。5、吊籠可根據使用需要隨時更換,更人性化。(四)【專利附圖】【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實施方式的側視圖。圖3為圖1、圖2實施方式中雙向齒輪傳動箱的內部結構圖。圖號標識:1、升降支架;2、井字管架;3、電機;4、變速箱;5、雙向齒輪傳動箱;6、雙面齒條、導輪;8、壓輪;9、吊籠;10、爬升齒輪;11、傳動箱體;12、爬升輸出軸;13、傳動齒輪;14、輸入軸聯軸器。(五)【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所示實施方式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說明。本技術施工電梯升降裝置包括帶動升降支架I于井字管架2上運行的升降機構,所述井字管架2為管體框架對應側面的左、右豎直管體,所述升降支架I為對應于井字管架2(左、右豎直管體)設置的左、右豎梁,左、右豎梁由橫梁連接成框架結構,所述升降支架I通過壓輪機構與井字管架2成為一體,通過導輪機構導向實現在井字管架2上的升降,如圖1、圖2所示。所述壓輪機構采取上、下兩套壓輪組件的結構,每套壓輪組件包括左、右兩組壓輪8,每組壓輪8包括前、后滾輪,所述前、后滾輪通過輪架安裝于升降支架I對應的豎梁上,前、后滾輪分別滾動接觸在井字管架2對應管體的前、后側面上;具體的,上套左組壓輪8對應設在升降支架I的左豎梁上部左側,其前、后滾輪限位在井字管架2左管體對應位置的前、后側面上,上套右組壓輪8對應在升降支架I的右豎梁上部右側,其前、后滾輪限位在井字管架2右管體對應位置的前、后側面上,下套左組壓輪8對應在升降支架I的左豎梁下部左側,其前、后滾輪限位在井字管架2左管體對應位置的前、后側面上,下套右組壓輪8對應在升降支架I的右豎梁下部右側,其前、后滾輪限位在井字管架2右管體對應位置的前、后側面上,如圖1、圖2所示。所述導輪機構采取上、下兩組導輪7的結構,每組導輪7包括左、右滾輪,上組的左、右滾輪通過輪架分別安裝于升降支架I左、右豎梁的上部外側,左、右滾輪滾動限位在井字管架2左、右管體對應位置的左、右側面上;下組的左、右滾輪通過輪架分別安裝于升降支架I左、右豎梁的下部外側,左、右滾輪滾動限位在井字管架2左、右管體對應位置的左、右側面上,如圖1、圖2所示。在上述導輪機構和壓輪機構的共同作用下,升降支架I依附在井字管架2外側,并通過升降機構實現升降。所述升降機構包括電機3驅動的變速箱4、雙向齒輪傳動箱5和雙面齒條6,所述雙面齒條6豎直固定安裝于井字管架2的左、右管體中間,雙面齒條6的左、右齒面分別面向左、右方向,所述雙向齒輪傳動箱5橫向連接在升降支架I的左、右豎梁上部,所述變速箱4與雙向齒輪傳動箱5連接,雙向齒輪傳動箱5的左、右爬升齒輪10分別置于雙面齒條6的左、右齒面兩側并分別與之嚙合,如圖1、圖2所示。具體的,所述雙向齒輪傳動箱5包括設于傳動箱體11內的輸入軸聯軸器14、左、右爬升輸出軸12、左、右傳動齒輪13和左、右爬升齒輪10,所述輸入軸聯軸器14與左或右爬升輸出軸12同軸套接,左傳動齒輪13和左爬升齒輪10同軸設于左爬升輸出軸12上,右傳動齒輪13和右爬升齒輪10同軸設于右爬升輸出軸12上,所述左、右傳動齒輪13相互嚙合,如圖3所示。載人或載貨的吊籠9通過可拆卸結構安裝于升降支架I的中下部(位置在雙向齒輪傳動箱5的下方),如圖2所示?!緳嗬蟆?.施工電梯升降裝置,包括帶動升降支架(I)于井字管架(2)上運行的升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支架(I)與井字管架(2)之間設有導向機構和壓輪機構;所述升降機構包括電機⑶驅動的變速箱(4)、雙向齒輪傳動箱(5)和雙面齒條(6)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施工電梯升降裝置,包括帶動升降支架(1)于井字管架(2)上運行的升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支架(1)與井字管架(2)之間設有導向機構和壓輪機構;所述升降機構包括電機(3)驅動的變速箱(4)、雙向齒輪傳動箱(5)和雙面齒條(6),所述雙向齒輪傳動箱(5)安裝于升降支架(1)上部,所述變速箱(4)與雙向齒輪傳動箱(5)連接,所述雙面齒條(6)豎直固定于井字管架(2)上并且雙面齒條(6)的左、右齒面分別嚙合雙向齒輪傳動箱(5)的左、右爬升齒輪(10)。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祖昆,
申請(專利權)人:陳祖昆,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西;4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