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實現叉車貨叉同步動作的液壓油路,包括左、右兩個活塞缸,每一活塞缸具有一小腔和一大腔,所述左、右活塞缸的小腔通過第一油路共同連接到第一單向閥,第一單向閥的另一端連接第一進油路;所述左、右活塞缸的大腔各自通過第二、三油路連接到第二單向閥和第三單向閥,所述第二、三單向閥的另一端共同連接第二進油路;所述第一單向閥通過第一先導油路與第二進油路連通,所述第二、三單向閥通過第二先導油路連通,該第二先導油路與第一進油路連通,所述第一進油路和第二進油路連接到多路閥。本發明專利技術結構簡單緊湊,容易實現貨叉的同步動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種實現叉車貨叉同步動作的液壓油路
本專利技術涉及叉車,具體來說是一種實現叉車貨叉同步動作的液壓油路。
技術介紹
叉車是工業搬運車輛,已經在物流搬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承載產品的貨架其型號尺寸并不統一,為使得貨叉能夠適應這種變化,就要求兩貨叉之間的距離可以調整,為解決傳統技術中依靠人力手動扳動貨叉來達到調距的方式,專利技術人專利技術了一種叉車貨叉調距結構總成,并申請了專利(專利號為21201320529923.7),通過設置可相對安裝架橫向滑動的貨叉安裝架、貨叉安裝架通過限位板推動貨叉橫向動作,來實現油缸對貨叉作用力的均衡,達到兩貨叉同步調距的目的,但如何精確的實現推動兩貨叉動作的活塞缸同步動作還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優化。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針對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實現叉車貨叉同步動作的液壓油路,其結構簡單緊湊,容易的實現貨叉的同步動作。 本專利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實現叉車貨叉同步動作的液壓油路,包括左、右兩個活塞缸,每一活塞缸中的活塞桿對應連接一貨叉,活塞缸中的活塞將活塞缸分隔成兩腔,其中活塞桿所在一側為小腔,另一個為大腔,所述左、右活塞缸的小腔通過第一油路共同連接到第一單向閥,第一單向閥的另一端連接第一進油路;所述左、右活塞缸的大腔各自通過第二、三油路連接到第二單向閥和第三單向閥,所述第二、三單向閥的另一端共同連接第二進油路;所述第一單向閥通過第一先導油路與第二進油路連通,所述第二、三單向閥通過第二先導油路連通,該第二先導油路與第一進油路連通,所述第一進油路和第二進油路連接到多路閥。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第二油路上連接有第三進油路,第三進油路與該第二油路連通,所述第三油路上引出有第四進油路,該第四進油路與該所述第三油路連通,所述第三進油路和第四進油路連接到所述多路閥。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多路閥中設置有安全閥。 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結構的本專利技術,當第一進油路進油時,第一進油路中的油液打開第一單向閥,油液通過第一油路進入到左、右活塞缸的小腔中并推動活塞桿相互遠離,同時第二、三單向閥被第二先導油路打開,左、右活塞缸大腔中的油液由第二、三單向閥經第二進油路回流,實現兩貨叉間距縮小和夾持功能;當第二進油路進油時,第二進油路中的油液打開第二、三單向閥,油液通過第二、三油路分別進入到左、右活塞缸的大腔中并推動活塞桿相互靠近,同時第一單向閥被第一先導油路打開,左、右活塞缸小腔中的油液由第一單向閥經第一進油路回流,實現兩貨叉間距增大和松開功能。本專利技術結構簡單合理緊湊,實施成本低,很容易的就實現了連接兩貨叉的活塞桿的同步動作,該液壓油路可廣泛應用在各種叉車上。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液壓油路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所述的閥塊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參照圖1,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實現叉車貨叉同步動作的液壓油路,包括左活塞缸I和右活塞缸2,每一活塞缸中的活塞桿3對應連接一貨叉,活塞缸中的活塞將活塞缸分隔成兩腔,其中活塞桿3所在一側為小腔4,另一個為大腔5,所述左、右活塞缸1、2的小腔4通過第一油路6共同連接到第一單向閥7,第一單向閥7的另一端連接第一進油路8 ;所述左、右活塞缸1、2的大腔5各自通過第二、三油路9、10連接到第二單向閥11和第三單向閥12,所述第二、三單向閥11、12的另一端共同連接第二進油路13 ;所述第一單向閥7通過第一先導油路14與第二進油路13連通,所述第二、三單向閥11、12通過第二先導油路15連通,該第二先導油路15與第一進油路8連通,所述第一進油路8和第二進油路13連接到多路閥(未繪示)。 當第一進油路8進油時,第一進油路8中的油液打開第一單向閥7,油液通過第一油路6進入到左、右活塞缸1、2的小腔4中并推動活塞桿3相互遠離,同時第二、三單向閥 11、12被第二先導油路15打開,左、右活塞缸1、2的大腔5中的油液由第二、三單向閥11、12經第二進油路13回流,實現兩貨叉間距縮小和夾持功能;當第二進油路13進油時,第二進油路13中的油液打開第二、三單向閥11、12,油液通過第二、三油路9、10分別進入到左、右活塞缸1、2的大腔5中并推動活塞桿3相互靠近,同時第一單向閥7被第一先導油路14打開,左、右活塞缸1、2的小腔4中的油液由第一單向閥7經第一進油路8回流,實現兩貨叉間距增大和松開功能。 當第一進油路8和第二進油路13不工作時,兩小腔4內的油被閉死,貨叉處于固定距離狀態。本專利技術的上述結構簡單合理緊湊,實施成本低,很容易的就實現了連接兩貨叉的活塞桿的同步動作,該液壓油路可廣泛應用在各種叉車上。 作為本專利技術的優選,所述第二油路9上連接有第三進油路16,第三進油路16與該第二油路9連通,所述第三油路10上引出有第四進油路17,該第四進油路17與該所述第三油路10連通,所述第三進油路16和第四進油路17連接到所述多路閥。當第三進油路16進油時,此時第二單向閥11不打開,油進入到左活塞缸I的大腔5中并推動左活塞缸I的活塞桿3右移,此時左活塞缸I的小腔4中的油液經第一油路6進入到右活塞缸2的小腔4中并推動右活塞缸2的活塞桿3同步右移,右活塞缸2的大腔5中的油液經第三油路10和第四進油路17回流,從而實現了兩貨叉同步右移;同理,當第四進油路17進油時,可實現兩貨叉同步左移。 在本專利技術中,優選的,所述多路閥中設置有安全閥(未繪示),當活塞桿3伸出到極限,也就是兩貨叉已調到最大距離這一狀態而不能側移,若側移則導致系統壓力升高,叉車多路閥內的安全閥打開從而保證系統安全。 上述液壓油路可集成于一閥塊18上,如圖2所示,閥塊用閥芯鋁制作,安裝在叉車滑架下部橫梁上,閥塊18上設置有3個液控單向閥19構成所述的第一單向閥7、第二單向閥11和第三單向閥12,閥塊18上設置有PS、PJ、PZ、PY油路接頭分別用于接第二進油路13、第一進油路8、第四進油路17和第三進油路16。 以上所述,只是本專利技術的較佳實施方式而已,但本專利技術并不限于上述實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達到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效果,都應落入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實現叉車貨叉同步動作的液壓油路,包括左、右兩個活塞缸,每一活塞缸中的活塞桿對應連接一貨叉,活塞缸中的活塞將活塞缸分隔成兩腔,其中活塞桿所在一側為小腔,另一個為大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活塞缸的小腔通過第一油路共同連接到第一單向閥,第一單向閥的另一端連接第一進油路;所述左、右活塞缸的大腔各自通過第二、三油路連接到第二單向閥和第三單向閥,所述第二、三單向閥的另一端共同連接第二進油路;所述第一單向閥通過第一先導油路與第二進油路連通,所述第二、三單向閥通過第二先導油路連通,該第二先導油路與第一進油路連通,所述第一進油路和第二進油路連接到多路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實現叉車貨叉同步動作的液壓油路,包括左、右兩個活塞缸,每一活塞缸中的活塞桿對應連接一貨叉,活塞缸中的活塞將活塞缸分隔成兩腔,其中活塞桿所在一側為小腔,另一個為大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活塞缸的小腔通過第一油路共同連接到第一單向閥,第一單向閥的另一端連接第一進油路;所述左、右活塞缸的大腔各自通過第二、三油路連接到第二單向閥和第三單向閥,所述第二、三單向閥的另一端共同連接第二進油路;所述第一單向閥通過第一先導油路與第二進油路連通,所述第二...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寶彥,田東林,
申請(專利權)人:牛力機械制造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