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附加阻尼裝置的懸掛樓板式建筑減震結構,屬于建筑領域。
技術介紹
抗震結構體系對安全和經濟起決定性作用,預制樓板是在制作完成后再固定在承重墻上,傳統的抗震方法采用以剛抗剛的模式是,將上部結構與地基牢牢地連接在一起,整體性差,易變性,抗震效果差,地震來臨時,地球內部釋放的能量通過地基傳遞到結構物的上部,使上部房屋結構發生振動變形甚至倒塌。單方面的增加房屋的強度,只是使建筑物各部分剛性連接,變形后無法恢復,即使未在地震中倒塌也會成為日后的安全隱患,當前能夠實現的隔震技術只能實現部分方向的“隔震消能”。有的抗震方式是將房屋地基打在地下深處的巖石上,可以隨震動一起移動,這種方式抗震效果較好,但價格高昂,施工難度大。
技術實現思路
根據以上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變形后可復原,抗震效果顯著,大大保證了財物及人身安全的附加阻尼裝置的懸掛樓板式建筑減震結構。本技術所述的附加阻尼裝置的懸掛樓板式建筑減震結構,包括固定在建筑主體內的立柱,立柱分立于預制樓板四周,相鄰立柱之間通過上梁和下梁相互連接,每相鄰兩個立柱與其之間的上梁和下梁形成門形框架,預制樓板與立柱和下梁之間填充熱熔橡膠,預制樓板通過剛性拉桿與四周立柱連接,剛性拉桿對稱排布,立柱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工作原理及過程:在地震來臨時,由于預制樓板為懸掛式,將建筑主體與樓板分離,建筑主體結構在晃動過程中允許預制樓板發生擺動并與建筑主體框架結構產生一定的相對位移,預制樓板與建筑主體框架結構不會發生損壞,避免產生應力,保護了建筑主體,預制樓板與建筑主體通過熱熔橡膠變形以吸收一部分地震 ...
【技術保護點】
一種附加阻尼裝置的懸掛樓板式建筑減震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在建筑主體內的立柱(2),立柱(2)分立于預制樓板(4)四周,相鄰立柱(2)之間通過上梁(1)和下梁(6)相互連接,每相鄰兩個立柱(2)與其之間的上梁(1)和下梁(6)形成門形框架,預制樓板(4)與立柱(2)和下梁(6)之間填充熱熔橡膠(5),預制樓板(4)通過剛性拉桿(3)與四周立柱(2)連接,剛性拉桿(3)對稱排布,立柱(2)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超,夏鵬,欒英成,何紹衡,邵爍,王發東,韓吉杰,
申請(專利權)人:李超,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