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活底岔枕模型,屬于預應力混凝土岔枕生產技術領域。其包括:模型框架;模型側板,所述模型側板安裝在所述模型框架的內側;模型底板,所述模型底板設有與某一型號岔枕對應的預留孔;所述模型底板與所述模型側板可拆卸連接;所述模型側板和模型底板構成用于澆筑岔枕的型腔。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活底岔枕模型克服了現有技術岔枕模型生產不同型號岔枕時需將原型號模型的預留孔封堵再重新布置新型號岔枕預留孔的反復改模的問題,只要將模型底板進行更換即可生產不同型號的岔枕,大大提升了改模效率,杜絕了反復改模對模型底板平整度的破壞,降低了岔枕的生產成本。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預應力混凝土岔枕生產
,特別是涉及一種活底岔枕模型。
技術介紹
混凝土岔枕是道岔結構中主要構件之一,采用在岔枕鋼模中灌筑混凝土成型工藝生產。而岔枕的品種繁多,常用的達到一百一十種,長度各不相同,與鋼軌扣件的固定位置也不盡相同。目前,鐵路線鋪設需要的岔枕型號有幾百種,每種型號的岔枕需要使用的模型基本在十套到三十套之間。對于岔枕生產廠家而言,如果每種型號的岔枕都制作固定模型,需投入幾千套甚至上萬套模型。一方面,增加廠家的成本投入;另一方面,存放模型的場地也受制約。目前廠家均儲備幾十套到幾百套模型用來反復改模使用,即生產一種型號的岔枕時,在模型底板上打孔布置成該型號岔枕的模型;生產另一種型號岔枕時,再將模型底板上原有預留孔封堵,再在模型底板上打孔布置成另一種型號的岔枕。這種生產模式雖然既可以少儲備模型,又能滿足各種型號岔枕的生產,但是,對在改模過程中對模型底板的破壞極大,反復周轉使用后,底面平整度很難滿足設計要求縮短了模型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供一種活底岔枕模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現有的岔枕生產過程中,對于不同型號的岔枕需要制造多種岔枕模型,所耗費的成本高。如果采用對模型底板預留孔進行封堵、重新開孔的方式又會導致對模型底板的破壞極大,縮短了模型的使用壽命O本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活底岔枕模型,其包括:模型框架;模型側板,所述模型側板安裝在所述模型框架的內側;模型底板,所述模型底板設有與某一型號岔枕對應的預留孔;所述模型底板與所述模型側板可拆卸連接;所述模型側板和模型底板構成用于澆筑岔枕的型腔。本技術如上所述的活底岔枕模型,進一步,還包括:第一托板,所述第一托板的一側具有凹口 ;所述第一托板的另一側與所述模型側板固定連接;第二托板,所述第二托板與所述第一托板互為鏡像構造;所述第二托板的另一側與所述模型側板固定連接;連接件,所述連接件上設有固定孔;所述連接件設置在第一托板與所述第二托板的下部;所述模型底板設有固定孔,模型底板設置在第一托板的凹口與所述第二托板的凹口之間;螺栓穿過模型底板的固定孔和連接件的固定孔,將模型底板與所述模型側板固定連接。本技術如上所述的活底岔枕模型,進一步,還包括密封條,所述密封條設置在所述第一托板與模型底板接觸處、第二托板與模型底板接觸處、模型底板與模型側板接觸處。本技術如上所述的活底岔枕模型,進一步,所述連接件為固定槽鋼,固定槽鋼的中部設有固定孔。本技術如上所述的活底岔枕模型,進一步,所述模型框架包括主梁和端梁,所述主梁與所述端梁固定連接為矩形結構。本技術如上所述的活底岔枕模型,進一步,所述主梁為槽鋼;槽鋼的槽口朝外與端梁構成模型框架;主梁槽鋼的槽口處間隔固定有加強角鋼。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的活底岔枕模型克服了生產不同型號岔枕時,需將原型號預留孔封堵再重新布置新型號岔枕預留孔的反復改模過程,只要將模型底板進行更換即可生產不同型號的岔枕,大大提升了改模效率,杜絕了反復改模對模型底板平整度的破壞。通過在底板設置數量、間距不同的預留孔來確定模型所澆筑的岔枕的型號。在進行某一型號岔枕的澆筑前,選擇對應型號的模型底板,并將該模型底板通過可拆卸的方式安裝到所述模型側板,所述模型側板和模型底板構成用于澆筑岔枕的型腔,進行澆筑時將混凝土澆入型腔。對于本技術的活底岔枕模型,生產廠家需準備30-50套模型即可滿足兩組岔枕生產時同時使用。在一種岔枕生產完成后,只需將活動底模更換,即可投入生產另一種岔枕。通過使用活底岔枕模型,解決了反復打孔改模對模型的損傷,大大延長了模型的使用壽命,同時提高了改模效率,以現有技術的20套模型為例,改模需用時5-6天,而現在只需要兩天的時間即可完成,且節約了原用座窩、定位套的費用,綜上所述,每年可結余成本200萬元以上。【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模型框架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活底岔枕模型示意圖。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主梁,12、加強角鋼,2、模型側板,3、模型底板,4、第一托板,5、第二托板,6、連接件,7、螺栓,8、凹口。【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技術,并非用于限定本技術的范圍。本技術實施例需要解決現有的岔枕生產過程中,對于不同型號的岔枕需要制造多種岔枕模型,所耗費的成本高;如果采用對模型底板預留孔進行封堵、重新開孔的方式又會導致對模型底板的破壞極大,縮短了模型的使用壽命的問題。本技術一種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活底岔枕模型,其包括:模型框架;模型側板,所述模型側板安裝在所述模型框架的內側;模型底板,所述模型底板設有與某一型號岔枕對應的預留孔;所述模型底板與所述模型側板可拆卸連接;所述模型側板和模型底板構成用于澆筑岔枕的型腔。本技術活底岔枕模型的使用原理如下:通過在底板設置數量、間距不同的預留孔來確定模型所澆筑的岔枕的型號。在進行某一型號岔枕的澆筑前,選擇對應型號的模型底板,并將該模型底板通過可拆卸的方式安裝到所述模當前第1頁1 2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活底岔枕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型框架;模型側板,所述模型側板安裝在所述模型框架的內側;模型底板,所述模型底板設有與某一型號岔枕對應的預留孔;所述模型底板與所述模型側板可拆卸連接;所述模型側板和模型底板構成用于澆筑岔枕的型腔。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兆春,高金珠,張艷東,曹鳳潔,李文龍,王勇,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中鐵房山橋梁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