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帶有支撐系統的平面建筑模板結構,多塊平面模板通過手柄拼接形成兩塊間隔布置的墻面模板,支撐組件通過對拉螺栓、端面固定板安裝在各墻面模板的外側;所述支撐組件包括第一橫向支撐組件及第二橫向支撐組件,斜向支撐組件的一端通過連接件與第一橫向支撐組件固接,所述斜向支撐組件的另一端與底板活動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利用平面模板拼接的矩形模板體具有通用性強、適用范圍廣的優點,可以同時用于內角及外角、以及樓頂板結構連接、梁底結構的施工,角模板根據現場施工要求可以切割成不同長度,滿足不同高度的墻體需求。通過斜向支撐及橫向支撐實現不同方式的加固組合,提高了加固強度及穩定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建筑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帶有支撐系統的平面建筑模板結構。
技術介紹
建筑模板是澆注混凝土建筑結構中必須的施工工具,傳統的建筑模板主要有木模板和鋼模板。木模板在安裝時需要用鐵釘等進行連接固定,且容易與混凝土粘合在一起,安裝、拆卸不方便,費時費力,施工效率低。另外,木模板易受水酸堿的腐蝕,再拆模時易損壞,重復利用率不高,增加施工成本,并且木模板耗費大量木材,不利于環保。鋼模板雖然結構堅固,可重復使用的次數較多,但重量較大,不利于存放、運輸及安裝,脫模困難,從而影響施工效率。另外鋼模板還易銹蝕影響平整度,其次其造價較高,增加了施工成本。另外現有木模板或鋼模板規格單一,尺寸較少,無法適用于多種建筑結構,若增加新的建筑結構,則需要設計符合尺寸的新建筑模板,無形之中又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同時現有的平面建筑模板加固方式單一,無法保證加固強度,易出現施工后混凝土墻體不平整的情況發生。
技術實現思路
本申請人針對上述現有問題,進行了研宄改進,提供一種帶有支撐系統的平面建筑模板結構,其重復利用率高、并且能滿足各種尺寸,適用范圍廣,存放、運輸及安裝方便,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本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帶有支撐系統的平面建筑模板結構,多塊平面模板通過手柄拼接形成兩塊間隔布置的墻面模板,支撐組件通過對拉螺栓、端面固定板安裝在各墻面模板的外側;所述支撐組件包括第一橫向支撐組件及第二橫向支撐組件,斜向支撐組件的一端通過連接件與第一橫向支撐組件固接,所述斜向支撐組件的另一端與底板活動連接。其進一步技術方案在于:所述第一橫向支撐組件與第二橫向支撐組件長度不同并且互為平行,所述第一橫向支撐組件與第二橫向支撐組件均由鋼材制成的空心方管,在所述第一橫向支撐組件與第二橫向支撐組件上開有多個用于安裝對拉螺栓的貫通孔,在所述連接件的一端開有與第一橫向支撐組件配合的開口,在所述開口上設置固定件安裝孔;所述平面模板包括面板和邊框,所述邊框圍合于所述面板的四周,在所述面板上布置多個第一雙壁加強筋,沿所述第一雙壁加強筋的外周連接多根縱向加強筋及橫向加強筋,所述縱向加強筋及橫向加強筋的端部均與所述邊框的內壁抵接;所述邊框包括內邊框和外邊框,所述內邊框和外邊框組合形成第二雙壁加強筋,所述內邊框偏移布置在外邊框內,所述內邊框由四根內板圍合形成矩形框架體,所述外邊框由四根外板圍合形成矩形框架體,在所述內邊框及外邊框的四個角部之間連接角接件,在各內板及外板上也開有多個用于安裝手柄的手柄連接孔;在互為平行一根內板與一根外板之間還連接多根第一連接筋;所述第一雙壁加強筋由兩個同心布置的外加強筋及內加強筋組成,多根第二連接筋的一端沿圓周方向均布并與所述外加強筋的內壁連接,所述第二連接筋的另一端貫穿并伸出所述內加強筋;所述第二連接筋伸出內加強筋的端面為斜面,各斜面沿圓周方向形成用于安裝對拉螺栓的對拉螺栓孔,所述對拉螺栓孔為漏斗形;所述縱向加強筋、橫向加強筋與所述邊框內壁的連接處均向下傾斜、并沿水平方向延伸形成低位加強筋;所述縱向加強筋及橫向加強筋交錯排列形成“十”字形;所述外加強筋與內加強筋均為圓形;所述邊框、面板、第一雙壁加強筋、縱向加強筋及橫向加強筋均采用高強度聚丙烯復合材料制成。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術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利用平面模板拼接的矩形模板體具有通用性強、適用范圍廣的優點,可以同時用于內角及外角、以及樓頂板結構連接、梁底結構的施工,角模板根據現場施工要求可以切割成不同長度,滿足不同高度的墻體需求。通過斜向支撐及橫向支撐實現不同方式的加固組合,提高了加固強度及穩定性。平面模板采用高強度聚丙烯復合材料及一體注塑成型制成,重量輕,強度高、耐久度高,大幅度提高周轉次數,提高施工效率,方便施工和搬運。通過在平面模板上設置手柄連接孔、對拉螺栓孔可適應多種連接和固定方式,符合國家建筑模板施工規范的相關要求,具有拆裝方便快捷的優點。利用手柄連接孔可以將實現多塊平面模板的拼接,滿足不同尺寸規格的墻體施工,各尺寸規格的模板通過附件進行連接,可以組成外墻、內角、外角、梁、柱、樓頂板等多種建筑結構。第一雙壁加強筋的布置滿足端面固定盤的支撐,加固方便,第二雙壁加強筋保證本技術邊緣的結構強度,縱向加強筋及橫向加強筋的布置提高了本技術平面結構的強度,另外本技術可回收利用,并減少木材的使用,環保可靠。【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主視圖。圖3為本技術中平面模板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第一種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第二種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第三種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第四種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技術第五種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其中:1、手柄連接孔;2、第一雙壁加強筋;21、外加強筋;22、內加強筋;23、斜面;3、第二雙壁加強筋;4、第一連接筋;5、對拉螺栓孔;6、第二連接筋;7、低位加強筋;8、縱向加強筋;9、橫向加強筋;10、面板;11、邊框;111、外板;112、內板;113、角接件;114、外邊框;115、內邊框;12、平面模板;13、角模板;14、手柄;15、對拉螺栓;16、內角加固件;161、第一方管;162、第二方管;17、端面固定盤;18、外角加固件;19、貫通孔;201、第一橫向支撐組件;202、第二橫向支撐組件;203、連接件;21、外加強筋;22、內加強筋;211、斜向支撐組件;212、底板;23、斜面;24、嵌補模板。【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說明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一種帶有支撐系統的平面建筑模板結構,多塊平面模板12通過手柄14拼接形成兩塊前后間隔布置的矩形模板體,該矩形模板體的尺寸根據需要施工的墻體尺寸決定,平面模板12的數量根據所需要施工的墻體尺寸自由變換。支撐組件通過對拉螺栓15、端面固定板17安裝在各矩形模板體的外側。支撐組件包括第一橫向支撐組件201及第二橫向支撐組件203,斜向支撐組件211的一端通過連接件203與第一橫向支撐組件201固接,在連接件203的一端開有與第一橫向支撐組件201配合的開口,在開口上設置固定件安裝孔。斜向支撐組件211的另一端與底板212活動連接。如圖1所示,第一橫向支撐組件201與第二橫向支撐組件203長度不同并且互為平行,第一橫向支撐組件201與第二橫向支撐組件203均由鋼材制成的空心方管,在第一橫向支撐組件201與第二橫向支撐組件203上開有多個用于安裝對拉螺栓15的貫通孔19。如圖2、圖3所示,平面模板12包括面板10和邊框11,邊框11圍合于面板10的四周,在面板10上布置多個第一雙壁加強筋2,沿第一雙壁加強筋2的外周連接多根縱向加強筋8及橫向加強筋9,縱向加強筋8及橫向加強筋9的端部均與邊框11的內壁抵接。如圖2、圖3所示,上述邊框11包括內邊框115和外邊框114,內邊框115和外邊框114組合形成第二雙壁加強筋3,內邊框115偏移布置在外邊框114內,內邊框115由四根內板112圍合形成矩形框架體,外邊框114由四根外板111圍合形成矩形框架體,在互為平行一根內板112與一根外板111之間還連接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帶有支撐系統的平面建筑模板結構,其特征在于:多塊平面模板(12)通過手柄(14)拼接形成兩塊間隔布置的墻面模板,支撐組件通過對拉螺栓(15)、端面固定板(17)安裝在各墻面模板的外側;所述支撐組件包括第一橫向支撐組件(201)及第二橫向支撐組件(202),斜向支撐組件(211)的一端通過連接件(203)與第一橫向支撐組件(201)固接,所述斜向支撐組件(211)的另一端與底板(212)活動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蔣益軍,辛向陽,胡偉峰,尹亞偉,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程禾高科模板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