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防線束剪切的鏡桿連接組件,包括:下支座,用于安裝所述鏡桿連接組件;上支座,位于所述下支座的上方,且相對于下支座可轉動,上支座包括一鏡桿安裝部;鏡桿,與鏡桿安裝部連接,且鏡桿為一空心結構;以及線束,設置在鏡桿的空心內;上支座與下支座通過一軸管可轉動連接,且軸管在其軸向上具有一通孔;上支座的鏡桿安裝部具有相互連通的一入口和一出口,鏡桿與鏡桿安裝部的入口連通,鏡桿內的線束從入口進入鏡桿安裝部,從出口伸出鏡桿安裝部,然后貫穿軸管的通孔。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中的上支座、下支座、鏡桿連通,因此上支座帶動鏡桿轉動時,設置在其中的線束能夠在一定范圍內轉動,不會發生折斷現象。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汽車配件結構設計的
,尤其涉及一種防線束剪切的鏡桿連接組件。
技術介紹
后視鏡是駕駛員坐在駕駛室座位上直接獲取汽車后方、側方和下方等外部信息的工具。為了駕駛員操作方便,防止行車安全事故的發生,保障人身安全,各國均規定了汽車上必須安裝后視鏡,且所有后視鏡都必須能調整方向。隨著汽車智能化的提高,汽車的后視鏡相關結構中也會安裝線束,通過線束與控制系統的連接來實現對后視鏡的智能化操作。傳統的線束安裝方式一般為將線束位于后視鏡的鏡桿支座的部分直接固定在支座內,當轉動后視鏡的時候,線束的固定端不能夠隨著后視鏡的轉動而轉動,位于鏡桿內的線束相對于固定在支座里的線束會發生較大形變,易發生折斷現象。而線束的折斷會造成后視鏡的使用出現問題,從而增加了駕駛員的駕駛風險。因此,本申請人致力于開發一種防線束剪切的鏡桿連接組件,其結構設計合理,線束不會隨著后視鏡的轉動發生折斷現象,從而避免線束扭轉折斷失效。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現有技術的上述不足,本技術提出一種防線束剪切的鏡桿連接組件,其結構設計合理,線束不會隨著后視鏡的轉動發生折斷現象,從而避免線束扭轉折斷失效。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防線束剪切的鏡桿連接組件,包括:下支座,用于安裝所述鏡桿連接組件;上支座,所述上支座位于所述下支座的上方,且相對于所述下支座可轉動,所述上支座包括一鏡桿安裝部;鏡桿,所述鏡桿與所述鏡桿安裝部連接,且所述鏡桿為一空心結構;以及線束,所述線束穿設在所述鏡桿中;所述上支座與下支座通過一軸管可轉動連接,且所述軸管在其軸向上具有一通孔;所述上支座的鏡桿安裝部具有相互連通的一入口和一出口,所述鏡桿與所述鏡桿安裝部的入口連通,所述鏡桿內的線束從所述入口進入所述鏡桿安裝部,從所述出口伸出所述鏡桿安裝部,然后貫穿所述軸管的通孔。如上描述的鏡桿連接組件,其上支架與下支架通過一具有通孔的軸管連接,線束從鏡桿的空心內部伸出后貫穿軸管的通孔,當上支架帶動后視鏡相對于下支架轉動時,線束也可以在軸管的通孔內轉動,因此鏡桿內的線束與軸管內的線束之間不會發生較大的變形錯位,因此在后視鏡的折疊過程中,線束不會發生折斷現象。較佳的,所述鏡桿與所述上支架的鏡桿安裝部的連接方式為可拆卸連接。這樣設置方便鏡桿連接組件的拆卸和安裝,并且便于線束的維修與更換。較佳的,所述上支座還包括一蓋體,用于將穿過所述鏡桿安裝部的出口與所述軸管之間的線束與外部環境隔絕。設置蓋體可以有效保護線束,防止其暴漏在外部環境中加速老化。較佳的,所述上支座和所述下支座相接觸的表面為相互嚙合的齒形面。上支架帶動鏡桿相對于下支架轉動時,可通過相互嚙合的齒形面卡位,這樣角度調節更為穩定。較佳的,所述軸管位于下支座的部分外套有一彈簧,用于加強上支座和下支座的配合。較佳的,所述彈簧的第一端部抵設在所述下支座與上支座嚙合的齒形面下方,其第二端部通過一鉚接片與所述下支座連接。較佳的,所述上支座和下支座均采用輕質鋁合金型材。綜上所述,本技術的防線束剪切的鏡桿連接組件能夠有效的解決線束在后視鏡轉動的過程中易發生折斷的問題,同時還具有結構簡單、可靠,制作成本較低,能夠實現快速組裝的優點。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作進一步說明,以充分地了解本技術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附圖說明】圖1為具體實施例防線束剪切的鏡桿連接組件的結構爆炸示意圖;圖2為具體實施例防線束剪切的鏡桿連接組件的結構軸測圖;圖3為具體實施例防線束剪切的鏡桿連接組件的結構剖面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圖2、圖3所示,本具體實施例提出了一種防線束剪切的鏡桿連接組件,包括:下支座1,用于將所述鏡桿連接組件安裝到車體上;上支座2,位于所述下支座I的上方,且相對于下支座I可轉動,上支座2包括一鏡桿安裝部21 ;鏡桿3,與上支座的鏡桿安裝部21連接,且鏡桿3為一空心結構;還包括一線束4,設置在鏡桿3的空心內;上支座2與下支座I通過一軸管5可轉動連接,且軸管5在其軸向上具有一通孔51 ;如圖3所示,上支座2的鏡桿安裝部21具有相互連通的入口 211和出口 212,鏡桿3與鏡桿安裝部21的入口 211連通,鏡桿3內的線束4從入口 211進入鏡桿安裝部21,從出口 212伸出鏡桿安裝部21,然后貫穿軸管5的通孔51。在本實施例中,鏡桿3與上支架2的鏡桿安裝部21的連接方式為可拆卸連接。如圖1所示鏡桿3靠近上支架2的一端具有兩個安裝孔,在鏡桿安裝部31的入口 311內部具有相應的兩個定位卡扣,通過安裝孔與定位卡扣的配合將鏡桿3卡設在鏡桿安裝部21上。在本實施例中,上支座2還包括一蓋體22,如圖2所示,蓋體22覆蓋了鏡桿安裝部21的出口 211以及軸管5的通孔51,將穿過上支座2的與軸管5的線束4與外部環境隔絕,使其得到了有效保護。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上支座2和下支座I相接觸的表面(即圖1中上支座2的下表面與下支座I的上表面)為相互嚙合的齒形面。齒形面的具體齒數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設置,上支架2帶動鏡桿3相對于下支架I轉動時,可通過相互嚙合的齒形面卡位,這樣角度調節更為穩定。在本實施例中,軸管5位于下支座I的部分外套有一彈簧6,用于加強上支座2和下支座I的配合。具體的,彈簧的第一端部(即圖3中所示的彈簧的上端部)抵設在所述下支座與上支座嚙合的齒形面下方,其第二端部(即圖3中所示的彈簧的下端部)通過一鉚接片7與下支座I連接,彈簧6的第一端部支撐下支座I向上與上支座2配合。在本實施例中,上支座2和下支座I均采用輕質鋁合金型材。當然了,在其他實施例中,鏡桿與上支座還可以采用固定連接方式或者一體成型;蓋體以及彈簧可以選擇性設置;軸管位于下支座的部分也可以外套其他形式的彈性件,比如橡膠等;上支座與下支座相接觸的表面也可以設置為光滑平面;上支座和下支座還可以采用不銹鋼或者塑料等材料,此處不再贅述。以上詳細描述了本技術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本技術的構思做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
中技術人員依本技術的構思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范圍內。【主權項】1.一種防線束剪切的鏡桿連接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支座,用于安裝所述鏡桿連接組件; 上支座,所述上支座位于所述下支座的上方,且相對于所述下支座可轉動, 所述上支座包括一鏡桿安裝部; 鏡桿,所述鏡桿與所述鏡桿安裝部連接,且所述鏡桿為一空心結構;以及 線束,所述線束穿設在所述鏡桿中; 所述上支座與下支座通過一軸管可轉動連接,且所述軸管在其軸向上具有一通孔; 所述上支座的鏡桿安裝部具有相互連通的一入口和一出口,所述鏡桿與所述鏡桿安裝部的入口連通,所述線束從所述入口延伸至所述鏡桿安裝部,從所述出口伸出所述鏡桿安裝部,然后貫穿所述軸管的通孔。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線束剪切的鏡桿連接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鏡桿與所述上支架的鏡桿安裝部的連接方式為可拆卸連接。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線束剪切的鏡桿連接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支座還包括一蓋體,用于將穿過所述鏡桿安裝部的出口與所述軸管之間的線束與外部環境隔絕。4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防線束剪切的鏡桿連接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支座,用于安裝所述鏡桿連接組件;上支座,所述上支座位于所述下支座的上方,且相對于所述下支座可轉動,所述上支座包括一鏡桿安裝部;鏡桿,所述鏡桿與所述鏡桿安裝部連接,且所述鏡桿為一空心結構;以及線束,所述線束穿設在所述鏡桿中;所述上支座與下支座通過一軸管可轉動連接,且所述軸管在其軸向上具有一通孔;所述上支座的鏡桿安裝部具有相互連通的一入口和一出口,所述鏡桿與所述鏡桿安裝部的入口連通,所述線束從所述入口延伸至所述鏡桿安裝部,從所述出口伸出所述鏡桿安裝部,然后貫穿所述軸管的通孔。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斌,沈健,陳明,斯日古冷,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梅克朗汽車鏡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