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能源環境監測裝置,包括底板、支撐裝置、環境監測結構、太陽能裝置、風能裝置及固定裝置,底板上設有第一固定座及滾輪,支撐裝置包括第一支撐柱、第一彎曲桿、第二支撐柱、第三支撐柱、第一支架及豎桿,環境監測結構包括第一支撐桿、第二彎曲桿、第一固定塊、濕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及粉塵監測傳感器,太陽能裝置包括第一太陽能板、第二支撐桿及第二太陽能板,固定裝置包括第一橫桿、第二支架、第三支架、第四支架、第二固定塊、第五支架及第六支架,風能裝置包括風輪、轉輪、第一轉軸、旋轉板、第一齒輪、第二齒輪、第二轉軸及發電機。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不僅能夠實時監測周圍環境的健康參數,而且不需要消耗電能,節約了能源,保護了環境。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新能源
,尤其涉及一種新能源環境監測裝置。
技術介紹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周圍的環境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因此實時監測周圍環境的指標越來越有必要,然而現有的環境監測裝置往往設置在戶外,且其主要消耗電能,其不僅增加了電能消耗的成本,還需要消耗電纜等設備的成本,不利于推廣使用。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電力設備的升降裝置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新能源環境監測裝置。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種新能源環境監測裝置,所述新能源環境監測裝置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支撐裝置、位于所述支撐裝置上方的環境監測結構、位于所述環境監測結構左側的太陽能裝置、位于所述環境監測結構上方的風能裝置及設置于所述風能裝置上的固定裝置,所述底板上設有第一固定座及設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座上的滾輪,所述支撐裝置包括第一支撐柱、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柱左側的第一彎曲桿、位于所述第一彎曲桿左側的第二支撐柱、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柱右側的第三支撐柱、位于所述第三支撐柱右側的第一支架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柱上方的豎桿,所述環境監測結構包括第一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上的第二彎曲桿、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右側的若干第一固定塊、設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塊上的濕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及粉塵監測傳感器,所述太陽能裝置包括第一太陽能板、位于所述第一太陽能板右側的第二支撐桿及位于所述第一太陽能板下方的第二太陽能板,所述固定裝置包括第一橫桿、位于所述第一橫桿右側的第二支架、位于所述第二支架下方的第三支架、位于所述第三支架下方的第四支架、位于所述第四支架上方的第二固定塊、位于所述第四支架下方的第五支架及位于所述第四支架上方的第六支架,所述風能裝置包括風輪、與所述風輪固定連接的轉輪、與所述轉輪固定連接的第一轉軸、位于所述第一轉軸左側的旋轉板、設置于所述第一轉軸上的第一齒輪、位于所述第一齒輪下方的第二齒輪、位于所述第二齒輪下方的第二轉軸及位于所述第二轉軸下方的發電機。所述第一固定座的上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座上設有第一凹槽,所述滾輪呈圓柱體,所述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中且與所述第一固定座軸轉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柱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支撐柱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柱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呈彎曲狀,所述第一彎曲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柱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柱呈Z字型,所述第二支撐柱的下端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柱的上端呈豎直狀。所述第三支撐柱呈長方體,所述第三支撐柱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柱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支撐柱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豎桿呈長方體,所述豎桿豎直放置,所述豎桿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支撐柱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呈L型,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柱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另一端豎直向上,所述第二彎曲桿呈彎曲狀,所述第二彎曲桿的兩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塊設有三個,所述第一固定塊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固定塊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一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呈彎曲狀,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右表面與所述第一支撐柱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太陽能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太陽能板呈傾斜狀,所述第二太陽能板呈水平狀,所述第二支撐柱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太陽能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橫桿的左表面與所述豎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呈倒置的凹字型,所述第一橫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二支架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支架呈L型,所述第六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柱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支架的另一端豎直向上,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六支架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五支架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的另一端呈水平狀,所述第三支架呈Z字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四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豎直向上。所述第一轉軸呈圓柱體,所述第一轉軸貫穿所述第六支架的左右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旋轉板呈圓柱體,第一轉軸的左表面與所述旋轉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旋轉板的左表面與所述豎桿的右表面滑動連接,所述轉輪呈圓環狀,所述轉輪的內表面與所述第一轉軸固定連接,所述風輪與所述轉輪固定連接。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技術新能源環境監測裝置有如下優點:本技術新能源環境監測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不僅能夠實時監測周圍環境的健康參數,而且不需要消耗電能,采用了節能環保的太陽能與風能,可以充分利用戶外的優勢,節約了能源,保護了環境,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新能源環境監測裝置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圖1為本技術新能源環境監測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本技術新能源環境監測裝置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支撐裝置2、位于所述支撐裝置2上方的環境監測結構3、位于所述環境監測結構3左側的太陽能裝置4、位于所述環境監測結構3上方的風能裝置5及設置于所述風能裝置5上的固定裝置6。如圖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長方體,所述底板1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設有第一固定座11及設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座11上的滾輪12。所述第一固定座11的上表面與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座11上設有第一凹槽111,所述第一凹槽111呈長方體狀。所述滾輪12呈圓柱體,所述滾輪12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111中且與所述第一固定座11軸轉連接,使得所述滾輪12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111中旋轉。如圖1所示,所述支撐裝置2包括第一支撐柱21、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柱21左側的第一彎曲桿22、位于所述第一彎曲桿22左側的第二支撐柱23、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柱21右側的第三支撐柱24、位于所述第三支撐柱24右側的第一支架25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柱21上方的豎桿26。所述第一支撐柱21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支撐柱21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柱21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22呈彎曲狀,所述第一彎曲桿22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柱2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22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柱23呈Z字型,所述第二支撐柱23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柱23的上端呈豎直狀。所述第三支撐柱24呈長方體,所述第三支撐柱24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柱24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架25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25的一端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25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支撐柱24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豎桿26呈長方體,所述豎桿26豎直放置,所述豎桿26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支撐柱2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如圖1所示,所述環境監測結構3包括第一支撐桿31、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31上的第二彎曲桿32、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31右側的若干第一固定塊33、設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塊33上的濕度傳感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新能源環境監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能源環境監測裝置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支撐裝置、位于所述支撐裝置上方的環境監測結構、位于所述環境監測結構左側的太陽能裝置、位于所述環境監測結構上方的風能裝置及設置于所述風能裝置上的固定裝置,所述底板上設有第一固定座及設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座上的滾輪,所述支撐裝置包括第一支撐柱、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柱左側的第一彎曲桿、位于所述第一彎曲桿左側的第二支撐柱、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柱右側的第三支撐柱、位于所述第三支撐柱右側的第一支架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柱上方的豎桿,所述環境監測結構包括第一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上的第二彎曲桿、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右側的若干第一固定塊、設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塊上的濕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及粉塵監測傳感器,所述太陽能裝置包括第一太陽能板、位于所述第一太陽能板右側的第二支撐桿及位于所述第一太陽能板下方的第二太陽能板,所述固定裝置包括第一橫桿、位于所述第一橫桿右側的第二支架、位于所述第二支架下方的第三支架、位于所述第三支架下方的第四支架、位于所述第四支架上方的第二固定塊、位于所述第四支架下方的第五支架及位于所述第四支架上方的第六支架,所述風能裝置包括風輪、與所述風輪固定連接的轉輪、與所述轉輪固定連接的第一轉軸、位于所述第一轉軸左側的旋轉板、設置于所述第一轉軸上的第一齒輪、位于所述第一齒輪下方的第二齒輪、位于所述第二齒輪下方的第二轉軸及位于所述第二轉軸下方的發電機。...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俊,
申請(專利權)人:黃俊,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