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主要應用于鑄造、鍛造、軋鋼、熱處理加熱后需要冷卻的金屬或非金屬材料的熱回收,特別涉及一種余熱回收裝置,包括箱體,箱體包括保溫層,保溫層外側設置箱體外殼,箱體內設置轉運裝置,箱體上分別設置進料口、出料口,箱體底部設置通氣管,通氣管上設置控制閥門。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合理,容易實現,可以高效合理利用熱傳遞,節約能源,合理利用熱能,降低生產成本。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余熱回收裝置,主要應用于鑄造、鍛造、軋鋼、熱處理,需要加熱加工后自然冷卻的金屬或非金屬材料的熱回收。
技術介紹
現有的通過鑄造、鍛造、軋鋼、熱處理加熱加工后的工件通常需要冷卻,在冷卻過程中,大量余熱會白白流失,造成資源浪費。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合理,容易實現,便于操作,可實現熱量有效收集、回收的余熱回收裝置。本技術所述的余熱回收裝置,包括箱體,箱體包括保溫層,保溫層外側設置箱體外殼,箱體內設置轉運裝置,箱體上分別設置進料口、出料口,箱體底部設置通氣管,通氣管上設置控制閥門。保溫層起到保溫作用,箱體外殼起到保護的作用,轉運裝置作用是工件進出料,進料口、出料口可根據工件的大小在箱體上合適的位置設置,便于進出料,通氣管用于氣體的進入或者排除,便于和箱體內熱工件的熱量進行交換。所述的箱體設置為兩個,分別為箱體A和箱體B,兩箱體之間設置第一連通管、第二連通管及第三連通管,第一連通管連接出氣管,且與出氣管之間設置出氣閥門,第二連通管與第三連通管上均設置通斷閥門,箱體A底部的通氣管設置為第一進氣管,控制閥門設置為第一進氣閥門,箱體B底部的通氣管設置為第二進氣管,控制閥門設置為第二進氣閥門。第一進氣管為進氣的循環方式:第一進氣閥門常開,第二進氣閥門常閉,打開通斷閥門,使第二連通管連通,打開箱體B側的出氣閥門,使出氣管與箱體B側的第一連通管通氣,同時另一側關閉,加熱后的氣體經出氣管排出。同理,當第二進氣管為進氣的循環方式:第二進氣閥門常開,第一進氣閥門常閉,第三連通管連通,打開箱體A側的出氣閥門,使出氣管與箱體A側的第一連通管通氣,同時另一側關閉,加熱后的氣體經出氣管排出。所述的箱體頂部或者外側設置進料口、出料口,第一連通管設置于兩箱體側部,第二連通管和第三連通管在兩箱體的內側之間交叉設置,通斷閥門設置為四通閥門,四通閥門位于交叉處。方便進出料,適合工件尺寸較小的情況,交叉設置的第二連通管和第三連通管適合熱氣的走向,更容易傳遞熱量。所述的箱體包括底部的底座及底座上部的箱蓋,箱蓋底部開口,側部及頂部密封,第一連通管、第二連通管及第三連通管均設置于底座底部。適合大工件的熱量回收,工件放在底座上,熱量傳遞均在底座以下完成。所述的轉運裝置設置為轉運車或轉運籠。所述的箱體設置為一個,通氣管連接引風機。通過引風機可將經過熱工件加熱后的空氣吸走,合理利用熱工件散發的熱量。另外箱體也可以設置為多個,進行熱傳遞,提高出氣口的溫度。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結構簡單合理,容易實現,可以高效合理利用熱交換,節約能源,高效儲存、回收熱能,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污染。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箱體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出氣管;2、出氣閥門;3、箱體B;4、第二進氣閥門;5、第二進氣管;6、第三連通管;7、第二連通管;8、第一進氣管;9、第一進氣閥門;10、箱體A;11、第一連通管;12、通斷閥門;13、進料口;14、轉運籠;15、保溫層;16、箱體外殼;17、箱體;18、通氣管19、控制閥門。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做進一步描述:如圖1和圖2所示,本技術所述的余熱回收裝置,包括箱體17,箱體17包括保溫層15,保溫層15外側設置箱體外殼16,箱體17內設置轉運裝置,箱體17上分別設置進料口13、出料口,箱體17底部設置通氣管18,通氣管18上設置控制閥門19。箱體17設置為兩個,分別為箱體A10和箱體B3,兩箱體之間設置第一連通管11、第二連通管7及第三連通管6,第一連通管11連接出氣管1,且與出氣管1之間設置出氣閥門2,第二連通管7與第三連通管6上均設置通斷閥門12,箱體A10底部的通氣管18設置為第一進氣管8,控制閥門19設置為第一進氣閥門9,箱體B3底部的通氣管18設置為第二進氣管5,控制閥門19設置為第二進氣閥門4。轉運裝置設置為轉運車或轉運籠14。箱體17的第一種實施例:箱體17頂部或者外側設置進料口13、出料口,第一連通管11設置于兩箱體側部,第二連通管7和第三連通管6在兩箱體的內側之間交叉設置,通斷閥門12設置為四通閥門,四通閥門位于交叉處。箱體17的第二種實施例:箱體17包括底部的底座及底座上部的箱蓋,箱蓋底部開口,側部及頂部密封,第一連通管11、第二連通管7及第三連通管6均設置于底座下部。箱體設置為兩個的工作過程:第一進氣管8為進氣的循環方式:第一進氣閥門9常開,第二進氣閥門4常閉,第二連通管7連通,箱體B3側第一連通管11與出氣管1連通,同時關閉箱體A10側第一連通管11與出氣管1的出氣閥門,加熱后的氣體經出氣管1排出。同理,當第二進氣管5為進氣的循環方式:第二進氣閥門4常開,第一進氣閥門9常閉,第三連通管6連通,箱體A10側的第一連通管11與出氣管1連通,同時關閉箱體B3側第一連通管11與出氣管1的閥門,加熱后的氣體經出氣管1排出。出氣閥門2與箱體A10、出氣閥門2與箱體B3之間的連通分別單獨控制。箱體17也可以設置為一個,通氣管18連接引風機。工件由進料口放入轉運籠14內,引風機將由工件加熱過得箱體17內的熱氣抽出,用于需要熱氣的裝置或者設備。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余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體(17),箱體(17)包括保溫層(15),保溫層(15)外側設置箱體外殼(16),箱體(17)內設置轉運裝置,箱體(17)上分別設置進料口(13)、出料口,箱體(17)底部設置通氣管(18),通氣管(18)上設置控制閥門(19)。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余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體(17),箱體(17)包括保溫層(15),保
溫層(15)外側設置箱體外殼(16),箱體(17)內設置轉運裝置,箱體(17)上分別設置進
料口(13)、出料口,箱體(17)底部設置通氣管(18),通氣管(18)上設置控制閥門(19)。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余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箱體(17)設置為兩個,分別為
箱體A(10)和箱體B(3),兩箱體之間設置第一連通管(11)、第二連通管(7)及第三連通
管(6),第一連通管(11)連接出氣管(1),且與出氣管(1)之間設置出氣閥門(2),第二
連通管(7)與第三連通管(6)上均設置通斷閥門(12),箱體A(10)底部的通氣管(18)
設置為第一進氣管(8),控制閥門(19)設置為第一進氣閥門(9),箱體B(3)底部的通氣
管(18)設置為第...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加平,
申請(專利權)人:李加平,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