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o6k0g"></ul>
    <ul id="o6k0g"></ul>

    發動機分布式余熱回收裝置制造方法及圖紙

    技術編號:15675986 閱讀:3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3 02:23
    一種新能源技術領域的發動機分布式余熱回收裝置,包括堿金屬熱電轉換器、旋轉式發電機、連接軸、旋轉葉片、電加熱器,堿金屬熱電轉換器布置在渦輪前端的發動機排氣管上,第一旋轉式發電機通過連接軸與壓氣機、渦輪同軸相連接,旋轉葉片布置在發動機排氣管內并分別與第二連接軸、第三連接軸固結在一起,第一電加熱器布置在油底殼內并浸泡在機油內,第二電加熱器布置在呼吸管的出氣口端,第三電加熱器布置在變速箱并浸泡在機油內。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中,內燃機排氣中的余熱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即可以發電加熱機油,也可以加熱呼吸管的出氣口。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適用于內燃機排氣余熱的分布利用。

    Distributed waste heat recovery device for engine

    A distributed engine waste heat recovery technology of the field of new energy equipment, including alkali metal thermoelectric converter, rotary generator, connecting shaft, rotating blade, electric heater, alkali metal thermoelectric converter is arranged in front of the turbine engine exhaust pipe, the first rotary motor by a connecting shaft connected with the compressor and turbine coaxial rotating blades arranged in the engine exhaust pipe a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connecting shaft, third shaft connected with consolidation, the first electric heater is arranged in the oil sump and soaked in oil, second electric heater is arranged in the breathing tube outlet end, a third heater is arranged in the gearbox and soaked in oil. In the utility model, the residual heat in the exhaust of 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an be fully utilized, that is, the electric heating oil can be generated, and the air outlet of the respiratory tube can also be heated. The utility model is suitable for the distribution and utilization of exhaust heat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發動機分布式余熱回收裝置
    本技術涉及一種屬于新能源
    的余熱回收裝置,特別是一種可以利用余熱來發電加熱機油和呼吸管出氣口的裝置。
    技術介紹
    余熱是指受歷史、技術、理念等因素的局限性,在已投運的工業企業耗能裝置中,原始設計未被合理利用的顯熱和潛熱。它包括高溫廢氣余熱、冷卻介質余熱、廢汽廢水余熱、高溫產品和爐渣余熱、化學反應余熱、可燃廢氣廢液和廢料余熱等。根據調查,各行業的余熱總資源約占其燃料消耗總量的17%至67%,可回收利用的余熱資源約為余熱總資源的60%。余熱的回收利用途徑很多,一般說來,綜合利用余熱最好,其次是直接利用,再次是間接利用(如余熱發電)。綜合利用就是根據余熱的品質,按照溫度高低順序不同按階梯利用。分布式供能系統是為終端用戶提供靈活、節能型的綜合能源服務的重要途徑。重點突破基于化石能源的微小型燃氣輪機及新型熱力循環等終端的能源轉換技術、儲能技術、熱電冷系統綜合技術,形成基于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互補、微小型燃氣輪機與燃料電池混合的分布式終端能源供給系統。能源梯級利用也是分布式供能系統的一種,由于熱能不可能全部轉換為機械功,因而,與機械能、電能相比,其品位較低。熱功轉換效率與溫度高低有關,高溫熱能的品位高于低溫熱能。一切不可逆過程均朝著降低能量品位的方向進行。能源的梯級利用可以提高整個系統的能源利用效率,是節能的重要措施。但是在現有的內燃機技術中,排氣余熱的階梯利用技術還不成熟,造成排氣余熱的大量浪費。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發動機分布式余熱回收裝置,可以實現發動機排氣余熱的階梯利用。本技術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本技術包括發動機進氣管、空濾、壓氣機、缸蓋、缸體、油底殼、發動機排氣管、渦輪、第一連接軸、呼吸管、堿金屬熱電轉換器、電子控制單元、儲電器、第一旋轉式發電機、第二旋轉式發電機、第二連接軸、第三旋轉式發電機、第三連接軸、旋轉葉片、第一電加熱器、第二電加熱器、變速箱、第三電加熱器、線束、暖風芯體、第四電加熱器,缸蓋、缸體、油底殼一起構成發動機本體,發動機進氣管的出氣口與缸蓋上的發動機進氣口相連接,發動機排氣管的進氣口與缸蓋上的發動機排氣口相連接,空濾、壓氣機依次布置在發動機進氣管上,渦輪布置在發動機排氣管上,壓氣機、渦輪之間通過第一連接軸相連接,呼吸管的進氣口與缸蓋上的發動機油氣分離系統相連接,呼吸管的出氣口與空濾、壓氣機之間的發動機進氣管相連接,堿金屬熱電轉換器布置在渦輪前的發動機排氣管上,第一旋轉式發電機通過第一連接軸與壓氣機、渦輪同軸相連,第二連接軸、第三連接軸的一端分別與第二旋轉式發電機、第三旋轉式發電機相連接,第二連接軸、第三連接軸的另一端均伸入渦輪后的發動機排氣管內,旋轉葉片布置在發動機排氣管內并分別與第二連接軸、第三連接軸固結在一起,第一電加熱器布置在油底殼內并浸泡在機油內,第二電加熱器布置在呼吸管的出氣口端,第三電加熱器布置在變速箱并浸泡在機油內,第四電加熱器布置在暖風芯體內,堿金屬熱電轉換器、儲電器、第一旋轉式發電機、第二旋轉式發電機、第三旋轉式發電機、第一電加熱器、第二電加熱器、第三電加熱器、第四電加熱器均通過線束與電子控制單元相連接。進一步地,在本技術中,旋轉葉片在第二連接軸上為雙層布置,旋轉葉片在第三連接軸上為單層布置,發動機排氣管內的第二連接軸位于第三連接軸的上游。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設計合理,結構簡單;內燃機的排氣余熱可以用來發電,發的電不但可以用來加熱油底殼內和變速箱內的機油;還可以在冬季的時候加熱呼吸管出氣口,防止結冰。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中的標號分別為:1、發動機進氣管,2、空濾,3、壓氣機,4、缸蓋,5、缸體,6、油底殼,7、發動機排氣管,8、渦輪,9、連接軸,10、呼吸管,11、堿金屬熱電轉換器,12、電子控制單元,13、儲電器,14、第一旋轉式發電機,15、第二旋轉式發電機,16、第二連接軸,17、第三旋轉式發電機,18、第三連接軸,19、旋轉葉片19,20、第一電加熱器,21、第二電加熱器,22、變速箱,23、第三電加熱器,24、線束,25、暖風芯體,26、第四電加熱器。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實施例作詳細說明,本實施例以本技術技術方案為前提,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下述的實施例。實施例本技術的實施例如圖1所示,本技術包括發動機進氣管1、空濾2、壓氣機3、缸蓋4、缸體5、油底殼6、發動機排氣管7、渦輪8、第一連接軸9、呼吸管10、堿金屬熱電轉換器11、電子控制單元12、儲電器13、第一旋轉式發電機14、第二旋轉式發電機15、第二連接軸16、第三旋轉式發電機17、第三連接軸18、旋轉葉片19、第一電加熱器20、第二電加熱器21、變速箱22、第三電加熱器23、線束24、暖風芯體25、第四電加熱器26,缸蓋4、缸體5、油底殼6一起構成發動機本體,發動機進氣管1的出氣口與缸蓋4上的發動機進氣口相連接,發動機排氣管7的進氣口與缸蓋4上的發動機排氣口相連接,空濾2、壓氣機3依次布置在發動機進氣管1上,渦輪8布置在發動機排氣管7上,壓氣機3、渦輪8之間通過第一連接軸9相連接,呼吸管10的進氣口與缸蓋4上的發動機油氣分離系統相連接,呼吸管10的出氣口與空濾2、壓氣機3之間的發動機進氣管1相連接,堿金屬熱電轉換器11布置在渦輪8前的發動機排氣管7上,第一旋轉式發電機14通過第一連接軸9與壓氣機3、渦輪8同軸相連,第二連接軸16、第三連接軸18的一端分別與第二旋轉式發電機15、第三旋轉式發電機17相連接,第二連接軸16、第三連接軸18的另一端均伸入渦輪8后的發動機排氣管7內,旋轉葉片19布置在發動機排氣管7內并分別與第二連接軸16、第三連接軸18固結在一起,第一電加熱器20布置在油底殼6內并浸泡在機油內,第二電加熱器21布置在呼吸管10的出氣口端,第三電加熱器23布置在變速箱22并浸泡在機油內,第四電加熱器26布置在暖風芯體25內,堿金屬熱電轉換器11、儲電器13、第一旋轉式發電機14、第二旋轉式發電機15、第三旋轉式發電機17、第一電加熱器20、第二電加熱器21、第三電加熱器23、第四電加熱器26均通過線束24與電子控制單元12相連接;旋轉葉片19在第二連接軸16上為雙層布置,旋轉葉片19在第三連接軸18上為單層布置,發動機排氣管7內的第二連接軸16位于第三連接軸18的上游。在本技術的實施過程中,從內燃機排氣道排排出的氣體,溫度較高,首先可以被堿金屬熱電轉換器11用來實現熱電轉換。而后排氣推動渦輪8、壓氣機3和第一旋轉式發電機14一起旋轉,在實現渦輪增壓的同時,可以使第一旋轉式發電機14旋轉發電。最后,排氣推動旋轉葉片19旋轉,旋轉葉片19帶動第二旋轉式發電機15、第三旋轉式發電機17旋轉發電。所發的電能,可以存儲在儲電器13內。在發動機熱機或小負荷工況,當油底殼6和變速箱22內的機油需要加熱時,電子控制單元12就可以控制第一電加熱器20、第三電加熱器23對它們加熱。在冬季,為防止呼吸管出氣口處結冰,電子控制單元12可以控制第二電加熱器21對呼吸管進行加熱。在冬季,當需要取暖時,電子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發動機分布式余熱回收裝置

    【技術保護點】
    一種發動機分布式余熱回收裝置,包括發動機進氣管(1)、空濾(2)、壓氣機(3)、缸蓋(4)、缸體(5)、油底殼(6)、發動機排氣管(7)、渦輪(8)、第一連接軸(9)、呼吸管(10),缸蓋(4)、缸體(5)、油底殼(6)一起構成發動機本體,發動機進氣管(1)的出氣口與缸蓋(4)上的發動機進氣口相連接,發動機排氣管(7)的進氣口與缸蓋(4)上的發動機排氣口相連接,空濾(2)、壓氣機(3)依次布置在發動機進氣管(1)上,渦輪(8)布置在發動機排氣管(7)上,壓氣機(3)、渦輪(8)之間通過第一連接軸(9)相連接,呼吸管(10)的進氣口與缸蓋(4)上的發動機油氣分離系統相連接,呼吸管(10)的出氣口與空濾(2)、壓氣機(3)之間的發動機進氣管(1)相連接,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堿金屬熱電轉換器(11)、電子控制單元(12)、儲電器(13)、第一旋轉式發電機(14)、第二旋轉式發電機(15)、第二連接軸(16)、第三旋轉式發電機(17)、第三連接軸(18)、旋轉葉片(19)、第一電加熱器(20)、第二電加熱器(21)、變速箱(22)、第三電加熱器(23)、線束(24)、暖風芯體(25)、第四電加熱器(26),堿金屬熱電轉換器(11)布置在渦輪(8)前的發動機排氣管(7)上,第一旋轉式發電機(14)通過第一連接軸(9)與壓氣機(3)、渦輪(8)同軸相連,第二連接軸(16)、第三連接軸(18)的一端分別與第二旋轉式發電機(15)、第三旋轉式發電機(17)相連接,第二連接軸(16)、第三連接軸(18)的另一端均伸入渦輪(8)后的發動機排氣管(7)內,旋轉葉片(19)布置在發動機排氣管(7)內并分別與第二連接軸(16)、第三連接軸(18)固結在一起,第一電加熱器(20)布置在油底殼(6)內并浸泡在機油內,第二電加熱器(21)布置在呼吸管(10)的出氣口端,第三電加熱器(23)布置在變速箱(22)并浸泡在機油內,第四電加熱器(26)布置在暖風芯體(25)內,堿金屬熱電轉換器(11)、儲電器(13)、第一旋轉式發電機(14)、第二旋轉式發電機(15)、第三旋轉式發電機(17)、第一電加熱器(20)、第二電加熱器(21)、第三電加熱器(23)均通過線束(24)、第四電加熱器(26)與電子控制單元(12)相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發動機分布式余熱回收裝置,包括發動機進氣管(1)、空濾(2)、壓氣機(3)、缸蓋(4)、缸體(5)、油底殼(6)、發動機排氣管(7)、渦輪(8)、第一連接軸(9)、呼吸管(10),缸蓋(4)、缸體(5)、油底殼(6)一起構成發動機本體,發動機進氣管(1)的出氣口與缸蓋(4)上的發動機進氣口相連接,發動機排氣管(7)的進氣口與缸蓋(4)上的發動機排氣口相連接,空濾(2)、壓氣機(3)依次布置在發動機進氣管(1)上,渦輪(8)布置在發動機排氣管(7)上,壓氣機(3)、渦輪(8)之間通過第一連接軸(9)相連接,呼吸管(10)的進氣口與缸蓋(4)上的發動機油氣分離系統相連接,呼吸管(10)的出氣口與空濾(2)、壓氣機(3)之間的發動機進氣管(1)相連接,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堿金屬熱電轉換器(11)、電子控制單元(12)、儲電器(13)、第一旋轉式發電機(14)、第二旋轉式發電機(15)、第二連接軸(16)、第三旋轉式發電機(17)、第三連接軸(18)、旋轉葉片(19)、第一電加熱器(20)、第二電加熱器(21)、變速箱(22)、第三電加熱器(23)、線束(24)、暖風芯體(25)、第四電加熱器(26),堿金屬熱電轉換器(11)布置在渦輪(8)前的發動機排氣管(7)...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凱梁鵬飛張沖郝世超
    申請(專利權)人:中船重工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上海,31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評論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毛片av日韩av无码|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乱|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 97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天美|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碰碰|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播放| 无码中文av有码中文a| 国产无遮挡无码视频免费软件| 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免费无码又爽又高潮视频| 人禽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 亚洲人成人无码网www电影首页 | 无码尹人久久相蕉无码|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一本大道无码av天堂|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蜜芽|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乱| 亚洲色中文字幕无码AV| 东京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网址| 亚洲成a人无码亚洲成www牛牛| 亚洲成AV人片在线播放无码| 国产人成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片vr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网站|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入口 | 国产午夜激无码av毛片| 亚洲啪AV永久无码精品放毛片| 日日麻批免费40分钟无码| 国产成人无码av| 亚洲?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无码AV片在线观看| 色欲AV永久无码精品无码|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WWW久久无码天堂MV| 无码中文av有码中文a| 亚洲最大中文字幕无码网站| 亚洲GV天堂GV无码男同| 激情射精爆插热吻无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