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玻璃基板翻轉機傳動輪及玻璃基板翻轉機,其中,傳動輪包括輪轂,該輪轂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環形凹槽,環形凹槽中嵌設有橡膠圈,使得玻璃基板在經過翻轉機時,與橡膠圈接觸,而不會與傳動輪磕碰,從而消除玻璃基板掉角的隱患,有效地保證了玻璃基板在傳動過程中的穩定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玻璃基板的生產加工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玻璃基板翻轉機傳動輪。
技術介紹
產品的潔凈度要求是玻璃基板生產中的重要質量指標之一,翻轉機安裝在檢查間顆粒檢之后邊檢之前,玻璃基板在此處由傳動輪進行傳動,如圖5所示,傳動輪的輪轂外周形成有V型槽7,在傳動過程中,玻璃基板與V型槽7直接接觸,容易產生卡碰從而產生缺陷,嚴重影響產品品味。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玻璃基板翻轉機傳動輪,可以使玻璃基板在經過翻轉機時不會與傳動輪磕碰,從而消除玻璃基板掉角的隱患。本技術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翻轉機,該翻轉機可以使玻璃基板在經過該翻轉機時,可以流暢地通過,不會與傳動輪磕碰,從而消除玻璃基板掉角的隱患。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一種玻璃基板翻轉機傳動輪,包括輪轂,該輪轂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環形凹槽,所述環形凹槽中嵌設有橡膠圈。優選地,所述環形凹槽的橫截面呈矩形。優選地,所述橡膠圈的軸向兩側分別緊貼在所述凹槽的兩個側面上。優選地,所述輪轂包括同軸線設置的第一輪轂體和第二輪轂體,所述第一輪轂體包括大徑部和小徑部,所述橡膠圈套設在所述小徑部上,所述第二輪轂體安裝在所述小徑部的端面上且其半徑大于該小徑部的半徑,所述第二輪轂體的邊緣與所述大徑部的邊緣構成所述環形凹槽。優選地,所述第二輪轂體的半徑等于所述大徑部的半徑。優選地,所述環形凹槽的兩個側面上分別形成有用于將所述橡膠圈卡止在所述環形凹槽中的環形卡止筋。優選地,所述環形卡止筋分別形成在所述兩個側面的外邊緣。優選地,所述環形卡止筋的橫截面呈直角三角形,并且該環形卡止筋的內周面形成為圓柱面,該環形卡止筋的外周面形成為圓錐面。根據本技術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一種玻璃基板翻轉機,該翻轉機包括傳動輪,該傳動輪為如上所述的玻璃基板翻轉機傳動輪。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在翻轉機傳動輪的輪轂的凹槽中設置橡膠圈,使玻璃基板在經過翻轉機時,與橡膠圈接觸,而不會與傳動輪磕碰,從而消除玻璃基板掉角的隱患。本技術的其他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附圖說明】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本技術,但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限制。圖1是本技術優選實施方式提供的玻璃基板翻轉機傳動輪的組裝的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優選實施方式提供的第一輪轂體的主視圖。圖3是圖2中沿A-A線剖切的剖視圖。圖4是本技術優選實施方式提供的第二輪轂體的主視圖。圖5是圖4中沿B-B線剖切的剖視圖。圖6是本技術優選實施方式提供的橡膠圈的主視圖。圖7是圖6中沿C-C線剖切的剖視圖。圖8是現有技術中的玻璃基板翻轉機傳動輪的主視圖。圖9是沿圖8中D-D線剖切的剖視圖。附圖標記說明I環形凹槽2橡膠圈3側面31端面4第一輪轂體41大徑部42小徑部5第二輪轂體6環形卡止筋61內周面62外周面7V型槽8翻轉機本體9翻轉機傳動軸10墊片11螺栓【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制本技術。在本技術中,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使用的方位詞“內、外”是指傳動輪各部件本身輪廓的內和外。如圖1所示,本技術提供一種玻璃基板翻轉機傳動輪,包括輪轂,該輪轂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環形凹槽I,該環形凹槽I中嵌設有橡膠圈2,使玻璃基板在經過翻轉機時,與橡膠圈接觸,而不會與傳動輪磕碰,從而消除玻璃基板掉角的隱患,有效地保證了玻璃基板在傳動過程中的穩定性。同時,由于橡膠圈的設置,可以使傳動輪的摩擦力大、耐磨性能好。本技術還提供一種玻璃基板翻轉機,該翻轉機包括上述的玻璃基板翻轉機傳動輪,使得玻璃基板在經過翻轉機時,與橡膠圈接觸,而不會與傳動輪磕碰,從而消除玻璃基板掉角的隱患,有效地保證了玻璃基板在傳動過程中的穩定性。優選地,環形凹槽I的橫截面呈矩形,相應地,如圖4所示,橡膠圈2的橫截面也形成為矩形,可以使橡膠圈2與環形凹槽I緊密配合,保證玻璃基板在傳動過程中的穩定性,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環形凹槽I的橫截面也可以為其他形狀,如梯形等。具體地,橡膠圈2的軸向兩側分別緊貼在所述凹槽I的兩個側面上,可以防止傳動輪在轉動時,橡膠圈2在環形凹槽I中的徑向竄動,使玻璃基板卡止在橡膠圈2與環形凹槽I配合的空隙處,這樣,可以確保玻璃基板在環形凹槽I中平穩地傳動。優選地,如圖1-圖3所示,上述的輪轂可以包括同軸線設置的第一輪轂體4和第二輪轂體5,第一輪轂體4包括大徑部41和小徑部42,橡膠圈2套設在小徑部42上,第二輪轂體5安裝在小徑部42的端面31上且其半徑大于該小徑部42的半徑,第二輪轂體5的邊緣與大徑部41的邊緣構成所述環形凹槽I。即,傳動輪由第一輪轂體4、第二輪轂體5和橡膠圈2三部分構成,橡膠圈2套設在第一輪轂體4的小徑部42上,并形成第一輪轂體4與第二輪轂體5共同夾持橡膠圈2的結構,使傳動輪結構易于安裝調整。如圖1所示,在具體裝配中,翻轉機傳動軸9的第一端連接在翻轉機本體8上,第一輪轂體4、第二輪轂體5和橡膠圈2中間分別形成有通孔,以使翻轉機傳動軸9的第二端插入到組裝后的傳動輪中,并且可以帶動傳動輪一同旋轉。第一輪轂體4和第二輪轂體5相對于傳動輪整體的外端面設有兩個墊片10,緊密夾持傳動輪,使得傳動輪結構穩定。具體地,可以由螺栓11穿過第一輪轂體4外側的墊片10緊固連接在傳動軸9的一端,第二輪轂體5外側的墊片10可以套設在傳動軸9上并且緊固連接,需要說明的是,此處所說的外側是指,組裝后的傳動輪的軸向兩側的方向。優選地,第二輪轂體5的半徑等于大徑部41的半徑,即保證傳動輪的結構對稱,傳動平穩。進一步地,如圖1-圖3所示,環形凹槽I的兩個側面3上分別形成有用于將橡膠圈2卡止在環形凹槽I中的環形卡止筋6。其中需要說明的是,第二輪轂體5及第一輪轂體4的大徑部41相對的兩個面即為環形凹槽I的側面3。環形卡止筋6是形成在橡膠圈2外周的環形限位部件,可以防止傳動輪在轉動過程中橡膠圈2產生軸向竄動,保證傳動的平穩性。進一步地,上述的環形卡止筋6分別形成在兩個側面3的外邊緣,使傳動輪的整體結構具有較高的便捷性,需要注意的是,環形卡止筋6的內周面頂壓在橡膠圈2上。優選地,環形卡止筋6的橫截面呈直角三角形,并且該環形卡止筋6的內周面61形成為圓柱面,可以保證該內周面與橡膠圈2的外周面緊密配合,防止橡膠圈2的徑向竄動,該環形卡止筋6的外周面62形成為圓錐面,該圓錐面結構可以起到倒角的作用,在傳動輪工作時使玻璃基板順暢地移動到橡膠圈上,也避免了玻璃基板與傳動輪輪轂的磕碰。以上結合附圖詳細描述了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但是,本技術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在本技術的技術構思范圍內,可以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進行多種簡單變型,這些簡單變型均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個具體技術特征,在不矛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任何合適的方式進行組合,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本技術對各種可能的組合方式不再另行說明。此外,本技術的各種不同的實施方式之間也可以進行任意組合,只要其不違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玻璃基板翻轉機傳動輪,包括輪轂,該輪轂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環形凹槽(1),其特征在于,所述環形凹槽(1)中嵌設有橡膠圈(2)。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辛富兵,邱大戰,范偉強,鄭欣,付沖,張磊鑫,
申請(專利權)人:鄭州旭飛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東旭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河南;4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