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制冷裝置的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冷卻器,包括殼體,殼體的兩端分別設有進氣法蘭及出氣法蘭,殼體的兩側對應分別開設有進水口及出水口,進水口及出水口上均設有導通件,第一壓板與第二壓板之間通過若干根冷卻管聯通,導通件包括依次連接的輸入段、主體段及輸出段,輸出段伸入進水口或出水口內,且與進水口或出水口焊接,輸入段與主體段的連接處設有第一環形凸起,主體段與輸出段的連接處設有第二環形凸起,第二環形凸起的外壁與進水口或出水口抵觸,第一環形凸起的內壁上構成有第一半圓凹槽,第二環形凸起的內壁構成有第二半圓凹槽,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合理簡單、實用性強、結構穩定。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制冷裝置的
,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冷卻器。
技術介紹
冷卻器包括殼體,殼體的兩端分別設有進氣法蘭及出氣法蘭,殼體的兩側對應分別開設有進水口及出水口。 目前的冷卻器在進水或出水過程中,由于外接水管跟進水口及出水口的裝配不穩定,導致注水及排水的效率很低。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合理簡單、實用性強、結構穩定的冷卻器。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冷卻器,包括殼體,殼體的兩端分別設有進氣法蘭及出氣法蘭,殼體的兩側對應分別開設有進水口及出水口,其特征是:所述進水口及出水口上均設有導通件,進氣法蘭與殼體之間通過第一壓板連接,出氣法蘭與殼體之間通過第二壓板連接,第一壓板與第二壓板之間通過若干根冷卻管聯通,導通件包括依次連接的輸入段、主體段及輸出段,輸出段伸入進水口或出水口內,且與進水口或出水口焊接,輸入段與主體段的連接處設有第一環形凸起,主體段與輸出段的連接處設有第二環形凸起,第二環形凸起的外壁與進水口或出水口抵觸,第一環形凸起與第二環形凸起的直徑相等,其中第一環形凸起的直徑與主體段的直徑比值為1.2-1.4,第一環形凸起的內壁上構成有第一半圓凹槽,第二環形凸起的內壁構成有第二半圓凹槽。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為方便冷卻器在進水或出水的過程中,外接水管的安裝,故在進水口及出水口上設有導通件,導通件具有引流的效果,外接水管通過伸入進水口導通件,實現對冷卻器注入,通過套設外導通件外,實現冷卻器的出水。在此期間,外接水管伸入進水口的導通件內,會被第一半圓凹槽及第二半圓凹槽卡住,提高了外接水管與進水口的連接穩定性;外接水管套設出水口導通件外,通過第一環形凸起及第二環形凸起對外接水管的擠壓,大大提高了外接水管跟出水口的連接穩定性。綜上所述大大提高了冷卻器的進水及出水的穩定性。導通件的輸出段跟進水口過出水口焊接,大大提高了導通件與冷卻器的連接穩定性,防止水滲出進水口或出水口。而且第二環形凸起與進水口或出水口接觸,進一步起到了限位的效果,防止在焊接裝配過程中,導通件掉入殼體內。特別是當第一環形凸起的直徑與主體段的直徑比值為1.2-1.4時,導通件的結構穩定性及抗壓能力最佳。在進氣法蘭及出氣法蘭與殼體的焊接裝配過程中,通過設置第一壓板及第二壓板避免了進氣法蘭或出氣法蘭與殼體的直接接觸,降低了兩者的剛性接觸,故大大降低了殼體的負載荷外力,提高了殼體的使用壽命。第一壓板及第二壓板的設置有緩沖冷卻器在進氣或出氣過程中氣壓的影響。本技術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進氣法蘭及出氣法蘭的結構相同,其中進氣法蘭包括相互連接的底盤及底座,底盤上開設有若干個定位孔,底座包括相互連接的支撐段及定位段,定位段內壁設有定位凹槽,第一壓板壓于定位凹槽上。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壓板壓于定位凹槽上,然后殼體壓于第一壓板上,進而提高了第一壓板與進氣法蘭的連接強度,在冷卻器進氣過程中,第一壓板受氣壓越大時,殼體對第一壓板的壓力越大,進而保證了第一壓板的結構穩定性。本技術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進氣法蘭內設有進氣腔室,進氣腔室包括位于底盤內的對接腔室及位于支撐段內的輸送腔室,輸送腔室的直徑大小自對接腔室至定位凹槽呈遞增狀。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冷卻器在進氣過程中,先從對接腔室進入至輸送腔室,為了提高氣體輸送的效率,故將輸送腔室的結構設置成自對接腔室至定位凹槽直徑大小呈遞增狀,由于輸送腔室能儲存更多的氣體,而且該種結構大大提高了支撐段的抗壓能力。相反,在冷卻器排氣的過程中,由于出氣法蘭的方向與進氣法蘭方向相反,故輸送腔室的結構相反,加速排氣的效率。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結構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參照圖1至圖2對本技術的實施例做進一步說明。一種冷卻器,包括殼體1,殼體1的兩端分別設有進氣法蘭2及出氣法蘭3,殼體1的兩側對應分別開設有進水口101及出水口102,進水口101及出水口102上均設有導通件4,進氣法蘭2與殼體1之間通過第一壓板51連接,出氣法蘭3與殼體1之間通過第二壓板52連接,第一壓板51與第二壓板52之間通過若干根冷卻管10聯通,導通件4包括依次連接的輸入段41、主體段42及輸出段43,輸出段43伸入進水口101或出水口102內,且與進水口101或出水口102焊接,輸入段41與主體段42的連接處設有第一環形凸起411,主體段42與輸出段43的連接處設有第二環形凸起412,第二環形凸起412的外壁與進水口101或出水口102抵觸,第一環形凸起411與第二環形凸起412的直徑相等,其中第一環形凸起411的直徑與主體段42的直徑比值為1.2-1.4,第一環形凸起411的內壁上構成有第一半圓凹槽401,第二環形凸起412的內壁構成有第二半圓凹槽402。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為方便冷卻器在進水或出水的過程中,外接水管的安裝,故在進水口101及出水口102上設有導通件4,導通件4具有引流的效果,外接水管通過伸入進水口101導通件4,實現對冷卻器注入,通過套設外導通件4外,實現冷卻器的出水。在此期間,外接水管伸入進水口101的導通件4內,會被第一半圓凹槽401及第二半圓凹槽402卡住,提高了外接水管與進水口101的連接穩定性;外接水管套設出水口102導通件4外,通過第一環形凸起411及第二環形凸起412對外接水管的擠壓,大大提高了外接水管跟出水口102的連接穩定性。綜上所述大大提高了冷卻器的進水及出水的穩定性。導通件4的輸出段43跟進水口101過出水口102焊接,大大提高了導通件4與冷卻器的連接穩定性,防止水滲出進水口101或出水口102。而且第二環形凸起412與進水口101或出水口102接觸,進一步起到了限位的效果,防止在焊接裝配過程中,導通件4掉入殼體1內。特別是當第一環形凸起411的直徑與主體段42的直徑比值為1.2-1.4時,導通件4的結構穩定性及抗壓能力最佳。在進氣法蘭2及出氣法蘭3與殼體1的焊接裝配過程中,通過設置第一壓板51及第二壓板52避免了進氣法蘭2或出氣法蘭3與殼體1的直接接觸,降低了兩者的剛性接觸,故大大降低了殼體1的負載荷外力,提高了殼體1的使用壽命。第一壓板51及第二壓板52的設置有緩沖冷卻器在進氣或出氣過程中氣壓的影響。本技術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進氣法蘭2及出氣法蘭3的結構相同,其中進氣法蘭2包括相互連接的底盤21及底座22,底盤21上開設有若干個定位孔210,底座22包括相互連接的支撐段221及定位段222,定位段222內壁設有定位凹槽,第一壓板51壓于定位凹槽上。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壓板51壓于定位凹槽上,然后殼體1壓于第一壓板51上,進而提高了第一壓板51與進氣法蘭2的連接強度,在冷卻器進氣過程中,第一壓板51受氣壓越大時,殼體1對第一壓板51的壓力越大,進而保證了第一壓板51的結構穩定性。本技術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進氣法蘭2內設有進氣腔室20,進氣腔室20包括位于底盤21內的對接腔室201及位于支撐段221內的輸送腔室202,輸送腔室202的直徑大小自對接腔室201至定位凹槽呈遞增狀。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冷卻器在進氣過程中,先從對接腔室201進入至輸送腔室202,為了提高氣體輸送的效率,故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冷卻器,包括殼體,殼體的兩端分別設有進氣法蘭及出氣法蘭,殼體的兩側對應分別開設有進水口及出水口,其特征是:所述進水口及出水口上均設有導通件,進氣法蘭與殼體之間通過第一壓板連接,出氣法蘭與殼體之間通過第二壓板連接,第一壓板與第二壓板之間通過若干根冷卻管聯通,導通件包括依次連接的輸入段、主體段及輸出段,輸出段伸入進水口或出水口內,且與進水口或出水口焊接,輸入段與主體段的連接處設有第一環形凸起,主體段與輸出段的連接處設有第二環形凸起,第二環形凸起的外壁與進水口或出水口抵觸,第一環形凸起與第二環形凸起的直徑相等,其中第一環形凸起的直徑與主體段的直徑比值為1.2?1.4,第一環形凸起的內壁上構成有第一半圓凹槽,第二環形凸起的內壁構成有第二半圓凹槽。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冷卻器,包括殼體,殼體的兩端分別設有進氣法蘭及出氣法蘭,殼體的兩側對應分別開設有進水口及出水口,其特征是:所述進水口及出水口上均設有導通件,進氣法蘭與殼體之間通過第一壓板連接,出氣法蘭與殼體之間通過第二壓板連接,第一壓板與第二壓板之間通過若干根冷卻管聯通,導通件包括依次連接的輸入段、主體段及輸出段,輸出段伸入進水口或...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姚金法,駱春葉,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馳捷動力系統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