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泥漿的運輸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四根管道串聯而成的第一管組和第二管組,第一管組包括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三支管以及第四支管,該第二管組包括第五支管、第六支管、第七支管以及第八支管,每個支管上設置有閥門,在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的交接處與第五支管、第六支管的交接處之間連通有第一管道,在第三支管、第四支管的交接處與第七支管、第八支管之間連通有第二管道,第一支管與第四支管的端口相連后與用于長距離的輸送管道連通,第五支管與第八支管的端口之間連通第三管道,該第三管道的出口處設置有一清水箱,該清水箱與第六支管、第七支管的交接處之間連接有第四管道,該第四管道上設置有一高壓的清水泵。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輸送裝置,尤其涉及一種泥漿的運輸裝置。
技術介紹
在市政工程或者建筑工地上,常常需要對泥質地面進行挖坑處理,從而產生大量的泥漿,這些泥漿如果直接排放在附近,這會對工地的環境造成破壞,不能體現文明施工的要求,而利用大卡車進行運輸,則卡車每次運輸的泥漿數量有限,效率低,同時,大卡車運輸產生大量汽車尾氣,并且費用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現狀,提供一種泥漿的運輸裝置,其能夠實現泥沙的長距離運輸,改善施工環境。本專利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泥漿的運輸裝置,包括泥漿儲存箱,該泥漿儲存箱與一用于輸送的泥漿泵相連,該泥漿泵與一泥漿主管相連,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力輸送裝置還包括由四根管道串聯而成的第一管組和第二管組,該第一管組和第二管組成W型,該第一管組包括第一支管、與該第一支管相連的第二支管、與第二支管相連的第三支管以及與該第三支管相連的第四支管,該第二管組包括第五支管、與該第五支管相連的第六支管、與該第六支管相連的第七支管以及與該第七支管相連的第八支管,每個支管上設置有電控閥門,在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的交接處與第五支管、第六支管的交接處之間連通有第一管道,所述泥漿主管與第二支管、第三支管的交接處相連通,在第三支管、第四支管的交接處與第七支管、第八支管之間連通有第二管道,第一支管與第四支管的端口相連后與用于長距離的輸送管道連通,第五支管與第八支管的端口之間連通第三管道,該第三管道的出口處設置有一清水箱,該清水箱與第六支管、第七支管的交接處之間連接有第四管道,該第四管道上設置有一高壓的清水泵。作為改進,所述泥漿儲存箱的底部傾斜,傾斜的底部設計,便于泥漿的沉積,泥漿泵能夠更好地運輸。再改進,所述清水箱處設置有用于給清水箱補水的補水管道,該補水管道上設置有補水泵,通過設置低壓的補水泵,能夠及時向清水箱內補充清水,便于清水泵的使用。再改進,所述輸送管道上間隔布置有多個破碎機,每個破碎機包括有破碎槳葉,通過設置破碎機,防止輸送管道被堵死。再改進,所述輸送管道上間隔布置有泥漿壓力傳感器,每個壓力傳感器與一壓力檢測器連接,通過設置壓力傳感器,可以實時監控輸送管道的壓力,有利于即時發現輸送管道的異常情況。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優點在于:配合使用第一管組和第二管組上各個閥門的開啟或者關閉,利用低壓的泥漿泵將泥漿輸送至清水箱內,在清水箱內形成泥漿水,使得高濃度的泥漿以及泥漿中的固定物質溶解于清水中,同時使用高壓的清水泵將混合物通過輸送管道輸送至遠處。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泥漿的運輸裝置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如圖1所示,本實施中的泥漿的運輸裝置,包括泥漿儲存箱1、泥漿泵2、第一管組4、第二管組5、電控閥門、泥漿主管3、第一管道61、第二管道62、第三管道63、第四管道64、補水管道10、補水泵11、清水泵9、清水箱8、破碎機和泥漿壓力傳感器。其中,泥漿儲存箱1與一用于輸送的泥漿泵2相連,該泥漿泵2與一泥漿主管3相連,泥漿儲存箱1的底部傾斜,傾斜的底部設計,便于泥漿沉積,泥漿泵2能夠更好地運輸,第一管組4和第二管組5由四根管道串聯而成,該第一管組4和第二管組5成W型,該第一管組4包括第一支管41、與該第一支管41相連的第二支管42、與第二支管42相連的第三支管43以及與該第三支管43相連的第四支管44,該第二管組5包括第五支管51、與該第五支管51相連的第六支管52、與該第六支管52相連的第七支管53以及與該第七支管53相連的第八支管54,每個支管上設置有電控閥門,具體地,第一支管41上設置有第一閥門411,第二支管42上設置有第二閥門421,第三支管43上設置有第三閥門431,第四支管44上設置有第四閥門441,第五支管51上設置有第五閥門511,第六支管52上設置有第六閥門521,第七支管53上設置有第七閥門531,第八支管54上設置有第八閥門541,在第一支管41、第二支管42的交接處與第五支管51、第六支管52的交接處之間連通有第一管道61,泥漿主管3與第二支管42、第三支管43的交接處相連通,在第三支管43、第四支管44的交接處與第七支管53、第八支管54之間連通有第二管道62,第一支管41與第四支管44的端口相連后與用于長距離的輸送管道7連通,第五支管51與第八支管54的端口之間連通第三管道63,該第三管道63的出口處設置有一清水箱8,該清水箱8與第六支管52、第七支管53的交接處之間連接有第四管道64,該第四管道64上設置有一高壓的清水泵9。在上述中,由于采用了W型的第一管組4和第二管組5,且相對布置,使得第一
管道61和第二管道62可以采用直管形式,相對彎管的結構,減小了泥漿在管道中的阻力,又由于泥漿泵3為低壓泵,從而為泥漿的輸送提供了保證。另外,清水箱8處設置有用于給清水箱8補水的補水管道10,該補水管道10上設置有補水泵11,通過設置低壓的補水泵11,能夠及時向清水箱8內補充清水,便于清水泵9的使用。此外,輸送管道7上間隔布置有多個破碎機,每個破碎機包括有破碎槳葉,通過設置破碎機,防止輸送管道7被堵死;輸送管道7上間隔布置有泥漿壓力傳感器,每個壓力傳感器與一壓力檢測器連接,通過設置壓力傳感器,可以實時監控輸送管道的壓力,有利于即時發現輸送管道7的異常情況。本專利技術的工作原理為:各閥門轉換至,第一閥門401、第三閥門403、第六閥門502和第八閥門504關閉,第二閥門402、第四閥門404、第五閥門501和第七閥門503打開,低壓的泥漿泵2將回收至泥漿儲存箱1內的泥漿輸送至泥漿主管3內,泥漿通過第一管組4的第二閥門402進入第一管道61,再通過第五閥門501進入第三管道63,進入清水箱8內,泥漿與清水混合形成混合物,使得泥漿以及固體物懸浮于水中,再在高壓的清水泵9的作用下,最后通過第七閥門503進入第二管道62,再通過第四閥門404進入輸送管道7,從而實現較大粒徑固體和高比重的混合物的長距離輸送,完成對施工工地泥漿較遠距離的搬運,保護了施工周圍的環境,提供了施工效率。當各閥門進行轉換,第一閥門401、第三閥門403、第六閥門502和第八閥504門打開,第二閥門402、第四閥門404、第五閥門501和第七閥門503關閉,其工作原理相同,在此不再累贅,使得即使在轉換期間,運載也不會中斷。綜上,配合使用第一管組4和第二管組5上各個閥門的開啟或者關閉,利用低壓的泥漿泵將泥漿輸送至清水箱8內,在清水箱8內形成泥漿水,使得高濃度的泥漿以及泥漿中的固定物質溶解于清水中,同時使用高壓的清水泵9將混合物通過輸送管道7輸送至遠處。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泥漿的運輸裝置,包括泥漿儲存箱,該泥漿儲存箱與一用于輸送的泥漿泵相連,該泥漿泵與一泥漿主管相連,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力輸送裝置還包括由四根管道串聯而成的第一管組和第二管組,該第一管組和第二管組成W型,該第一管組包括第一支管、與該第一支管相連的第二支管、與第二支管相連的第三支管以及與該第三支管相連的第四支管,該第二管組包括第五支管、與該第五支管相連的第六支管、與該第六支管相連的第七支管以及與該第七支管相連的第八支管,每個支管上設置有電控閥門,在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的交接處與第五支管、第六支管的交接處之間連通有第一管道,所述泥漿主管與第二支管、第三支管的交接處相連通,在第三支管、第四支管的交接處與第七支管、第八支管之間連通有第二管道,第一支管與第四支管的端口相連后與用于長距離的輸送管道連通,第五支管與第八支管的端口之間連通第三管道,該第三管道的出口處設置有一清水箱,該清水箱與第六支管、第七支管的交接處之間連接有第四管道,該第四管道上設置有一高壓的清水泵。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泥漿的運輸裝置,包括泥漿儲存箱,該泥漿儲存箱與一用于輸送的泥漿泵相連,該泥漿泵與一泥漿主管相連,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力輸送裝置還包括由四根管道串聯而成的第一管組和第二管組,該第一管組和第二管組成W型,該第一管組包括第一支管、與該第一支管相連的第二支管、與第二支管相連的第三支管以及與該第三支管相連的第四支管,該第二管組包括第五支管、與該第五支管相連的第六支管、與該第六支管相連的第七支管以及與該第七支管相連的第八支管,每個支管上設置有電控閥門,在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的交接處與第五支管、第六支管的交接處之間連通有第一管道,所述泥漿主管與第二支管、第三支管的交接處相連通,在第三支管、第四支管的交接處與第七支管、第八支管之間連通有第二管道,第一支管與第...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洋,
申請(專利權)人:吳洋,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