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物料輸送除塵裝置,它包括:第一輸送管道(3),第一輸送管道(3)的一端連接有物料進口(1),另一端連通第二輸送管道(4),第二輸送管道(4)的另一端設有物料出口(2)。第一輸送管道(3)和第二輸送管道(4)上均設有開口,分別與回流裝置的兩端連通。回流裝置包括上風管道(5)、彎部(6)和下風管道(7),彎部(6)的最高高度與物料進口(1)管道的入口高度相等,物料進口(1)到第二輸送管道(4)在豎直方向的距離為H,上風管道(5)的直徑為0.2H。通過對回流裝置的優化設計,提高了粉塵在輸送系統內的回流效率,降低粉塵的排放濃度,減少粉塵外泄,提高除塵效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物料輸送除塵裝置,屬于物料輸送除塵
技術介紹
物料輸送系統在煤礦、電廠等領域大量使用,在輸送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粉塵對安全生產造成了較大的威脅,并直接危及人類呼吸系統的健康。現有技術對輸送系統進行優化改進,因其適用范圍廣、維護費用比較低、安全可靠、無二次污染等優點得到廣泛推廣,但是目前對該系統關鍵部位的研究比較少,系統性較差,導致除塵效果也比較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物料輸送除塵裝置,該裝置對系統中的關鍵部位進行優化設計,能夠減少粉塵外泄,提高除塵效果。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該種物料輸送除塵裝置包括第一輸送管道,第一輸送管道的一端連接有物料進口,另一端連通第二輸送管道,第二輸送管道的另一端設有物料出口。第一輸送管道和第二輸送管道上均設有開口,分別與回流裝置的兩端連通。所述的回流裝置包括上風管道、彎部和下風管道,彎部的一端通過上風管道連通于第二輸送管道,另一端通過下風管道連通于第一輸送管道。回流裝置的最高高度即彎部的最高高度與物料進口管道的入口高度相等,能夠平衡第二輸送管道內的壓力。物料進口的入口高度高于第二輸送管道的最高高度,形成高度差。為了提高回流裝置的回流效率,物料進口到第二輸送管道在豎直方向的距離為H,上風管道的直徑為0.2H,上風管道的直徑過大會增大氣流循環,加大輸送系統內的二次揚塵;過小會使得第二輸送管道的正壓過大,從而造成粉塵氣體回流效率降低。前述的上風管道的直徑還為下風管道直徑的1.3倍,控制上下風管道的直徑比例能夠在保持回流效率的同時,適當減緩粉塵上升力的作用,使大顆粒粉塵動能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在重力作用下降落到第二輸送管道的皮帶上被帶走。為了進一步減少粉塵外泄,物料出口與第二輸送管道之間還設有擋塵裝置。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之處在于:該裝置通過對回流裝置的高度值及管道尺寸的設計,提高了含粉塵氣體在輸送系統內的回流效率,降低粉塵的排放濃度,減少粉塵外泄,提高除塵效果。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優化尺寸標注示意圖。附圖標記的含義:1-物料進口,2-物料出口,3-第一輸送管道,4-第二輸送管道,5-上風管道,6-彎部,7-下風管道,8-擋塵裝置,D-下風管道直徑。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說明。具體實施方式本技術的實施例1:如圖1和圖2所示,第一輸送管道3的一端連接有物料進口1,另一端連通第二輸送管道4,第二輸送管道4的另一端設有物料出口2,第一輸送管道3和第二輸送管道4上均設有開口,分別與回流裝置的兩端連通。物料進口1的入口高度與回流裝置的最高高度相等,同時物料進口1的入口高度高于第二輸送管道4的最高高度。為了提高回流裝置的回流效率,物料進口1到第二輸送管道4在豎直方向的距離為H,上風管道5的直徑為0.2H,上風管道5的直徑過大會增大氣流循環,加大輸送系統內的二次揚塵;過小會使得第二輸送管道4的正壓過大,從而造成粉塵氣體回流效率降低。回流裝置包括上風管道5、彎部6和下風管道7,上風管道5的一端連通于第二輸送管道4,另一端通過彎部6連通于下風管道7,下風管道7的另一端連通于第一輸送管道3。回流裝置的最高高度即彎部6的最高高度與物料進口1管道的入口高度相等,能夠平衡第二輸送管道4內的壓力。上風管道5的直徑還為下風管道7直徑D的1.3倍,控制上下風管道的直徑比例能夠在保持回流效率的同時,適當減緩粉塵上升力的作用,使大顆粒粉塵動能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在重力作用下降落到第二輸送管道4的皮帶上被帶走。物料出口2與第二輸送管道4之間還設有擋塵裝置8,能夠進一步減少粉塵外泄。實施例2:如圖1和圖2所示,該裝置包括第一輸送管道3,第一輸送管道3的一端連接有物料進口1,另一端連通第二輸送管道4,第二輸送管道4的另一端設有物料出口2。第一輸送管道3和第二輸送管道4上均設有開口,分別與回流裝置的兩端連通。物料進口1的入口高度與回流裝置的最高高度相等,同時物料進口1的入口高于第二輸送管道4的最高高度。在物料輸送系統中由于物料碰撞等原因產生粉塵,使得第二輸送管道4的輸送區域產生正壓,粉塵以及正壓風經回流裝置回到第一輸送管道3中與負壓相抵。為了提高回流裝置的回流效率,物料進口1到第二輸送管道4在豎直方向的距離為H,上風管道5的直徑為0.2H,上風管道5的直徑過大會增大氣流循環,加大輸送系統內的二次揚塵;過小會使得第二輸送管道4的正壓過大,從而造成粉塵氣體回流效率降低。在此期間,粉塵一部分經過回流裝置時,由于重力或碰撞等原因掉落到第二輸送管道4的皮帶上被帶走,另一部分進入第一輸送管道3中重新混入物料中。實施例3: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物料輸送除塵裝置包括第一輸送管道3,第一輸送管道3的一端連接有物料進口1,另一端連通第二輸送管道4,第二輸送管道4的另一端設有物料出口2,第一輸送管道3和第二輸送管道4上均設有開口,分別與回流裝置的兩端連通。物料進口1的入口高度與回流裝置的最高高度相等,同時物料進口1的入口高度高于第二輸送管道4的最高高度。為了提高回流裝置的回流效率,物料進口1到第二輸送管道4在豎直方向的距離為H,上風管道5的直徑為0.2H,上風管道5的直徑過大會增大氣流循環,加大輸送系統內的二次揚塵;過小會使得第二輸送管道4的正壓過大,從而造成粉塵氣體回流效率降低。回流裝置包括上風管道5、彎部6和下風管道7,上風管道5的一端連通于第二輸送管道4,另一端通過彎部6連通于下風管道7,下風管道7的另一端連通于第一輸送管道3。回流裝置的最高高度即彎部6的最高高度與物料進口1管道的入口高度相等,能夠平衡第二輸送管道4內的壓力。本技術的工作過程:物料輸送系統在輸送有高差的粉塵過程中,粉塵會跟著回風進入回流裝置,一部分粉塵在回流裝置由于重力作用自動降落到第二輸送管道4的皮帶上被帶走,另一部分粉塵隨回流裝置重新回到第一輸送管道3中重新混入物料。優化設計后的回流裝置提高了粉塵的回流效率,使第二輸送管道4輸送區域不會因為正壓過大而出現粉塵外泄的現象,可以控制粉塵在第二輸送管道4內流轉,使得物料出口2處的粉塵控制在規定范圍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物料輸送除塵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輸送管道(3),第一輸送管道(3)的一端連接有物料進口(1),另一端連通第二輸送管道(4),第二輸送管道(4)的另一端設有物料出口(2);第一輸送管道(3)和第二輸送管道(4)上均設有開口,分別與回流裝置的兩端連通,所述的回流裝置包括上風管道(5)、彎部(6)和下風管道(7),彎部(6)的一端通過上風管道(5)連通于第二輸送管道(4),另一端通過下風管道(7)連通于第一輸送管道(3),回流裝置的最高高度即彎部(6)的最高高度與物料進口(1)管道的入口高度相等,物料進口(1)的入口高度高于第二輸送管道(4)的最高高度,物料進口(1)到第二輸送管道(4)在豎直方向的距離為H,上風管道(5)的直徑為0.2H。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物料輸送除塵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輸送管道(3),第一輸送管道(3)的一端連接有物料進口(1),另一端連通第二輸送管道(4),第二輸送管道(4)的另一端設有物料出口(2);第一輸送管道(3)和第二輸送管道(4)上均設有開口,分別與回流裝置的兩端連通,所述的回流裝置包括上風管道(5)、彎部(6)和下風管道(7),彎部(6)的一端通過上風管道(5)連通于第二輸送管道(4),另一端通過下風管道(7)連通于第一輸送管道(3),回流裝置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金鋒,周正一,羅子湛,王占曉,李楠,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華電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