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斜柱傾斜角度精準調節機構,用于調節所述斜柱的傾斜角度,所述調節機構設置于所述斜柱與支撐架之間,所述支撐架豎直設置,支撐于所述斜柱,所述調節機構包括設置于所述支撐架上的支撐柱和千斤頂,所述支撐柱的上方設有調節塊,所述千斤頂向上抵頂于所述調節塊,所述調節塊的斜邊抵靠于所述斜柱的傾斜面。通過千斤頂來抵頂調節塊的底部,再通過調節塊的斜邊抵頂斜柱的傾斜面,從而調整斜柱的傾斜角度,當斜柱傾斜角度調整到位后,在支撐柱與調節塊之間放置適當厚度數量的調節板,從而將調節塊固定到支撐位置,上述調節機構可以精準調節斜柱的傾斜角度,且調節過程可以通過千斤頂控制,操作簡便易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建筑結構
,特別是涉及一種斜柱傾斜角度精準調節機構。
技術介紹
目前多數斜柱在使用中需要有一定的傾斜,在斜柱的一側設置有支撐架,通過支撐架來支撐斜柱,在人工或機械放置斜柱或支撐架時,通過兩者之間的搭接位置來確定兩者之間的角度,而通常一次或幾次搭接并不能保證斜柱的傾斜角度在需要的范圍內,且操作費力,在對斜柱傾斜角度要求比較嚴的工程上,通過調節斜柱或支架的位置來調節兩者之間的角度的方式,無法滿足角度要求,且調節過程難以控制。因此,有必要設計一種更好的斜柱傾斜角度調節機構,以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可精準調節斜柱傾斜角度,且調節可控,操作簡便易行的斜柱傾斜角度精準調節機構。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斜柱傾斜角度精準調節機構,用于調節所述斜柱的傾斜角度,所述調節機構設置于所述斜柱與支撐架之間,所述支撐架豎直設置,支撐于所述斜柱,所述調節機構包括設置于所述支撐架上的支撐柱和千斤頂,所述支撐柱的上方設有調節塊,所述千斤頂向上抵頂于所述調節塊,所述調節塊的斜邊抵靠于所述斜柱的傾斜面。進一步,所述調節塊的底部與所述支撐柱的頂部之間通過調節板填充。進一步,所述調節板由多塊已知厚度的板子堆疊而成,根據所述調節塊與所述支撐柱之間的距離來選擇所述調節板的數量或/和厚度。進一步,所述支撐柱的高度小于所述斜柱達到設計要求傾斜角度時所述調節塊底面與所述支撐架頂面之間的距離。進一步,所述支撐柱的高度小于所述千斤頂活塞全部頂出的高度。進一步,所述支撐柱的頂面與所述調節塊底面之間的距離小于100mm。進一步,所述支撐架側向突出有多個抵持部抵持于所述斜柱,每個所述抵持部上均設有所述調節機構。本技術的有益效果:通過千斤頂來抵頂調節塊的底部,再通過調節塊的斜邊抵頂斜柱的傾斜面,從而調整斜柱的傾斜角度,當斜柱傾斜角度調整到位后,在支撐柱與調節塊之間放置適當厚度數量的調節板,從而將調節塊固定到支撐位置,上述調節機構可以精準調節斜柱的傾斜角度,且調節過程可以通過千斤頂控制,操作簡便易行。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斜柱傾斜角度精準調節機構安裝于斜柱與支撐架之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圖中,1—斜柱、2—支撐架、3—千斤頂、4—支撐柱、5—調節塊、6—調節板、7—抵持部。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需要說明,本技術實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諸如上、下、左、右、前、后……)僅用于解釋在某一特定姿態(如附圖所示)下各部件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運動情況等,如果該特定姿態發生改變時,則該方向性指示也相應地隨之改變。如圖1及圖2,本技術提供一種斜柱傾斜角度精準調節機構,用于調節斜柱1的傾斜角度,通常應用于建筑結構中格構柱的傾斜角度調節。調節機構設置于斜柱1與支撐架2之間,支撐架2豎直設置,支撐于傾斜的斜柱1,從而將斜柱1傾斜固定住。支撐架2側向突出有抵持部7,調節機構設置于抵持部7上,側向支撐于斜柱1,在本實施例中,支撐架2側向突出有兩個抵持部7抵持于斜柱1,每個抵持部7上均設有上述調節機構,使斜柱1傾斜角度的調節更容易進行。在其它實施例中,也可以是支撐架2頂端設置有調節機構。調節機構包括設置于支撐架2上的支撐柱4和千斤頂3,支撐柱4的上方設有調節塊5,千斤頂3向上抵頂于調節塊5,調節塊5為具有斜邊的梯形塊,其底部被支撐柱4及千斤頂3頂住,其斜邊抵靠于斜柱1的傾斜面,通過調整千斤頂3的頂出高度,控制調節塊5向上移動的距離,從而控制其斜邊推頂斜柱1抬起的角度,來調節斜柱1的傾斜角度。調節塊5的底部與支撐柱4的頂部之間通過調節板6填充,調節板6由多塊已知厚度的板子堆疊而成,根據調節塊5與支撐柱4之間的距離來選擇調節板6的數量或/和厚度。在斜柱1就位后,可先由千斤頂3調節調節塊5,使調節塊5推頂斜柱1移動,以調節斜柱1傾斜角度,當完成調節后,根據千斤頂3頂出距離在支撐柱4頂部放置適當厚度數量的調節板6。在其它實施例中,也可以先由支撐柱4和調節板6支撐調節塊5,再由千斤頂3調節其活塞伸出高度,進而調節斜柱1傾斜角度。支撐柱4的高度小于斜柱1達到設計要求傾斜角度時調節塊5底面與支撐架2頂面之間的距離,因此在斜柱1達到設計要求前對其傾角進行精準調節,若支撐柱4高度過大,直接會造成斜柱1傾角過大,且無法調節。支撐柱4的高度小于千斤頂3活塞全部頂出的高度,使得活塞對調節塊5具有抵頂作用,能夠緩慢且精準的調節活塞的伸出距離,進而調節斜柱1的傾角。根據實際情況,支撐柱4的頂面與調節塊5底面之間的距離小于100mm為佳。上述調節機構可以通過計算機系統來控制,先根據支撐架2受力分析情況,在計算機系統中對支撐架2與調節機構進行一體深化設計,根據現場基準點坐標,通過計算機放樣,得到控制點B處的三維安裝坐標(x,y,z)。在實際斜柱1吊裝時,通過全站儀對控制點B進行測量,得出實際坐標(x1,y1,z1),則斜柱1安裝偏差為Δx=x-x1;Δy=y-y1;Δz=z-z1。當斜柱1與支撐架2側向抵持部7充分接觸時,Δy=0,Δx隨著Δz的變化而變化。通過計算Δz,操作人員控制千斤頂3緩慢頂升,同時使用全站儀實時檢測控制點B的坐標變化情況,最終使得x=x1,z=z1,Δx=0,Δz=0,復測結束后,根據頂升距離在支撐柱4上放置適當厚度數量的調節板6,并將調節塊5、調節板6、支撐柱4及支撐架2焊接牢固,使斜柱1與支撐架2形成穩定框架單元。本技術調節機構可以精準調節斜柱1的傾斜角度,且調節過程可以通過計算機系統及千斤頂3控制,通過千斤頂3緩慢調節頂升距離,推動調節塊5的斜面側向抵頂斜柱1,進而調節斜柱1的傾斜角度,調節精準,操作簡便易行。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技術的權利要求范圍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斜柱傾斜角度精準調節機構,用于調節所述斜柱的傾斜角度,所述調節機構設置于所述斜柱與支撐架之間,所述支撐架豎直設置,支撐于所述斜柱,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于所述支撐架上的支撐柱和千斤頂,所述支撐柱的上方設有調節塊,所述千斤頂向上抵頂于所述調節塊,所述調節塊的斜邊抵靠于所述斜柱的傾斜面。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斜柱傾斜角度精準調節機構,用于調節所述斜柱的傾斜角度,所述調節機構設置于所述斜柱與支撐架之間,所述支撐架豎直設置,支撐于所述斜柱,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于所述支撐架上的支撐柱和千斤頂,所述支撐柱的上方設有調節塊,所述千斤頂向上抵頂于所述調節塊,所述調節塊的斜邊抵靠于所述斜柱的傾斜面。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斜柱傾斜角度精準調節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塊的底部與所述支撐柱的頂部之間通過調節板填充。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斜柱傾斜角度精準調節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板由多塊已知厚度的板子堆疊而成,根據所述調節塊與所述支撐柱之間的距離來選擇所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智鵬,歐陽恒,崔建超,姚建忠,何雄偉,
申請(專利權)人:中建三局第二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湖北;4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