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新型木人,其包括頭部、上半身、下半身、左大臂、左小臂、左手、右大臂、右小臂、右手、左大腿、左小腿、左腳、右大腿、右小腿、右腳;上半身內設有上鎖緊旋鈕組,下半身內設有下鎖緊旋鈕組。本發明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專利技術可以通過上鎖緊旋鈕組和下鎖緊旋鈕組調整本發明專利技術的結構狀態,實現裝飾品與木偶品之間的切換,同時本發明專利技術方便加工、方便裝配。本發明專利技術還公開了一種對于上述木人的裝配方法。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工藝品、擺設品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新型木人及其裝配方法。
技術介紹
現有一專利技術專利申請,其申請號為200810072515.7,該專利技術一種木偶人,手臂內裝有彈簧或是有彈性的線,大臂與前臂用線連接,線的另一端連接鐵枝,手臂三角肌處裝有鐵枝,在木偶的臀部裝有身體固定架,木偶頭部裝有彈簧。上述的木偶人的結構簡單,只能實現簡單的功能。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新型木人及其裝配方法,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專利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新型木人,其包括頭部、上半身、下半身、左大臂、左小臂、左手、右大臂、右小臂、右手、左大腿、左小腿、左腳、右大腿、右小腿、右腳;上半身內設有上鎖緊旋鈕組,下半身內設有下鎖緊旋鈕組;上半身設置在下半身的上方,上半身與下半身之間通過第一換向球轉動連接;第一換向球的上端與上半身固定連接,第一換向球內設有第一連接柱,第一連接柱通過彈性拉線與上鎖緊旋鈕組連接;頭部設置在上半身的上方,頭部與上半身之間通過第十四換向球轉動連接,第十四換向球內設有第十四連接柱,第十四連接柱通過彈性拉線與上鎖緊旋鈕組連接;左大臂設置在上半身的左側,左大臂與上半身通過第二換向球轉動連接;第二換向球內設有第二連接柱,第二連接柱通過彈性拉線與上鎖緊旋鈕組連接;左小臂設置在左大臂的左側,左小臂與左大臂通過第三換向球轉動連接;第三換向球內設有第三連接柱,第三連接柱通過彈性拉線與上鎖緊旋鈕組連接;左手設置在左小臂的左側,左手與左小臂通過第四換向球轉動連接;第四換向球內設有第四連接柱,第四連接柱通過彈性拉線與上鎖緊旋鈕組連接;右大臂設置在上半身的右側,右大臂與上半身通過第五換向球轉動連接;第五換向球內設有第五連接柱,第五連接柱通過彈性拉線與上鎖緊旋鈕組連接;右小臂設置在右大臂的右側,右小臂與右大臂通過第六換向球轉動連接;第六換向球內設有第六連接柱,第六連接柱通過彈性拉線與上鎖緊旋鈕組連接;右手設置在右小臂的右側,右手與右小臂通過第七換向球轉動連接;第七換向球內設有第七連接柱,第七連接柱通過彈性拉線與上鎖緊旋鈕組連接;左大腿設置在下半身下端的左側,左大腿與下半身通過第八換向球轉動連接;第八換向球內設有第八連接柱,第八連接柱通過彈性拉線與下鎖緊旋鈕組連接;左小腿設置在左大腿的下端,左小腿與左大腿通過第九換向球轉動連接;第九換向球內設有第九連接柱,第九連接柱通過彈性拉線與下鎖緊旋鈕組連接;左腳設置在左小腿的下端,左腳與左小腿通過第十換向球轉動連接;第十換向球內設有第十連接柱,第十連接柱通過彈性拉線與下鎖緊旋鈕組連接;右大腿設置在下半身下端的右側,右大腿與下半身通過第十一向球轉動連接;第十一向球內設有第十一連接柱,第十一連接柱通過彈性拉線與下鎖緊旋鈕組連接;右小腿設置在右大腿的下端,右小腿與右大腿通過第十二向球轉動連接;第十二向球內設有第十二連接柱,第十二連接柱通過彈性拉線與下鎖緊旋鈕組連接;右腳設置在右小腿的下端,右腳與右小腿通過第十三向球轉動連接;第十三向球內設有第十三連接柱,第十三連接柱通過彈性拉線與下鎖緊旋鈕組連接。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專利技術可以通過上鎖緊旋鈕組和下鎖緊旋鈕組調整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狀態,實現裝飾品與木偶品之間的切換,同時本專利技術方便加工、方便裝配。本專利技術還公開了一種對于上述木人的裝配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步驟1,將第一條彈性拉線的一端與第十換向球固定連接,另一端依次穿過左小腿、第九換向球、左大腿、第八換向球,再與下鎖緊旋鈕組固定連接;步驟2,將第二條彈性拉線的一端與第九換向球固定連接,另一端依次穿過左大腿、第八換向球,再與下鎖緊旋鈕組固定連接;步驟3,將第三條彈性拉線的一端與第八換向球固定連接,另一端與下鎖緊旋鈕組固定連接;步驟4,將第四條彈性拉線的一端與第十三向球固定連接,另一端依次穿過右小腿、第十二向球、右大腿、第十一向球,再與下鎖緊旋鈕組固定連接;步驟5,將第五條彈性拉線的一端與第十二向球固定連接,另一端依次穿過右大腿、第十一向球,再與下鎖緊旋鈕組固定連接;步驟6,將第六條彈性拉線的一端與第十一向球固定連接,另一端與下鎖緊旋鈕組固定連接;步驟7,將第七條彈性拉線的一端與第四換向球固定連接,另一端依次穿過左小臂、第三換向球、左大臂、第二換向球,再與上鎖緊旋鈕組;步驟8,將第八條彈性拉線的一端與第三換向球固定連接,另一端依次穿過左大臂、第二換向球,再與上鎖緊旋鈕組;步驟9,將第九條彈性拉線的一端與第二換向球固定連接,另一端與上鎖緊旋鈕組;步驟10,將第十條彈性拉線的一端與第七換向球固定連接,另一端依次穿過右小臂、第六換向球、右大臂、第五換向球,再與上鎖緊旋鈕組;步驟11,將第十一條彈性拉線的一端與第六換向球固定連接,另一端依次穿過右大臂、第五換向球,再與上鎖緊旋鈕組;步驟12,將第十二條彈性拉線的一端與第五換向球固定連接,另一端與上鎖緊旋鈕組;步驟13,將第十三條彈性拉線的一端與第一換向球固定連接,另一端與下鎖緊旋鈕組;步驟14,將第十四條彈性拉線的一端與第十四換向球固定連接,另一端與上鎖緊旋鈕組。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后視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的剖視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的上鎖緊旋鈕組和下鎖緊旋鈕組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的上鎖緊旋鈕與下鎖緊旋鈕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中指環的連接示意圖;圖7為圖6中指環的結構示意圖;圖8為圖7的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專利技術,并非用于限定本專利技術的范圍。如圖1、圖3所示,一種新型木人,其包括頭部1、上半身2、下半身3、左大臂4、左小臂5、左手6、右大臂7、右小臂8、右手9、左大腿10、左小腿11、左腳12、右大腿13、右小腿14、右腳15;上半身2內設有上鎖緊旋鈕組16,下半身3內設有下鎖緊旋鈕組17。上半身2設置在下半身3的上方,上半身2與下半身3之間通過第一換向球18.1轉動連接;第一換向球18.1的上端與上半身2固定連接,第一換向球18.1內設有第一連接柱19.1,第一連接柱19.1通過彈性拉線與上鎖緊旋鈕組16連接;頭部1設置在上半身2的上方,頭部1與上半身2之間通過第十四換向球18.14轉動連接,第十四換向球18.14內設有第十四連接柱19.14,第十四連接柱19.14通過彈性拉線與上鎖緊旋鈕組16連接。如圖1、圖2、圖3所示,左大臂4設置在上半身2的左側,左大臂4與上半身2通過第二換向球18.2轉動連接;第二換向球18.2內設有第二連接柱19.2,第二連接柱19.2通過彈性拉線與上鎖緊旋鈕組16連接;左小臂5設置在左大臂4的左側,左小臂5與左大臂4通過第三換向球18.3轉動連接;第三換向球18.3內設有第三連接柱19.3,第三連接柱19.3通過彈性拉線與上鎖緊旋鈕組16連接;左手6設置在左小臂5的左側,左手6與左小臂5通過第四換向球18.4轉動連接;第四換向球18.4內設有第四連接柱19.4,第四連接柱19.4通過彈性拉線與上鎖緊旋鈕組16連接。右大臂7設置在上半身2的右側,右大臂7與上半身2通過第五換向球18.5轉動連接;第五換向球18.5內設有第五連接柱19.5,第五連接柱19.5通過彈性拉線與上鎖緊旋鈕組16連接;右小臂8設置在右大臂7的右側,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新型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頭部(1)、上半身(2)、下半身(3)、左大臂(4)、左小臂(5)、左手(6)、右大臂(7)、右小臂(8)、右手(9)、左大腿(10)、左小腿(11)、左腳(12)、右大腿(13)、右小腿(14)、右腳(15);所述上半身(2)內設有上鎖緊旋鈕組(16),所述下半身(3)內設有下鎖緊旋鈕組(17);所述上半身(2)設置在所述下半身(3)的上方,所述上半身(2)與所述下半身(3)之間通過第一換向球(18.1)轉動連接;所述第一換向球(18.1)的上端與所述上半身(2)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換向球(18.1)內設有第一連接柱(19.1),所述第一連接柱(19.1)通過彈性拉線與所述上鎖緊旋鈕組(16)連接;所述頭部(1)設置在所述上半身(2)的上方,所述頭部(1)與所述上半身(2)之間通過第十四換向球(18.14)轉動連接,所述第十四換向球(18.14)內設有第十四連接柱(19.14),所述第十四連接柱(19.14)通過彈性拉線與所述上鎖緊旋鈕組(16)連接;所述左大臂(4)設置在所述上半身(2)的左側,所述左大臂(4)與所述上半身(2)通過第二換向球(18.2)轉動連接;所述第二換向球(18.2)內設有第二連接柱(19.2),所述第二連接柱(19.2)通過彈性拉線與所述上鎖緊旋鈕組(16)連接;所述左小臂(5)設置在所述左大臂(4)的左側,所述左小臂(5)與所述左大臂(4)通過第三換向球(18.3)轉動連接;所述第三換向球(18.3)內設有第三連接柱(19.3),所述第三連接柱(19.3)通過彈性拉線與所述上鎖緊旋鈕組(16)連接;所述左手(6)設置在所述左小臂(5)的左側,所述左手(6)與所述左小臂(5)通過第四換向球(18.4)轉動連接;所述第四換向球(18.4)內設有第四連接柱(19.4),所述第四連接柱(19.4)通過彈性拉線與所述上鎖緊旋鈕組(16)連接;所述右大臂(7)設置在所述上半身(2)的右側,所述右大臂(7)與所述上半身(2)通過第五換向球(18.5)轉動連接;所述第五換向球(18.5)內設有第五連接柱(19.5),所述第五連接柱(19.5)通過彈性拉線與所述上鎖緊旋鈕組(16)連接;所述右小臂(8)設置在所述右大臂(7)的右側,所述右小臂(8)與所述右大臂(7)通過第六換向球(18.6)轉動連接;所述第六換向球(18.6)內設有第六連接柱(19.6),所述第六連接柱(19.6)通過彈性拉線與所述上鎖緊旋鈕組(16)連接;所述右手(9)設置在所述右小臂(8)的右側,所述右手(9)與所述右小臂(8)通過第七換向球(18.7)轉動連接;所述第七換向球(18.7)內設有第七連接柱(19.7),所述第七連接柱(19.7)通過彈性拉線與所述上鎖緊旋鈕組(16)連接;所述左大腿(10)設置在所述下半身(3)下端的左側,所述左大腿(10)與所述下半身(3)通過第八換向球(18.8)轉動連接;所述第八換向球(18.8)內設有第八連接柱(19.8),所述第八連接柱(19.8)通過彈性拉線與所述下鎖緊旋鈕組(17)連接;所述左小腿(11)設置在所述左大腿(10)的下端,所述左小腿(11)與所述左大腿(10)通過第九換向球(18.9)轉動連接;所述第九換向球(18.9)內設有第九連接柱(19.9),所述第九連接柱(19.9)通過彈性拉線與所述下鎖緊旋鈕組(17)連接;所述左腳(12)設置在所述左小腿(11)的下端,所述左腳(12)與所述左小腿(11)通過第十換向球(18.10)轉動連接;所述第十換向球(18.10)內設有第十連接柱(19.10),所述第十連接柱(19.10)通過彈性拉線與所述下鎖緊旋鈕組(17)連接;所述右大腿(13)設置在所述下半身(3)下端的右側,所述右大腿(13)與所述下半身(3)通過第十一向球(18.11)轉動連接;所述第十一向球(18.11)內設有第十一連接柱(19.11),所述第十一連接柱(19.11)通過彈性拉線與所述下鎖緊旋鈕組(17)連接;所述右小腿(14)設置在所述右大腿(13)的下端,所述右小腿(14)與所述右大腿(13)通過第十二向球(18.12)轉動連接;所述第十二向球(18.12)內設有第十二連接柱(19.12),所述第十二連接柱(19.12)通過彈性拉線與所述下鎖緊旋鈕組(17)連接;所述右腳(15)設置在所述右小腿(14)的下端,所述右腳(15)與所述右小腿(14)通過第十三向球(18.13)轉動連接;所述第十三向球(18.13)內設有第十三連接柱(19.13),所述第十三連接柱(19.13)通過彈性拉線與所述下鎖緊旋鈕組(17)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新型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頭部(1)、上半身(2)、下半身(3)、左大臂(4)、左小臂(5)、左手(6)、右大臂(7)、右小臂(8)、右手(9)、左大腿(10)、左小腿(11)、左腳(12)、右大腿(13)、右小腿(14)、右腳(15);所述上半身(2)內設有上鎖緊旋鈕組(16),所述下半身(3)內設有下鎖緊旋鈕組(17);所述上半身(2)設置在所述下半身(3)的上方,所述上半身(2)與所述下半身(3)之間通過第一換向球(18.1)轉動連接;所述第一換向球(18.1)的上端與所述上半身(2)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換向球(18.1)內設有第一連接柱(19.1),所述第一連接柱(19.1)通過彈性拉線與所述上鎖緊旋鈕組(16)連接;所述頭部(1)設置在所述上半身(2)的上方,所述頭部(1)與所述上半身(2)之間通過第十四換向球(18.14)轉動連接,所述第十四換向球(18.14)內設有第十四連接柱(19.14),所述第十四連接柱(19.14)通過彈性拉線與所述上鎖緊旋鈕組(16)連接;所述左大臂(4)設置在所述上半身(2)的左側,所述左大臂(4)與所述上半身(2)通過第二換向球(18.2)轉動連接;所述第二換向球(18.2)內設有第二連接柱(19.2),所述第二連接柱(19.2)通過彈性拉線與所述上鎖緊旋鈕組(16)連接;所述左小臂(5)設置在所述左大臂(4)的左側,所述左小臂(5)與所述左大臂(4)通過第三換向球(18.3)轉動連接;所述第三換向球(18.3)內設有第三連接柱(19.3),所述第三連接柱(19.3)通過彈性拉線與所述上鎖緊旋鈕組(16)連接;所述左手(6)設置在所述左小臂(5)的左側,所述左手(6)與所述左小臂(5)通過第四換向球(18.4)轉動連接;所述第四換向球(18.4)內設有第四連接柱(19.4),所述第四連接柱(19.4)通過彈性拉線與所述上鎖緊旋鈕組(16)連接;所述右大臂(7)設置在所述上半身(2)的右側,所述右大臂(7)與所述上半身(2)通過第五換向球(18.5)轉動連接;所述第五換向球(18.5)內設有第五連接柱(19.5),所述第五連接柱(19.5)通過彈性拉線與所述上鎖緊旋鈕組(16)連接;所述右小臂(8)設置在所述右大臂(7)的右側,所述右小臂(8)與所述右大臂(7)通過第六換向球(18.6)轉動連接;所述第六換向球(18.6)內設有第六連接柱(19.6),所述第六連接柱(19.6)通過彈性拉線與所述上鎖緊旋鈕組(16)連接;所述右手(9)設置在所述右小臂(8)的右側,所述右手(9)與所述右小臂(8)通過第七換向球(18.7)轉動連接;所述第七換向球(18.7)內設有第七連接柱(19.7),所述第七連接柱(19.7)通過彈性拉線與所述上鎖緊旋鈕組(16)連接;所述左大腿(10)設置在所述下半身(3)下端的左側,所述左大腿(10)與所述下半身(3)通過第八換向球(18.8)轉動連接;所述第八換向球(18.8)內設有第八連接柱(19.8),所述第八連接柱(19.8)通過彈性拉線與所述下鎖緊旋鈕組(17)連接;所述左小腿(11)設置在所述左大腿(10)的下端,所述左小腿(11)與所述左大腿(10)通過第九換向球(18.9)轉動連接;所述第九換向球(18.9)內設有第九連接柱(19.9),所述第九連接柱(19.9)通過彈性拉線與所述下鎖緊旋鈕組(17)連接;所述左腳(12)設置在所述左小腿(11)的下端,所述左腳(12)與所述左小腿(11)通過第十換向球(18.10)轉動連接;所述第十換向球(18.10)內設有第十連接柱(19.10),所述第十連接柱(19.10)通過彈性拉線與所述下鎖緊旋鈕組(17)連接;所述右大腿(13)設置在所述下半身(3)下端的右側,所述右大腿(13)與所述下半身(3)通過第十一向球(18.11)轉動連接;所述第十一向球(18.11)內設有第十一連接柱(19.11),所述第十一連接柱(19.11)通過彈性拉線與所述下鎖緊旋鈕組(17)連接;所述右小腿(14)設置在所述右大腿(13)的下端,所述右小腿(14)與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許可臻,
申請(專利權)人:孟祥娣,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安徽;3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