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貨車用減震器,包括減震器本體,所述減震器本體的底部安裝有第一永磁鐵,所述減震器本體的上壁的中心部位設有通孔,所述減震器本體的內部設有滑動件活動腔,所述滑動件活動腔的底面通過第一彈簧安裝有滑動件,且滑動件的上端由通孔伸出到減震器本體的外部,所述減震器本體的左、右兩個側壁均上安裝有通氣孔,所述減震器本體的側壁安裝有第一通氣管。本發明專利技術結構簡單,設計巧妙,使用方便,通過彈簧的彈力以及磁力互斥的配合作用,有效的解決了現有的較硬的減震器往往單增加彈簧的硬度,造成阻力太大的問題,并且當車重太大時,減振的效果不理想,容易對車身造成損害的問題,更加適合貨車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汽車配件
,具體為一種貨車用減震器。
技術介紹
為了使車架與車身的振動迅速衰減,改善汽車行駛的平順性和舒適性,汽車懸架系統上一般都裝有減震器,汽車上廣泛采用的是雙向作用筒式減震器,減震器主要用來抑制彈簧吸震后反彈時的震蕩及來自路面的沖擊。在經過不平路面時,雖然吸震彈簧可以過濾路面的震動,但彈簧自身還會有往復運動,而減振器就是用來抑制這種彈簧跳躍的。減震器太軟,車身就會上下跳躍,減震器太硬就會帶來太大的阻力,妨礙彈簧正常工作。在關于懸掛系統的改裝過程中,硬的減震器要與硬的彈簧相搭配,而彈簧的硬度又與車重息息相關,因此較重的車一般采用較硬的減震器。但是現有的較硬的減震器往往單增加彈簧的硬度,造成阻力太大的問題,并且當車重太大時,減振的效果不理想,容易對車身造成損害,針對上述問題,特提出一種貨車用減震器。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貨車用減震器,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貨車用減震器,包括減震器本體,所述減震器本體的底部安裝有第一永磁鐵,所述減震器本體的上壁的中心部位設有通孔,所述減震器本體的內部設有滑動件活動腔,所述滑動件活動腔的底面通過第一彈簧安裝有滑動件,所述滑動件的底部與滑動件活動腔側壁緊密貼合,且滑動件的上端由通孔伸出到減震器本體的外部,所述減震器本體的左、右兩個側壁均上安裝有通氣孔,且通氣孔將滑動件活動腔與減震器本體外界連通,所述減震器本體的側壁安裝有第一通氣管,且第一通氣管與滑動件活動腔連通,所述滑動件內部為空腔,且空腔底部通過第二彈簧安裝有第二永磁鐵,所述第一永磁鐵的下表面和第二永磁鐵的上表面極性互斥,所述第二永磁鐵的上端安裝有活塞,所述滑動件上端的側壁上安裝有第二通氣管,所述第一通氣管和第二通氣管通過軟膠管連接。優選的,所述第一永磁鐵的下表面為S極,所述第二永磁鐵的上表面為S極。優選的,所述滑動件呈工字形,且滑動件的上、下兩端的寬度大于通孔的寬度,且滑動件的最小寬度小于通孔的寬度。優選的,所述第一彈簧的數量至少為兩個,且兩個第一彈簧分別位于滑動件底面的左、右兩側。優選的,所述滑動件底部的外側壁套有橡膠墊。優選的,所述減震器本體的外側壁和滑動件的外側壁上均設有密封層。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一種貨車用減震器,結構簡單,設計巧妙,使用方便,通過彈簧的彈力以及磁力互斥的配合作用,有效的解決了現有的較硬的減震器往往單增加彈簧的硬度,造成阻力太大的問題,并且當車重太大時,減振的效果不理想,容易對車身造成損害的問題,更加適合貨車使用。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本專利技術的橫向拋視圖。圖中:1、減震器本體,2、第一永磁鐵,3、通孔,4、滑動件活動腔,5、第一彈簧,6、滑動件,7、通氣孔,8、第一通氣管,9、第二彈簧,10、第二永磁鐵,11、活塞,12、第二通氣管,13、軟膠管,14、橡膠墊。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專利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專利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專利技術保護的范圍。請參閱圖1-2,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貨車用減震器,包括減震器本體1,所述減震器本體1的底部安裝有第一永磁鐵2,所述減震器本體1的上壁的中心部位設有通孔3,所述減震器本體1的內部設有滑動件活動腔4,所述滑動件活動腔4的內部安裝有第一彈簧5,且第一彈簧5的上方安裝有滑動件6,且第一彈簧5的初始狀態呈松弛狀態,所述底部為圓柱狀的滑動件6的底部與圓柱狀的滑動件活動腔4側壁緊密貼合,且滑動件6的上端由通孔3伸出到減震器本體1的外部,所述減震器本體1的左、右兩個側壁均上安裝有通氣孔7,且通氣孔7將滑動件活動腔4與減震器本體1外界連通,所述減震器本體1的側壁安裝有第一通氣管8,且第一通氣管8與滑動件活動腔4連通,所述滑動件6內部為空腔,且空腔底部通過第二彈簧9安裝有第二永磁鐵10,所述第二永磁鐵10的上端安裝有活塞11,所述滑動件6上端的側壁上安裝有第二通氣管12,所述第一通氣管8和第二通氣管12通過軟膠管13連接,通過彈簧的彈力以及磁力互斥的配合作用,有效的解決了現有的較硬的減震器往往單增加彈簧的硬度,造成阻力太大的問題,并且當車重太大時,減振的效果不理想,容易對車身造成損害的問題,更加適合貨車使用,所述第一永磁鐵2的下表面和第二永磁鐵10的上表面極性互斥,所述第一永磁鐵2的下表面為S極,所述第二永磁鐵10的上表面為S極,所述滑動件6呈工字形,且滑動件6的上、下兩端的寬度大于通孔3的寬度,且滑動件6的最小寬度小于通孔3的寬度,可以使滑動件6更好的進行滑動,并且可以防止滑動件6彈出,所述第一彈簧5的數量至少為兩個,且兩個第一彈簧5分別位于滑動件6底面的左、右兩側,可以更好的對滑動件6進行彈壓,并且可以保持滑動件6的平衡,所述滑動件6底部的外側壁套有橡膠墊14,可以減少滑動件6在滑動時與減震器本體1內側壁的摩擦,并且可以防止滑動件6在滑動時漏氣,所述減震器本體1的外側壁和滑動件6的外側壁上均設有密封層,可以防止該貨車用減震器在使用時漏氣。本專利技術的工作原理:在使用時,將減震器本體1縱向安裝,當產生振動時,滑動件6會由于壓力向下運動,這時第一彈簧5會對滑動件6產生向上的彈力,當產生的彈力小于重力及壓力的總和時,滑動件6會繼續向下運動,同時滑動件6底部會將滑動件活動腔4下半部的空氣通過連通的第一通氣管8和第二通氣管9擠壓到滑動件6內部,擠壓進來的空氣會將活塞11向下壓,向下運動的活塞11帶動第二永磁鐵10也向下運動,此時第二永磁鐵10與第一永磁鐵2間的互斥力越來越大,并且由于互斥力及第二彈簧9產生的彈力,會使活塞11向上運動,并且將擠壓進滑動件6的空氣擠壓出去,重新回到滑動件活動腔4內,與第一彈簧5的彈力相配合,令滑動件6向上運動,實現減震的作用,由于分級減震的存在,使減震不顯得突兀,減少對汽車的損傷。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專利技術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貨車用減震器,包括減震器本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震器本體(1)的底部安裝有第一永磁鐵(2),所述減震器本體(1)的上壁的中心部位設有通孔(3),所述減震器本體(1)的內部設有滑動件活動腔(4),所述滑動件活動腔(4)的底面通過第一彈簧(5)安裝有滑動件(6),所述滑動件(6)的底部與滑動件活動腔(4)側壁緊密貼合,且滑動件(6)的上端由通孔(3)伸出到減震器本體(1)的外部,所述減震器本體(1)的左、右兩個側壁上均安裝有通氣孔(7),且通氣孔(7)將滑動件活動腔(4)與減震器本體(1)外界連通,所述減震器本體(1)的側壁安裝有第一通氣管(8),且第一通氣管(8)與滑動件活動腔(4)連通,所述滑動件(6)內部為空腔,且空腔底部通過第二彈簧(9)安裝有第二永磁鐵(10),所述第一永磁鐵(2)的下表面和第二永磁鐵(10)的上表面極性互斥,所述第二永磁鐵(10)的上端安裝有活塞(11),所述滑動件(6)上端的側壁上安裝有第二通氣管(12),所述第一通氣管(8)和第二通氣管(12)通過軟膠管(13)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貨車用減震器,包括減震器本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震器本體(1)的底部安裝有第一永磁鐵(2),所述減震器本體(1)的上壁的中心部位設有通孔(3),所述減震器本體(1)的內部設有滑動件活動腔(4),所述滑動件活動腔(4)的底面通過第一彈簧(5)安裝有滑動件(6),所述滑動件(6)的底部與滑動件活動腔(4)側壁緊密貼合,且滑動件(6)的上端由通孔(3)伸出到減震器本體(1)的外部,所述減震器本體(1)的左、右兩個側壁上均安裝有通氣孔(7),且通氣孔(7)將滑動件活動腔(4)與減震器本體(1)外界連通,所述減震器本體(1)的側壁安裝有第一通氣管(8),且第一通氣管(8)與滑動件活動腔(4)連通,所述滑動件(6)內部為空腔,且空腔底部通過第二彈簧(9)安裝有第二永磁鐵(10),所述第一永磁鐵(2)的下表面和第二永磁鐵(10)的上表面極性互斥,所述第二永磁鐵(10)的上端安裝有活塞(11...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曉明,
申請(專利權)人:清遠浩和儀器設計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