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一種密封排管和一種冷凝器,針對現有技術的冷凝器結構復雜、冷凝劑與流體的接觸面積較小,冷凝效率較低等的技術問題,提供的密封排管應用于冷凝器,將密封排管設置為第一密封板、第二密封板和多個流體管道進行密封連通,第一密封板上的第一管孔通過流體管道與第二密封板上的第二管孔連通。將密封排管應用于冷凝器,將外殼的殼本體套設在流體管道上,使得第一密封板蓋合在殼本體的第一開口端,第二密封板蓋合在殼本體的第二開口端,殼本體和多個流體管道之間形成冷凝腔室,冷凝劑通過與冷凝腔室連通的冷凝管實現與冷凝腔室內流體的接觸進行冷凝。達到了簡化冷凝器結構,且流體與冷凝腔室接觸面積較大以提高冷凝效率的技術效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冷凝設備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密封排管和一種冷凝器。
技術介紹
冷凝器為制冷系統的幾件,屬于換熱器的一種,能把氣體或蒸汽轉變成液體。通常是將管子中的熱量,以很快的方式,傳到管子附近的空氣中。現有的冷凝器結構復雜、冷凝劑與流體的接觸面積較小,冷凝效率較低。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密封排管和一種冷凝器,其能夠將密封排管設置為第一密封板、第二密封板和多個流體管道進行密封連通,第一密封板上的第一管孔通過流體管道與第二密封板上的第二管孔連通。將密封排管應用于所述冷凝器,將外殼的殼本體套設在所述流體管道上,使得第一密封板蓋合在所述殼本體的第一開口端,所述第二密封板蓋合在所述殼本體的第二開口端,殼本體和多個流體管道之間形成冷凝腔室。達到了冷凝器結構簡單,且流體與冷凝腔室接觸面積較大以提高冷凝效率的技術效果。本技術的實施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密封排管,其包括:第一密封板、第二密封板和多個流體管道,所述第一密封板上設置多個相互隔離的第一管孔,所述第二密封板上設置多個相互隔離的第二管孔,所述流體管道包括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所述第一管口與所述第一管孔連通,所述第二管口與所述第二管孔連通。優選地,所述流體管道包括第一管段、中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的橫截面大于所述中管段的橫截面。優選地,所述第一管段包括第一管口和遠離所述第一管口的第三管口,所述第二管段包括第二管口和遠離所述第二管口的第四管口,所述第三管口與所述中管段的一端連通,所述中管段的另一端與所述第四管口連通,所述第一管口的橫截面大于所述第三管口的橫截面,所述第二管口的橫截面大于所述第四管口的橫截面。優選地,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為棱臺體管,所述中管段為長方體管。優選地,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為圓臺體管,所述中管段為圓柱體管。一種冷凝器,其包括:外殼、冷凝管和如權利要求1至5任一項所述的密封排管,所述外殼包括殼本體、第一開口端和第二開口端,所述殼本體套設在所述密封排管上,所述殼本體和多個所述流體管道之間形成冷凝腔室;所述第一密封板蓋合在所述外殼的所述第一開口端,所述第二密封板蓋合在所述外殼的所述第二開口端,所述冷凝管通過所述殼本體與所述冷凝腔室連通。優選地,所述冷凝管包括冷凝劑輸入管和冷凝劑輸出管,所述冷凝劑輸入管和所述冷凝劑輸出管分別設置于所述冷凝腔室的兩端。優選地,所述外殼為鐵質殼體。優選地,所述第一密封板和所述第二密封板均與所述外殼一體成型。優選地,還包括用于控制冷凝劑進出所述冷凝腔室的擋板,所述擋板設置于所述冷凝管和所述外殼的連通口。上述本技術提供的一種密封排管和一種冷凝器,針對現有技術的冷凝器結構復雜、冷凝劑與流體的接觸面積較小,冷凝效率較低等的技術問題,提供的密封排管應用于冷凝器,將密封排管設置為第一密封板、第二密封板和多個流體管道進行密封連通,第一密封板上的第一管孔通過流體管道與第二密封板上的第二管孔連通。將密封排管應用于所述冷凝器,將外殼的殼本體套設在所述流體管道上,使得第一密封板蓋合在所述殼本體的第一開口端,所述第二密封板蓋合在所述殼本體的第二開口端,殼本體和多個流體管道之間形成冷凝腔室,冷凝劑通過與所述冷凝腔室連通的冷凝管實現與冷凝腔室內流體的接觸進行冷凝。達到了簡化冷凝器結構,且流體與冷凝腔室接觸面積較大以提高冷凝效率的技術效果。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技術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圖1是本技術較佳實施例提供的冷凝排管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較佳實施例提供的冷凝排管的流體管道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較佳實施例提供的冷凝排管的流體管道的截面圖;圖4是本技術較佳實施例提供的冷凝排管的流體管道的截面圖;圖5是本技術較佳實施例提供的冷凝器的局部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匯總:密封排管100;第一密封板110;流體管道120,第一管段121,第一管口122,第三管口123;中管段124,第五管口125,第六管口126;第二管段127,第二管口128,第四管口129;冷凝器200;外殼210;冷凝管220,冷凝劑輸入管222,冷凝劑輸出管224;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術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技術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技術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技術的選定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或者是該技術產品使用時慣常擺放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技術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等僅用于區分描述,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此外,術語“水平”、“豎直”、“懸垂”等術語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絕對水平或懸垂,而是可以稍微傾斜。如“水平”僅僅是指其方向相對“豎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該結構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傾斜。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還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設置”、“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技術中的具體含義。第一實施例請參照圖1,示出了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密封排管100的局部結構示意圖,未顯示部分可以理解為與顯示部分對稱的結構。所述密封排管100包括第一密封板110、第二密封板(圖中未示出)和多個流體管道120。所述流體管道120與所述第一密封板110和第二密封板均連接。所述第一密封板110包括第一板體和多個第一管孔,多個第一管孔相互隔離得設置于所述第一板體上。多個所述第一管孔之間互不連通。所述第二密封板包括第二板體和多個第二管孔,多個所述第二管孔相互隔離得設置于所述第二板體上。多個所述第二管孔之間互不連通。請參見圖2至圖4,所述流體管道120包括第一管段121、中管段124和第二管段127。所述第一管段121包括第一管口122和遠離所述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密封排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密封板、第二密封板和多個流體管道,所述第一密封板上設置多個相互隔離的第一管孔,所述第二密封板上設置多個相互隔離的第二管孔,所述流體管道包括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所述第一管口與所述第一管孔連通,所述第二管口與所述第二管孔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密封排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密封板、第二密封板和多個流體管道,所述第一密封板上設置多個相互隔離的第一管孔,所述第二密封板上設置多個相互隔離的第二管孔,所述流體管道包括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所述第一管口與所述第一管孔連通,所述第二管口與所述第二管孔連通。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體管道包括第一管段、中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的橫截面均大于所述中管段的橫截面。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密封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段包括第一管口和遠離所述第一管口的第三管口,所述第二管段包括第二管口和遠離所述第二管口的第四管口,所述第三管口與所述中管段的一端連通,所述中管段的另一端與所述第四管口連通,所述第一管口的橫截面大于所述第三管口的橫截面,所述第二管口的橫截面大于所述第四管口的橫截面。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密封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為棱臺體管,所述中管段為長方體管。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密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木生,
申請(專利權)人:劉木生,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西;36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