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混凝土向下超深復合泵送的緩沖料斗:緩沖料斗設置于崖壁的中部;緩沖料斗的頂部的進料口通過第一泵管與設置于崖壁頂部的第一泵送裝置相連接;緩沖料斗的底部的出料口通過溜管與設置于崖壁中部的第二泵送裝置相連接;第二泵送裝置通過第二泵管與位于崖壁底部的施工區域相連接;緩沖料斗包括料斗本體和支撐于料斗本體下方的橡膠墊板;料斗本體為四棱錐型結構,料斗本體的頂部具有進料口,料斗本體的底部具有出料口,料斗本體的內側斗壁表面鋪設有橡膠擋板,料斗本體的外側斗壁固設有支撐型鋼架,支撐型鋼架底部通過第一緩沖彈簧支撐于橡膠墊板。該緩沖料斗可以在混凝土泵送過程中對混凝土起到緩沖作用,避免損壞第二泵送裝置。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是指一種用于混凝土向下超深復合泵送的緩沖料斗。
技術介紹
目前,混凝土向上泵送方法已較為成熟,但是在一些超高異型建筑上進行混凝土向下超深復合泵送時,由于異型建筑的斷面不規則,并且泵送深度較大,泵送時混凝土產生的壓力也相應較大,采用常規的混凝土向下泵送方法不能滿足施工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用于混凝土向下超深復合泵送的緩沖料斗:所述緩沖料斗設置于崖壁的中部;所述緩沖料斗的頂部的進料口通過第一泵管與設置于崖壁頂部的第一泵送裝置相連接;所述緩沖料斗的底部的出料口通過溜管與設置于崖壁中部的第二泵送裝置相連接;所述第二泵送裝置通過第二泵管與位于崖壁底部的施工區域相連接;所述緩沖料斗包括料斗本體和支撐于所述料斗本體下方的橡膠墊板;所述料斗本體為四棱錐型結構,所述料斗本體的頂部具有所述進料口,所述料斗本體的底部具有所述出料口,所述料斗本體的內側斗壁表面鋪設有橡膠擋板,所述料斗本體的外側斗壁固設有支撐型鋼架,所述支撐型鋼架底部通過第一緩沖彈簧支撐于所述橡膠墊板。本專利技術用于混凝土向下超深復合泵送的緩沖料斗,在通過第一泵送裝置和第二泵送裝置對混凝土進行分階段的泵送的過程中,由于泵送高度太大,混凝土泵送時造成的壓力也會相對較高,因此可以通過本專利技術的緩沖料斗對混凝土進行緩沖,避免混凝土由于壓力太大而對第二泵送裝置造成損壞。另外,橡膠擋板可以防止泵送的混凝土料下降的沖擊力破壞料斗本體的斗壁,同時也起到一定的緩沖降速作用。本專利技術用于混凝土向下超深復合泵送的緩沖料斗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支撐型鋼架和所述第一緩沖彈簧的數量均為四個,四個所述支撐型鋼架分別支撐于所述料斗本體四面的外側斗壁。本專利技術用于混凝土向下超深復合泵送的緩沖料斗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支撐型鋼架為由三根型鋼圍合而成的三角型架體結構,其中一根型鋼固接于所述料斗本體的外側斗壁,其余兩根型鋼固接于所述第一緩沖彈簧上。本專利技術用于混凝土向下超深復合泵送的緩沖料斗的進一步改進在于,還包括輔助墊板,固接于所述第一緩沖彈簧的頂部。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用于混凝土向下超深復合泵送的緩沖料斗在實際施工中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用于混凝土向下超深復合泵送的緩沖料斗的第一實施例的正視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用于混凝土向下超深復合泵送的緩沖料斗的第二實施例的正視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用于混凝土向下超深復合泵送的緩沖料斗的俯視圖。圖5是本專利技術用于混凝土向下超深復合泵送的緩沖料斗中的溜管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采用本專利技術用于混凝土向下超深復合泵送的緩沖料斗的混凝土向下超深復合泵送方法的流程圖。圖7是圖6的混凝土向下超深復合泵送方法中的固定裝置的俯視圖。圖8是圖6的混凝土向下超深復合泵送方法中的固定裝置的側視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專利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專利技術。參見圖1至圖4所示,圖1是本專利技術用于混凝土向下超深復合泵送的緩沖料斗在實際施工中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用于混凝土向下超深復合泵送的緩沖料斗的第一實施例的正視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用于混凝土向下超深復合泵送的緩沖料斗的第二實施例的正視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用于混凝土向下超深復合泵送的緩沖料斗的俯視圖。本專利技術用于混凝土向下超深復合泵送的緩沖料斗:緩沖料斗310設置于崖壁90的中部;緩沖料斗310的頂部的進料口通過第一泵管40與設置于崖壁90的頂部的第一泵送裝置10相連接;緩沖料斗310的底部的出料口通過溜管320與設置于崖壁90的中部的第二泵送裝置20相連接;第二泵送裝置20通過第二泵管50與位于崖壁90的底部的施工區域80相連接。其中,溜管320的頂部與緩沖料斗310的底部的出料口相連接,溜管320的底部與第二泵送裝置20相連接。優選地,第一泵送裝置10為汽車泵,第二泵送裝置20為固定泵。結合圖4所示,緩沖料斗310包括料斗本體311和支撐于料斗本體311下方的橡膠墊板312;料斗本體311為四棱錐型結構,料斗本體311的頂部具有進料口3111,料斗本體311的底部具有出料口3112,料斗本體311的內側斗壁表面鋪設有橡膠擋板3113,料斗本體311的外側斗壁固設有支撐型鋼架313,支撐型鋼架313的底部通過第一緩沖彈簧314支撐于橡膠墊板312。其中,橡膠擋板3113的厚度約為20mm,可以防止泵送的混凝土料下降的沖擊力破壞料斗本體311的斗壁,同時也起到一定的緩沖降速作用;第一緩沖彈簧314起到緩沖與支撐穩固的作用。優選地,支撐型鋼架313和第一緩沖彈簧314的數量均為四個,四個支撐型鋼架313分別支撐于料斗本體311四面的外側斗壁,增加結構的穩定性。優選地,支撐型鋼架313為由三根型鋼圍合而成的三角型架體結構,其中一根型鋼固接于料斗本體311的外側斗壁,其余兩根型鋼固接于第一緩沖彈簧314上。優選地,緩沖料斗310還包括輔助墊板315,輔助墊板315固接于第一緩沖彈簧314的頂部,可以達到更好的穩固效果。結合圖2所示,在圖2所示的第一實施例中,緩沖料斗310為傾斜式的,優選地將溜管320的傾斜角度設置為60°。該傾斜式的緩沖料斗310可以適用于傾斜的崖壁的混凝土泵送施工,緩沖料斗310通過腳手架60進行固定。結合圖3所示,在圖3所示的第二實施例中,緩沖料斗310為垂直式的,該垂直式的緩沖料斗310可以適用于平直的崖壁的混凝土泵送施工,緩沖料斗310通過腳手架60進行固定。參閱圖5所示,圖5是本專利技術用于混凝土向下超深復合泵送的緩沖料斗中的溜管的結構示意圖。如圖5所示,溜管320的內部設有用于下料的螺旋桿321,溜管320的側部開設有閥孔322,閥孔322內設有截止閥323,截止閥323可以隨時對混凝土進行停止下料,將截止閥323的閥門3231關閉即可。其中,螺旋桿321為曲率逐漸減小的變曲率螺旋桿,可以起到混凝土下料時有降速緩沖和混凝土再攪拌的作用。優選地,截止閥323的數量為兩個,分別設置于螺旋桿321的兩端。本專利技術用于混凝土向下超深復合泵送的緩沖料斗,在通過第一泵送裝置和第二泵送裝置對混凝土進行分階段的泵送的過程中,由于泵送高度太大,混凝土泵送時造成的壓力也會相對較高,因此可以通過本專利技術的緩沖料斗對混凝土進行緩沖,避免混凝土由于壓力太大而對第二泵送裝置造成損壞。另外,橡膠擋板可以防止泵送的混凝土料下降的沖擊力破壞料斗本體的斗壁,同時也起到一定的緩沖降速作用。以下結合附圖,介紹采用本專利技術用于混凝土向下超深復合泵送的緩沖料斗的混凝土向下超深復合泵送方法。配合參看圖6所示,圖6是采用本專利技術用于混凝土向下超深復合泵送的緩沖料斗的混凝土向下超深復合泵送方法的流程圖。該混凝土向下超深復合泵送方法,用于將混凝土由深坑的崖壁的頂部泵送至崖壁的底部,所述方法包括:步驟S1:在崖壁90的頂部設置第一泵送裝置10。步驟S2:在崖壁90的中部設置相互連接的第二泵送裝置20和本專利技術用于混凝土向下超深復合泵送的緩沖料斗310,將緩沖料斗310與第一泵送裝置10通過第一泵管40相連接,將緩沖料斗310的底部的出料口通過溜管320與第二泵送裝置20相連接,將第二泵送裝置20與位于崖壁90的底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混凝土向下超深復合泵送的緩沖料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料斗設置于崖壁的中部;所述緩沖料斗的頂部的進料口通過第一泵管與設置于崖壁頂部的第一泵送裝置相連接;所述緩沖料斗的底部的出料口通過溜管與設置于崖壁中部的第二泵送裝置相連接;所述第二泵送裝置通過第二泵管與位于崖壁底部的施工區域相連接;所述緩沖料斗包括料斗本體和支撐于所述料斗本體下方的橡膠墊板;所述料斗本體為四棱錐型結構,所述料斗本體的頂部具有所述進料口,所述料斗本體的底部具有所述出料口,所述料斗本體的內側斗壁表面鋪設有橡膠擋板,所述料斗本體的外側斗壁固設有支撐型鋼架,所述支撐型鋼架底部通過第一緩沖彈簧支撐于所述橡膠墊板。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用于混凝土向下超深復合泵送的緩沖料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料斗設置于崖壁的中部;所述緩沖料斗的頂部的進料口通過第一泵管與設置于崖壁頂部的第一泵送裝置相連接;所述緩沖料斗的底部的出料口通過溜管與設置于崖壁中部的第二泵送裝置相連接;所述第二泵送裝置通過第二泵管與位于崖壁底部的施工區域相連接;所述緩沖料斗包括料斗本體和支撐于所述料斗本體下方的橡膠墊板;所述料斗本體為四棱錐型結構,所述料斗本體的頂部具有所述進料口,所述料斗本體的底部具有所述出料口,所述料斗本體的內側斗壁表面鋪設有橡膠擋板,所述料斗本體的外側斗壁固設有支撐型鋼架,所述支撐...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峁清,葛乃劍,鄭波,危鼎,李小飛,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