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建筑領域,公開了一種用于成型飾面砌塊的砌塊模具,包括下模箱和設置在下模箱上的上模箱、設置在下模箱內的硅膠層;上模箱包括兩塊相對的第一側模板和兩塊相對的第二側模板,第一側模板與下模箱鉸接,且第一側模板下端與下模箱上端貼合;第二側模板與下模箱鉸接,且第二側模板下端與下模箱上端貼合,第一側模板與相鄰的第二側模板之間通過限位裝置可分離式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上模箱為可分離式結構,在產品成型后即可掰開第一側模板、第二側模板,方便取出產品,脫模更為容易,無需使用脫模器,可減少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建筑領域,尤其涉及了一種用于成型飾面輕質砌塊的砌塊模具。
技術介紹
目前,現有的用于生產保溫砌塊的專用模具,均為一體式結構,在充注完澆筑材料、靜置成型后常出現脫模不易的現象,造成資源和成本的浪費,降低了生產效率和企業效益;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企業會配備脫模器來幫助脫模,但脫模器的使用會增加生產的成本和生產工序,生產效率仍是不高,且不能確保砌塊的成品質量。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針對現有技術中不易脫模、不能確保成品質量的缺點,提供了一種可方便脫模、可確保成品質量的用于成型飾面砌塊的砌塊模具。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用于成型飾面砌塊的砌塊模具,包括下模箱和設置在下模箱上的上模箱、設置在下模箱內的硅膠層;上模箱包括兩塊相對的第一側模板和兩塊相對的第二側模板,第一側模板與下模箱鉸接,且第一側模板下端與下模箱上端貼合;第二側模板與下模箱鉸接,且第二側模板下端與下模箱上端貼合,第一側模板與相鄰的第二側模板之間通過限位裝置可分離式連接。作為優選,限位裝置包括限位凸條、限位卡塊,第一側模板兩端的內側均設有限位凸條,第二側模板均與限位凸條貼合;第二側模板外端設有限位卡塊,限位卡塊凸出于第二側模板側面,限位卡塊與第一側模板上部側端過盈配合。作為優選,下模箱包括用于設置硅膠層的箱體和與箱體連接的底托,底托設置在箱體上端。作為優選,箱體的長度和寬度均分別大于上模箱的長度和寬度,箱體的四周和底托之間形成一個用于定位住硅膠層四周的環形卡槽。作為優選,第一側模板和第二側模板均采用硬質材料制成。作為優選,還包括用于定位上模箱的定位鉤,定位鉤一端勾住其中一個第一側模板,另一端勾住另一個第一側模板。本技術由于采用了以上技術方案,具有顯著的技術效果:上模箱為可分離式結構,在產品成型后即可掰開第一側模板、第二側模板,方便取出產品,脫模更為容易,無需使用脫模器,可減少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另外制成的飾面砌塊的兩外表面均為裝飾面,裝飾面和砌塊基體均為一體式結構,砌為墻體后,無需進行裝修,因此無需設置腳手架,減少了裝修成本和時間成本,工序減少,節約成本,且外墻不易脫落,安全,且制成的飾面砌塊具有隔熱、保溫、隔音、輕質的功能,砌為墻體后不會歪不會變形。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實施例的結構圖。圖2是圖1的第一側模板和第二側模板打開的部分結構圖。圖3是圖1的第一側模板和第二側模板閉合的部分結構圖。圖4是圖1的下模箱的結構圖。圖5是圖4的剖面圖。圖6是圖1的定位鉤的結構圖。圖7是飾面砌塊的結構圖。附圖中各數字標號所指代的部位名稱如下:其中1—上模箱、2—下模箱、3—硅膠層、4—砌塊基體、5—飾面層、6—加強凸板、7—定位鉤、11—第一側模板、12—第二側模板、13—合頁、14—限位凸條、15—限位卡塊、21—箱體、22—底托、23—環形卡槽。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實施例1用于成型飾面砌塊的砌塊模具,如圖1至圖7所示,包括下模箱2和上模箱1、設置在下模箱2內的硅膠層3、用于定位上模箱1的定位鉤7。飾面砌塊,包括砌塊基體4和與砌塊基體4一體式結構的飾面層5,飾面層5位于砌塊基體4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在本實施例中,飾面層5位于砌塊基體4的上表面,即飾面砌塊為單面飾面砌塊。飾面砌塊的制作方法,飾面砌塊是由飾面層5和由水泥輕質保溫混凝土制成的砌塊基體4組成,飾面層5可采用瓷磚或石材,也可以采用由白水泥與氧化鐵顏料或彩色石材顆粒組成的彩色混凝土,飾面層5的造型可為荔枝面或菠蘿面或板巖面或拋光面。砌塊基體4為由水泥輕質保溫混凝土制成,其組成成分包括水泥、河沙、輕質材料。下模箱2包括用于設置硅膠層3的扁長的箱體21和與箱體21可拆卸連接的底托22,底托22設置在箱體21上端,箱體21的長度和寬度均分別大于上模箱1的長度和寬度,箱體21的四周和底托22之間形成一個用于定位住硅膠層3四周的環形卡槽23,硅膠層3通過環形卡槽23定位在箱體21內,確保硅膠層3不易隨飾面砌塊的取出而脫離箱體21或是發生皺褶,影響飾面砌塊的成品質量。在本實施例中,底托22與箱體21通過螺絲連接,設置好硅膠層3后,將底托22與箱體21通過螺絲鎖緊即可。上模箱1設置在下模箱2上。上模箱1包括兩塊相對的第一側模板11和兩塊相對的第二側模板12,第一側模板11與下模箱2鉸接,且第一側模板11下端與底托22上端貼合;第二側模板12與下模箱2鉸接,且第二側模板12下端與底托22上端貼合,第一側模板11與相鄰的第二側模板12之間通過限位裝置可分離式連接。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側模板11與下模箱2之間通過合頁13鉸接,第二側模板12與下模箱2之間通過合頁13鉸接。第一側模板11下端、第二側模板12下端均與底托22貼合,確保在澆筑材料時,材料不會從兩者的連接處漏出,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限位裝置包括限位凸條14、限位卡塊15,第一側模板11兩端的內側均設有限位凸條14,第二側模板12均與限位凸條14貼合,限位凸條14用于限制第二側模板12位置;第二側模板12外端上部的兩側均設有限位卡塊15,限位卡塊15凸出于第二側模板12側面,限位卡塊15抵著第一側模板11上部側端,限位卡塊15與第一側模板11上部側端過盈配合。第二側模板12均與限位凸條14貼合,可最大限度的減少第一側模板11與第二側模板12之間的連接縫隙,避免出現漏料的現象發生,限位凸條14用于限制第二側模板12的位置,限位卡條用于限制第一側模板11的位置,可確保第一側模板11和第二側模板12均能夠相互制約、豎直定位在底托22上端。第一側模板11和第二側模板12均采用硬質材料制成,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側模板11和第二側模板12均采用鋼板制成,采用硬質材料,在澆筑成型砌塊時,第一側模板11、第二側模板12不會變形,而影響砌塊的質量,可確保砌塊的品質。定位鉤7一端勾住其中一個第一側模板11,另一端勾住另一個第一側模板11,定位鉤7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在澆筑時,第一側模板11、第二側模板12脫離;用于加強了上模箱1的牢固性,較少生產時的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第一側模板11外端或第二側模板12外端設有加強凸板6,加強凸板6可提高第一側模板11或第二側模板12的強度,另外方便操作者搬動砌塊模具,方便后續的操作,且可減少觸摸到澆筑材料的可能性。生產單面飾面砌塊時,事先根據砌塊模具的體積,量好各材料的體積,先將飾面層5的材料注入砌塊模具內,進行振動后,靜置一段時間,再往砌塊模具內注入砌塊基體4的材料,振動,靜置養護直至成型,取下定位鉤7,同時用力掰開第一側模板11即可將第一側模板11、第二側模板12旋轉分開,即可取出單面飾面砌塊,產品成型。生產雙面飾面砌塊時,事先根據砌塊模具的體積,量好各材料的體積,先將飾面層5的材料注入砌塊模具內,進行振動后,靜置一段時間,再往砌塊模具內注入砌塊基體4的材料,振動,靜置養護直至成型,取下定位鉤7,同時用力掰開第一側模板11即可將第一側模板11、第二側模板12旋轉分開,即可取出半成型的砌塊放置在一旁備用。后往砌塊模具內注入另一飾面層5的材料,振動后靜置一段時間,再往砌塊模具內注入砌塊基體4的材料,進行振動,將事先制作好的半成型的砌塊填入砌塊模具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用于成型飾面砌塊的砌塊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箱(2)和設置在下模箱(2)上的上模箱(1)、設置在下模箱(2)內的硅膠層(3);上模箱(1)包括兩塊相對的第一側模板(11)和兩塊相對的第二側模板(12),第一側模板(11)與下模箱(2)鉸接,且第一側模板(11)下端與下模箱(2)上端貼合;第二側模板(12)與下模箱(2)鉸接,且第二側模板(12)下端與下模箱(2)上端貼合,第一側模板(11)與相鄰的第二側模板(12)之間通過限位裝置可分離式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用于成型飾面砌塊的砌塊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箱(2)和設置在下模箱(2)上的上模箱(1)、設置在下模箱(2)內的硅膠層(3);上模箱(1)包括兩塊相對的第一側模板(11)和兩塊相對的第二側模板(12),第一側模板(11)與下模箱(2)鉸接,且第一側模板(11)下端與下模箱(2)上端貼合;第二側模板(12)與下模箱(2)鉸接,且第二側模板(12)下端與下模箱(2)上端貼合,第一側模板(11)與相鄰的第二側模板(12)之間通過限位裝置可分離式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成型飾面砌塊的砌塊模具,其特征在于:限位裝置包括限位凸條(14)、限位卡塊(15),第一側模板(11)兩端的內側均設有限位凸條(14),第二側模板(12)均與限位凸條(14)貼合;第二側模板(12)外端設有限位卡塊(15),限位卡塊(15)凸出于第二側模板(12)側面,限位卡塊(1...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武德新,
申請(專利權)人:晉江市美石美刻工藝美術品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福建;3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