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低破泡率泡沫混凝土制備系統,包括水泥漿攪拌裝置、水泥漿輸送裝置、泡沫發生裝置、水泥泡沫混合裝置和加氣裝置,水泥泡沫混凝裝置的一端開設有水泥漿進料口和泡沫進料口,水泥泡沫混合裝置的另一端開設有出料口;水泥漿攪拌裝置的出口通過水泥漿輸送裝置與水泥漿進料口連通;泡沫發生裝置的出口與泡沫進料口連通;水泥泡沫混合裝置的出料口與加氣裝置的入口連通。本發明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加氣裝置內置的單元體,可使泡沫混凝土的流速增大,由伯努利原理和文丘里效應,壓力相應降低,此時外界空氣從進氣口自動吸入,與管道內的泡沫混凝土混合形成微小氣泡,同時,加氣裝置可以降低輸送泡沫混凝土壓力,避免了輸送管道內部壓力較大而使泡沫混凝土內部形成大氣泡。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泡沫混凝土制備
,具體涉及一種低破泡率泡沫混凝土制備系統。技術背景隨著泡沫混凝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市場上制造泡沫混凝土的設備也不斷革新和完善。但是,現有設備制造的泡沫混凝土普遍存在著大量消泡的問題,破泡率(消掉的泡沫與實際加入泡沫的體積比)為20%~50%。泡沫混凝土的高消泡率會對泡沫混凝土的性能產生以下影響:1、泡沫混凝土的密度與理論密度相差較大,密度不均勻,泡沫混凝土的強度差;2、泡沫混凝土的水灰比變大,泡沫混凝土易開裂;3、泡沫混凝土的密度級增加,增大了生產成本。經分析,引起泡沫混凝土大量消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兩點:1、水泥漿體和泡沫采用噴射式混合,即通過高壓水泥泵,向泡沫噴射水泥漿體,在噴射過程中,打破了大量的泡沫,泡沫混凝土的破泡率為10%~20%;2、輸送距離遠,輸送高度高,泡沫混凝土與管道內壁摩擦,也會使部分泡沫破滅,破泡率為10%~30%,且輸送管道內部壓力較大時,也會使泡沫混凝土內產生大氣泡,氣泡孔徑大、氣泡大小相差大都會使泡沫混凝土的性能降低。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性能穩定、結構簡單的低破泡率泡沫混凝土制備系統。本專利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低破泡率泡沫混凝土制備系統,包括水泥漿攪拌裝置、水泥漿輸送裝置、泡沫發生裝置、水泥泡沫混合裝置和加氣裝置,水泥泡沫混凝裝置的一端開設有水泥漿進料口和泡沫進料口,水泥泡沫混合裝置的另一端開設有出料口;所述水泥漿攪拌裝置的出口通過水泥漿輸送裝置與水泥漿進料口連通;所述泡沫發生裝置的出口與泡沫進料口連通;所述水泥泡沫混合裝置的出料口通過輸出管道與加氣裝置的入口連通,加氣裝置的出口與施工現場的澆筑管道連通。按上述方案,所述加氣裝置包括本體,本體的一端為入口,本體的另一端為出口;本體上開設有多個進氣口。按上述方案,所述本體由多個單元體首尾相連而成,每個單元體包括兩個兩端開口的錐體結構,錐體結構兩端的截面大小不同,兩個錐體結構的小口徑端相連;所述進氣口開設在兩個錐體結構的連接處。按上述方案,所述加氣裝置還包括外殼,所述本體安設在外殼內部。按上述方案,所述水泥泡沫混合裝置包括殼體,所述水泥漿進料口和泡沫進料口開設在殼體的一端,所述出料口開設在殼體的另一端。按上述方案,在殼體內沿殼體的軸線方向間隔放置有多個螺旋片。按上述方案,所述螺旋片包括左螺旋片和右螺旋片,左螺旋片和右螺旋片沿殼體的軸線方向均勻間隔排列,相鄰兩個螺旋片的螺旋方向相反;左螺旋片和右螺旋片的兩端均與外殼內壁焊接固定。按上述方案,所述水泥漿攪拌裝置包括攪拌鍋和儲漿鍋,攪拌鍋內設置有通過攪拌電機驅動的第一攪拌桿,第一攪拌桿的底部安設有第一攪拌葉;所述攪拌鍋的出口與儲漿鍋的入口連通,儲漿鍋的出口通過水泥漿輸送裝置與水泥泡沫混合裝置的水泥漿進料口連通。按上述方案,所述水泥漿輸送裝置包括水泥漿輸送管道,水泥漿輸送管道上安設有高壓濃漿泵。按上述方案,泡沫發生裝置包括發泡機和泡沫輸送管道,發泡機的出口通過泡沫輸送管道與水泥泡沫混合裝置的泡沫進料口相連。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1、加氣裝置內設置有多個由第一錐體和第二錐體構成的單元體,第一錐體和第二錐體連接處的管道內徑較小,泡沫混凝土的流速較大,由伯努利原理和文丘里效應,管道的壓力相應降低,此時外界空氣從進氣口自動吸入,與管道內的泡沫混凝土混合形成微小氣泡,同時,加氣裝置可以降低輸送泡沫混凝土壓力,避免了輸送管道內部壓力較大而使泡沫混凝土內部形成大氣泡。2、殼體內置的左螺旋片和右螺旋片,可使水泥漿體與泡沫做非直線流動混合制成泡沫混凝土,降低了水泥漿體的流速,有效避免了傳統方法中水泥漿流體與泡沫噴射混合、造成大量消泡的問題。3、本專利技術結構合理,可靠性好,制備的泡沫混凝土性能良好、穩定性高。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一個實施例的總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施例的具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施例中加氣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加氣裝置中單元體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實施例中水泥泡沫混合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其中:1、水泥漿攪拌裝置;1.1、攪拌鍋;1.2、第一攪拌葉;1.3、第一閥門;1.4、儲漿鍋;1.5、第二攪拌葉;1.6、攪拌電機;2、水泥漿輸送裝置;2.1、水泥漿輸送管道;2.2、高壓濃漿泵;3、泡沫發生裝置;3.1、發泡機;3.2、第二閥門;3.3、泡沫輸送管道;4、水泥泡沫混合裝置;4.1、水泥漿進料口;4.2、泡沫進料口;4.3、左螺旋片;4.4、右螺旋片;4.5、殼體;4.6、出料口;5、加氣裝置;5.1、入口;5.2、本體;5.3、進氣口;5.4、出口;5.5、第二錐體;5.6、外殼;5.7、第一錐體;6、輸出管道。具體實施方式為了更好地理解本專利技術,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地描述。如圖1和圖2所示的一種低破泡率泡沫混凝土制備系統,包括水泥漿攪拌裝置1、水泥漿輸送裝置2、泡沫發生裝置3、水泥泡沫混合裝置4和加氣裝置5,水泥泡沫混凝裝置4的一端開設有水泥漿進料口4.1和泡沫進料口4.2,水泥泡沫混合裝置4的另一端開設有出料口4.6;水泥漿攪拌裝置1的出口通過水泥漿輸送裝置2與水泥泡沫混合裝置4的水泥漿進料口4.1連通;泡沫發生裝置3的出口與水泥泡沫混合裝置4的泡沫進料口4.2連通;水泥泡沫混合裝置4的出料口4.6通過輸出管道6與加氣裝置5的入口5.1連通,加氣裝置5的出口5.4與施工現場的實際澆筑管道連通;其中輸出管道6的長度按實際需要而定。本專利技術中,如圖3所示,加氣裝置5包括本體5.2,本體5.2安設在外殼5.6的內部;本體5.2的一端為入口5.1,本體5.2的另一端為出口5.4;本體5.2開設有進氣口5.3;本體5.2由多個單元體首尾相連而成,每個單元體包括兩個兩端開口的錐體結構,即第一錐體5.7和第二錐體5.5,第一錐體5.7和第二錐體5.5兩端的截面尺寸相同,第一錐體5.7和第二錐體5.5的長度不同(非對稱式設計效果更好;長度也可以相同);第一錐體5.7的小口徑端與第二錐體5.5的小口徑端相連,所述進氣口5.3開設在第一錐體5.7和第二錐體5.5的連接處,如圖4所示。第一錐體5.7和第二錐體5.5連接處的管道截面較小,當流體流過時,流度增大,發生文丘里效應,進氣口5.3處的壓強降低;同時,由伯努利原理可知,流體在第一錐體5.7和第二錐體5.5連接處的流度增大時,此處的壓強相應降低。當第一錐體5.7和第二錐體5.5連接處的壓強降低時,外界的空氣從進氣口5.3自動吸入;同時,降低的壓強也可避免泡沫混凝土內部形成較大的氣泡。本專利技術中,如圖5所示,水泥泡沫混合裝置4包括殼體4.5,水泥漿進料口4.1和泡沫進料口4.2開設在殼體4.5的一端,出料口4.6位于殼體4.5的另一端;在殼體4.5內沿殼體4.5的軸線方向間隔放置有多個螺旋片,螺旋片包括左螺旋片4.3和右螺旋片4.4,左螺旋片4.3和右螺旋片4.4沿殼體4.5的軸線方向均勻間隔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低破泡率泡沫混凝土制備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泥漿攪拌裝置、水泥漿輸送裝置、泡沫發生裝置、水泥泡沫混合裝置和加氣裝置,水泥泡沫混凝裝置的一端開設有水泥漿進料口和泡沫進料口,水泥泡沫混合裝置的另一端開設有出料口;所述水泥漿攪拌裝置的出口通過水泥漿輸送裝置與水泥漿進料口連通;所述泡沫發生裝置的出口與泡沫進料口連通;所述水泥泡沫混合裝置的出料口通過輸出管道與加氣裝置的入口連通,加氣裝置的出口與施工現場的澆筑管道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低破泡率泡沫混凝土制備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泥漿攪拌裝置、水泥漿輸送裝置、泡沫發生裝置、水泥泡沫混合裝置和加氣裝置,水泥泡沫混凝裝置的一端開設有水泥漿進料口和泡沫進料口,水泥泡沫混合裝置的另一端開設有出料口;所述水泥漿攪拌裝置的出口通過水泥漿輸送裝置與水泥漿進料口連通;所述泡沫發生裝置的出口與泡沫進料口連通;所述水泥泡沫混合裝置的出料口通過輸出管道與加氣裝置的入口連通,加氣裝置的出口與施工現場的澆筑管道連通。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低破泡率泡沫混凝土制備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氣裝置包括本體,本體的一端為入口,本體的另一端為出口;本體上開設有多個進氣口。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低破泡率泡沫混凝土制備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由多個單元體首尾相連而成,每個單元體包括兩個兩端開口的錐體結構,錐體結構兩端的截面大小不同,兩個錐體結構的小口徑端相連;所述進氣口開設在兩個錐體結構的連接處。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低破泡率泡沫混凝土制備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氣裝置還包括外殼,所述本體安設在外殼內部。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低破泡率泡沫混凝土制備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泡沫混合裝置包括殼體,所述水泥...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紹龍,羅宵,黃修林,卞周宏,金帆,唐濤,
申請(專利權)人:湖北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湖北;4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