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組合建筑模板,包括主模板,所述主模板的上下兩端分別安裝有上模板和下模板,所述主模板的底端左右兩側均設有活動板,所述活動板的頂端左右兩側均安裝有緩沖桿,所述主模板的左右兩端均安裝有側板,所述側板包括外基板和內基板。該組合建筑模板,通過側板、活動板和緩沖桿的配合,下模板受到沖擊壓力發生形變時,活動板向內側進行微量移動,插槽和緩沖槽的配合對活動板帶來的沖擊壓力進行緩沖,避免主模板受到沖擊壓力導致破損,提高了建筑模板的使用耐用性能,上插板和下插板的配合將沖擊壓力傳遞至外基板和內基板上,提高了側板的抗沖擊性能,滿足了建筑模板的使用強度需求。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建筑
,具體為一種組合建筑模板。
技術介紹
目前市面上應用的建筑模板多為塑料材質制作的模板,其內部為空心結構,用來填充填充物,填充物會浪費大量的材料,且填充物本身并不能增強模板的承受應力。在現有的建筑模板中,例如申請號為201320592236.X的技術專利,包括模板本體,模板本體包括表層和芯層,表層由多層旋切單板通過粘膠壓合方式連接而成,包括上表層和下表層,芯層由多根半圓柱形木芯條正反交替排列而成,木芯條之間存在填充間隙,填充間隙內填充膠水和木粉等填充物,該專利雖然比薄板層組成的芯層強度更高,但仍不能滿足建筑模板的使用強度需求。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組合建筑模板,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組合建筑模板,包括主模板,所述主模板的上下兩端分別安裝有上模板和下模板,所述主模板的底端左右兩側均設有活動板,所述活動板通過固定螺桿與主模板相連,所述活動板的頂端左右兩側均安裝有緩沖桿,所述主模板的內部左右兩側均設有插槽,所述插槽的內部安裝有緩沖槽,所述插槽與緩沖槽相配合,所述插槽的內部底端安裝有固定套,所述緩沖桿貫穿固定套,所述緩沖桿與固定套的連接處設有滑套,所述主模板的左右兩端均安裝有側板,所述側板包括外基板和內基板,所述外基板的底端安裝有下插板,所述內基板的頂端安裝有上插板,所述上插板通過連接插桿與下插板相連,所述上插板和下插板的內部均設有塑膠套,所述連接插桿貫穿塑膠套,所述連接插桿的外壁安裝有刮齒。優選的,所述上模板的頂端內側安裝有表層防護板,所述表層防護板通過支撐柱與上模板相連,所述表層防護板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頂端從下到上依次壓合有抗老化膠層、防水膠層、干燥板和防寒保溫層。優選的,所述下模板的底端內側設有底層耐磨板,所述底層耐磨板的外側設有保溫板,所述底層耐磨板通過定位銷與下模板相連。優選的,所述外基板與內基板的連接處安裝有定位件。優選的,所述固定螺桿與主模板的連接處設有固定件。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該組合建筑模板,通過側板、活動板和緩沖桿的配合,下模板受到沖擊壓力發生形變時,活動板向內側進行微量移動,插槽和緩沖槽的配合,對活動板帶來的沖擊壓力進行緩沖,避免主模板受到沖擊壓力導致破損,提高了建筑模板的使用耐用性能,上插板和下插板的配合,將沖擊壓力傳遞至外基板和內基板上,提高了側板的抗沖擊性能,滿足了建筑模板的使用強度需求。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側板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的表層防護板結構示意圖。圖中:1、上模板,2、表層防護板,201、防寒保溫層,202、干燥板,203、防水膠層,204、抗老化膠層,205、底板,3、支撐柱,4、緩沖槽,5、固定螺桿,6、固定件,7、插槽,8、滑套,9、主模板,10、側板,101、外基板,102、連接插桿,103、塑膠套,104、刮齒,105、定位件,106、下插板,107、內基板,108、上插板,11、底層耐磨板,12、保溫板,13、活動板,14、下模板,15、緩沖桿,16、固定套,17、定位銷。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請參閱圖1-3,本技術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組合建筑模板,包括主模板9,所述主模板9的上下兩端分別安裝有上模板1和下模板14,所述上模板1的頂端內側安裝有表層防護板2,所述表層防護板2通過支撐柱3與上模板1相連,通過表層防護板2和支撐柱3的配合對上模板1進行保護,提高了建筑模板外側的耐用性能,所述表層防護板2包括底板205,所述底板205的頂端從下到上依次壓合有抗老化膠層204、防水膠層203、干燥板202和防寒保溫層201,所述下模板14的底端內側設有底層耐磨板11,所述底層耐磨板11的外側設有保溫板12,所述底層耐磨板11通過定位銷17與下模板14相連,通過底層耐磨板11和保溫板12的配合,提高了建筑模板內側的耐磨性能和保溫性能,所述主模板9的底端左右兩側均設有活動板13,所述活動板13通過固定螺桿5與主模板9相連,通過固定螺桿5將活動板13固定在主模板9上,所述固定螺桿5與主模板9的連接處設有固定件6,通過設置固定件6提高了連接后的穩定性,固定件6為彈性棉,在下模板14受到沖擊壓力發生形變時,方便活動板13向內側移動,所述活動板13的頂端左右兩側均安裝有緩沖桿15,所述主模板9的內部左右兩側均設有插槽7,所述插槽7的內部安裝有緩沖槽4,所述插槽7與緩沖槽4相配合,通過插槽7和緩沖槽4的配合,對活動板13帶來的沖擊壓力進行緩沖,避免主模板9受到沖擊壓力導致破損,提高了建筑模板的耐用性能,所述插槽7的內部底端安裝有固定套16,所述緩沖桿15貫穿固定套16,所述緩沖桿15與固定套16的連接處設有滑套8,所述主模板9的左右兩端均安裝有側板10,通過設置側板10對主模板9的外側進行保護,所述側板10包括外基板101和內基板107,所述外基板101與內基板107的連接處安裝有定位件105,所述外基板101的底端安裝有下插板106,所述內基板107的頂端安裝有上插板108,當外側受到沖擊壓力時,通過上插板108和下插板106的配合,將沖擊壓力傳遞至外基板101和內基板107上,提高了側板10的抗沖擊性能,所述上插板108通過連接插桿102與下插板106相連,所述上插板108和下插板106的內部均設有塑膠套103,所述連接插桿102貫穿塑膠套103,所述連接插桿102的外壁安裝有刮齒104。表層防護板2和支撐柱3的配合對上模板1進行保護,提高了建筑模板外側的耐用性能,下模板14受到沖擊壓力發生形變時,活動板13向內側進行微量移動,插槽7和緩沖槽4的配合,對活動板13帶來的沖擊壓力進行緩沖,避免主模板9受到沖擊壓力導致破損,提高了建筑模板的耐用性能,上插板108和下插板106的配合,將沖擊壓力傳遞至外基板101和內基板107上,提高了側板10的抗沖擊性能。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技術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技術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技術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組合建筑模板,包括主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模板的上下兩端分別安裝有上模板和下模板,所述主模板的底端左右兩側均設有活動板,所述活動板通過固定螺桿與主模板相連,所述活動板的頂端左右兩側均安裝有緩沖桿,所述主模板的內部左右兩側均設有插槽,所述插槽的內部安裝有緩沖槽,所述插槽與緩沖槽相配合,所述插槽的內部底端安裝有固定套,所述緩沖桿貫穿固定套,所述緩沖桿與固定套的連接處設有滑套,所述主模板的左右兩端均安裝有側板,所述側板包括外基板和內基板,所述外基板的底端安裝有下插板,所述內基板的頂端安裝有上插板,所述上插板通過連接插桿與下插板相連,所述上插板和下插板的內部均設有塑膠套,所述連接插桿貫穿塑膠套,所述連接插桿的外壁安裝有刮齒。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組合建筑模板,包括主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模板的上下兩端分別安裝有上模板和下模板,所述主模板的底端左右兩側均設有活動板,所述活動板通過固定螺桿與主模板相連,所述活動板的頂端左右兩側均安裝有緩沖桿,所述主模板的內部左右兩側均設有插槽,所述插槽的內部安裝有緩沖槽,所述插槽與緩沖槽相配合,所述插槽的內部底端安裝有固定套,所述緩沖桿貫穿固定套,所述緩沖桿與固定套的連接處設有滑套,所述主模板的左右兩端均安裝有側板,所述側板包括外基板和內基板,所述外基板的底端安裝有下插板,所述內基板的頂端安裝有上插板,所述上插板通過連接插桿與下插板相連,所述上插板和下插板的內部均設有塑膠套,所述連接插桿貫穿塑膠套,...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申春梅,崔艷艷,張誼平,
申請(專利權)人: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河南;4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