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動力傳輸機構和動力裝置,包括由動力源帶動的直線運動的挺桿,對外輸出動力的動力軸;所述的挺桿的一面設置有齒廓形成單面齒條,在單面齒條上嚙合旋轉方向相反的第一單向齒輪和第二單向齒輪;還包括相互嚙合的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所述的第一齒輪與所述的第一單向齒輪同軸,所述的第二齒輪和第二單向齒輪同軸;所述的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的任何一軸為所述的動力軸。該動力裝置采用上述的動力傳輸機構。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由于采用齒條與齒輪嚙合方式實現動力方向由直線上下轉換成齒輪軸輸出旋轉力矩,克服由目前內燃機的連桿和曲軸傳輸動力所帶來的不便。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動力傳輸機構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將直線運動到旋轉的動力傳遞的動力傳輸裝置和動力裝置。
技術介紹
目前,動力傳輸一般有直線運動轉換成旋轉或者旋轉轉換成直線運動方式,如內燃機中,在爆炸的汽缸內,活塞是做上下直線運動,而內燃機輸出一般是利用一個輸出軸進行旋轉輸出力矩,這是由于在內燃機內,活塞下面帶動連桿隨活塞做上下運動,連桿下面與曲軸連接,將連桿的上下運動轉換成曲軸的旋轉運動,連桿上下方向的沖力也就轉換成曲軸的旋轉的力矩了,但這樣的轉換結構需要較大的空間,在有些時候不能滿足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解決目前內燃機等動力裝置將直線運動轉換成旋轉運動采用連桿曲軸的方式所帶來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一種利用在連桿上設置齒條通過齒條帶動齒輪將直線運動轉換成旋轉的動力傳輸機構和利用這樣的動力傳輸機構將直線運動轉換成旋轉的動力裝置。本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動力傳輸機構,包括由動力源帶動的直線運動的挺桿,對外輸出動力的動力軸;所述的挺桿的一面設置有齒廓形成單面齒條,在單面齒條上嚙合旋轉方向相反的第一單向齒輪和第二單向齒輪;還包括相互嚙合的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所述的第一齒輪與所述的第一單向齒輪同軸,所述的第二齒輪和第二單向齒輪同軸;所述的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的任何一軸為所述的動力軸。本技術由于采用齒條與齒輪嚙合方式實現動力方向由直線上下轉換成齒輪軸輸出旋轉力矩,克服由目前內燃機的連桿和曲軸傳輸動力所帶來的不便。進一步的,上述的動力傳輸機構中:還包括變速機構,所述的變速機構與報述的動力軸相連。這樣通過變速機構轉接,可以輸出不同速度的旋轉。進一步的,上述的動力傳輸機構中:所述的第一單向齒輪包括彈簧、滾針、傳動內盤以及套于傳動內盤外的外齒盤;所述外齒盤內部開有形腔;所述滾針、彈簧收容于形腔內部;所述彈簧安裝于形腔的底部,頂住設置在形腔口部的滾針;所述傳動內盤外輪廓包括一組同心圓弧以及相應的線段,圓弧與圓弧之間通過線段連接;所述圓弧和線段連接處形成一棱角;所述的外齒盤與單面齒條嚙合,所述的傳動內盤與第一單向齒輪同軸。這樣的單向齒輪將齒輪分為了傳動內盤以及套于傳動內盤外的外齒盤,其傳動內盤外側設有棱角,通過棱角來頂滾針而實現傳動,傳動效果更好,且相對通過卡片來鎖住軸承,使用壽命更長。本技術還公開一種動力裝置,包括動力源和和動力源帶動的動力傳輸機構,所述的動力傳輸機構為上述的任何一種動力傳輸機構。所述的動力源包括一個柱形腔體,在柱形腔體內設置有一個活塞,活塞與動力傳輸機構的挺桿連動,在所述的柱形腔體兩端分別設置進出介質的接口。利用從柱形腔體兩端各設置的進水口和出水口,在智能控制下,可以帶動活塞在柱形腔體內來回運動,帶動挺桿輸出能量。以下將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較為詳細的說明。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動力裝置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動力傳輸機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使用的單向齒輪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1、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是一種可以利用水壓做動力的動力裝置,包括水壓動力源90和如圖2所示動力傳輸機構,該動力傳輸機構包括由水壓動力源90帶動的直線運動的挺桿10,挺桿10的一面設置有齒廓形成單面齒條30,在單面齒條30上嚙合第一單向齒輪40和第二單向齒輪50。如圖2所示,第一單向齒輪40和第二單向齒輪50安裝在一個槽形支架內,齒輪軸從槽形支架兩側伸出,第一單向齒輪40和第二單向齒輪50旋轉方向相反,單面齒條30可以槽形支架內來回運動,當單面齒條30向前運動時,第一單向齒輪40順時鐘旋轉,當單面齒條30回收時第二單向齒輪50逆時鐘方向旋轉。上述的動力傳輸機構還具有相互嚙合的第一齒輪60和第二齒輪70,第一齒輪60與第一單向齒輪40同軸順時鐘旋轉,第二齒輪70和第二單向齒輪50同軸逆時鐘方向旋轉,這樣,第一齒輪60和第二齒輪70嚙合后,力矩可以疊加。根據實際的使用狀態,本實施例的動力傳輸機構中,第一單向齒輪40和第二單向齒輪50可以安裝在槽形支架上,相對距離可調,根據輸出的第一齒輪60和第二齒輪70之間軸間的距離,還可以設置轉換齒輪,轉換齒輪分別與一個轉換齒輪嚙合后再分別與第一單向齒輪40和第二單向齒輪50嚙合,轉換齒輪軸則為輸出力矩動力輸出軸20。根據需要,在槽形支架外還可以設置變速機構80,變速機構80與力矩動力輸出軸20相連,經過變速機構80可以將輸出的速度進行調節。本實施例的水壓動力源90包括一個柱形腔體,在柱形腔體內設置有一個活塞,活塞與動力傳輸機構的挺桿10連動,在柱形腔體兩端分別設置進出水口91、92,在實踐上,在每一端設置一個進水口91和一個出水口92,進水口91與具有一定水壓的水管連接,出水口92直接出水。在實踐可種中可以在兩端的進水口91和出水口92上設置可控的開關,在一個智能控制機構的控制下,一端打開進水口91同時關閉出水口92,另一端打開出水口92和關閉進水口91,這樣,在控制機構的控制下,活塞在柱形腔內上下運動,通過挺桿向外傳送能量,帶動單面齒條30來回運動,使嚙合的第一單向齒輪40和第二單向齒輪50向反方向旋轉,利用變速機構輸出力矩,可以帶動發電機發電。在實踐應用過程中,可以利用較高的水位發電,比如,從山上利用管道引水下來,分成兩個支路,一個支路進入到柱形腔體上側的進水口,另一支路進入到柱形腔體下側的進水口,通過控制柱形腔上下的進水口和出水口,在變速機構帶動發電機發電,利用控制裝置控制進水口和出水口的頻率以及調節變速機構的變速率,發電機可以產生的市電的頻率,當然也可以產生自己規定的交流頻率。在實踐應用中,動力源90也可以使用其它的能量,如壓縮氣體等,使用不同的介質,如果是高壓的氣體,則介質就可以是氣體,如果是高壓的油,介質就可以是油,這里的介質可以是任何高壓的流體,特別是壓縮空氣,通過接口如上面說的進水口和出水口可以用來作為進氣口和出氣口,采用一段氣管與壓縮空氣源連接上下的進氣口,利用一個控制裝置,控制氣管與上下的進氣口之間的閥門,同時也控制上下的出氣口上的閥門,控制控制高壓水進入到中一樣,可以帶動活塞在柱形腔體內上下運動,通過挺桿向外傳送能量,當然,本實施例中的柱形腔體可以是圓柱形的腔體。本實施例中,第一單向齒輪40和第二單向齒輪50使用的單向齒輪如圖3所示,該單向齒輪包括彈簧3、滾針2、傳動內盤5以及套于傳動內盤5外的外齒盤1;外齒盤1內部開有形腔4;所述滾針2、彈簧3收容于形腔4內部;彈簧3安裝于形腔4的底部,并且頂住設置在形腔4口部的滾針2;傳動內盤5外輪廓包括4段同心圓弧6以及4段線段7,圓弧6與圓弧6之間通過線段7連接;圓弧6和線段7連接處形成一棱角,總共8個棱角;當傳動內盤5按一方向轉動時,棱角會頂住滾針2而帶動外齒盤1轉動,而當傳動內盤5按另一方向轉動時,棱角會將滾針2頂到形腔4內而無法帶動外齒盤1轉動。本實施例中,單向齒輪分為了傳動內盤5以及套于傳動內盤外5的外齒盤1,其傳動內盤5外側設有棱角,通過棱角來頂滾針2而實現傳動,傳動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動力傳輸機構,包括由動力源帶動的直線運動的挺桿,對外輸出動力的動力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挺桿(10)的一面設置有齒廓形成單面齒條(30),在單面齒條(30)上嚙合旋轉方向相反的第一單向齒輪(40)和第二單向齒輪(50);還包括相互嚙合的第一齒輪(60)和第二齒輪(70),所述的第一齒輪(60)與所述的第一單向齒輪(40)同軸,所述的第二齒輪(70)和第二單向齒輪(50)同軸;所述的第一齒輪(60)和第二齒輪(70)的任何一軸為所述的動力軸(20)。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動力傳輸機構,包括由動力源帶動的直線運動的挺桿,對外輸出動力的動力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挺桿(10)的一面設置有齒廓形成單面齒條(30),在單面齒條(30)上嚙合旋轉方向相反的第一單向齒輪(40)和第二單向齒輪(50);
還包括相互嚙合的第一齒輪(60)和第二齒輪(70),所述的第一齒輪(60)與所述的第一單向齒輪(40)同軸,所述的第二齒輪(70)和第二單向齒輪(50)同軸;
所述的第一齒輪(60)和第二齒輪(70)的任何一軸為所述的動力軸(2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力傳輸機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變速機構(80),所述的變速機構(80)與報述的動力軸相連。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動力傳輸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單向齒輪(40)包括彈簧(3)、滾針(2)、傳動內盤(5)以及套于傳動內盤(5)外的外齒盤(1)...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練亦成,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圣鉑納家電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