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發電機組
,具體涉及一種便攜式發電機組的機殼進氣結構。
技術介紹
發電機組主要由發動機、發電機和電控系統組成,能將燃油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具有廣泛的應用,例如:野外作業、應急用電、災害救治、戶外生活及旅行、游艇及車輛自備電源、移動通訊基站等諸多場合。與傳統的工頻同步發電機組相比,采用多極永磁發電機的逆變發電機組(InverterGenerator)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和效率高等優點,代表著小型發電機組的發展方向。為了降低工作噪聲,現有的逆變發電機組(通常)采用全封閉式結構,即發動機、發電機以及逆變器被容納于一個機殼內,靠風扇將外界空氣從機殼上的進氣口吸入發電機組內部進行強制風冷,并為發動機燃燒做功提供新鮮空氣。但是由于發動機的工作噪聲較大,大量噪聲還是會通過機殼進氣口向外泄漏,導致逆變發電機組的工作噪聲過大。現有技術一般是通過減小機殼進氣口面積來解決此問題,但是由于全封閉的發電機組無法通過輻射和對流散熱,機殼內部容易集聚熱量,散熱遠比開架式發電機組困難,機殼進氣口過流面積被減小后很容易引起散熱不良,導致發電機組在高溫環境下工作時功率下降很多。本專利正是著眼于現有發電機組的不足,在確保不影響整機散熱性能的條件下,為全封閉式發電機組的機殼設計了防止噪聲外泄的進氣結構,大大降低了發電機組的工作噪聲,并且能保持較大的過流面積,良好的散熱,即使在高溫環境下工作時,也能保證較高的功率輸出。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便攜式發電機組的機殼進氣結構。r>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達到上述技術效果,本專利技術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便攜式發電機組的機殼進氣結構,該發電機組包括發動機、發電機和機殼,所述發動機和發電機容納于機殼內,所述機殼上設置有與外界大氣連通的進氣口,外界空氣通過進氣口的過流通道進入機殼,進氣口的過流通道兩端在機殼的外側和內側分別形成外部開口和內部開口,在進氣口處設置有進氣罩,在所述進氣罩與機殼之間設置阻擋噪聲通過的突出部位,所述突出部位設置于機殼和/或進氣罩上,所述突出部位與突出部位之間、以及所述突出部位與機殼或進氣罩之間形成進氣通道。進一步的,所述突出部位交錯設置于機殼與進氣罩之間的進氣通道中。進一步的,所述進氣罩設置于機殼的內部或外部。進一步的,設置于所述機殼上的突出部位向進氣罩方向延伸,并且延伸末端與進氣罩之間留有第一間隙,設置于所述進氣罩上的突出部位向機殼方向延伸,并且延伸末端與機殼之間留有第二間隙,設置于所述機殼上的突出部位與設置于所述進氣罩上的突出部位之間留有第三間隙,第一間隙、第二間隙和第三間隙構成連通過流通道和外界大氣的進氣通道。進一步的,所述機殼和/或進氣罩上設置有吸聲材料。進一步的,所述機殼與進氣罩之間設置有吸聲材料。進一步的,所述進氣口的過流通道中設置有吸聲材料。優選的,所述吸聲材料由多孔材料構成。優選的,所述進氣罩與機殼之間通過卡接件或螺紋緊固件相連。優選的,所述進氣罩由塑料或橡膠構成。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專利技術為全封閉式發電機組的機殼設計了防止噪聲外泄的進氣結構,大大降低了發電機組的工作噪聲,并且能保持較大的過流面積,良好的散熱,即使在高溫環境下工作時,也能保證較高的功率輸出。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一的發電機組主視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一的發電機組增加進氣通道后的主視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一的發電機組增加吸聲材料后的主視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二的發電機組右視圖;圖5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二的發電機組A-A剖視圖;圖6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二的發電機組進氣口的放大圖;圖7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二的發電機組B-B剖視圖;圖8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二的進氣罩內側立體圖;圖9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二的進氣罩外側立體圖;圖10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二的發電機組拆除進氣罩后的立體圖;圖11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三的發電機組主視圖;圖12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三的發電機組增加進氣通道后的主視圖;圖13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四的發電機組后視圖;圖14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四的發電機組C-C剖視圖;圖15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四的發電機組D-D剖視圖;圖16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四的進氣罩出口側立體圖;圖17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四的進氣罩進口側立體圖;圖18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四的機殼拆除進氣罩后的立體圖。圖中標號說明:1.發電機組,2.機殼,201.突出部位A,202.突出部位A,3.進氣口,301.外部開口,302.內部開口,303.過流通道,304.進氣通道,4.進氣罩,401.突出部位B,402.突出部位B,5.吸聲材料。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專利技術。本專利技術提供4種實施方案:1、實施例一:如圖1至圖3所示,本專利的發電機組1主要由發動機、發電機和機殼2等組成。本實施例的發電機為多級永磁發電機,與發動機曲軸輸出端相連,在發動機的驅動下輸出中頻交流電。在發動機前部設置有逆變器,逆變器用來將多級永磁發電機輸出的中頻交流電轉換成電壓穩定的工頻交流電。但是,本專利技術的應用并不受發電機種類的限制,顯然本專利技術也可用于其他類型的發電機組,例如各種有刷或無刷的電勵磁同步發電機組,或者各種直流發電機。如圖1至圖3所示,發動機、發電機和逆變器被容納于機殼2內,機殼2上設置有與外界大氣相通的進氣口3,發動機上設置有風扇,在此風扇作用下外界空氣從進氣口3被吸入機殼2內部,進入機殼2的空氣對發動機、發電機和逆變器等進行冷卻,還為發動機燃燒做功提供新鮮空氣。外界空氣是通過進氣口3的過流通道303進入機殼2的,此過流通道303形成于外部開口301與內部開口302之間,進氣口3的外部開口301設置在機殼2的外部,進氣口3的內部開口302設置在機殼2的內部。外界空氣先從外部開口301進入進氣口3的過流通道303,然后沿著過流通道303流向內部開口302,最后從內部開口302流出、進入機殼2內部。如圖1至圖3所示,本專利在進氣口3處設置有進氣罩4,進氣罩4位于機殼2的外部,屬于外置式進氣罩,進氣口3的過流通道303至少部分的形成于進氣罩4上,構成進氣通道304。在機殼2或進氣罩4皆可設置突出部位,在機殼2上設置的突出部位以下簡稱突出部位A,在進氣罩4設置的突出部位以下簡稱突出部位B;具體的,如圖1所示,在機殼2上設置有突出部位201,在進氣罩4上設置有突出部位401,并且交錯布置,以改變聲波的傳播方向,突出部位201是從機殼2向進氣罩4延伸而形成,延伸末端位于進氣口3的過流通道303和進氣通道304的連通處,突出部位401是從進氣罩4向機殼2延伸而形成,延伸端位于進氣通道304中。本實施例圖2與圖1的差別在于,圖2的機殼進氣口3增加了一個過流通道303和進氣通道304,相應的,在機殼2上增加了突出部位202,在進氣罩4上也增加了突出部位402,與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便攜式發電機組的機殼進氣結構,該發電機組(1)包括發動機、發電機和機殼(2),所述發動機和發電機容納于機殼(2)內,所述機殼(2)上設置有與外界大氣連通的進氣口(3),外界空氣通過進氣口(3)的過流通道(303)進入機殼(2),進氣口(3)的過流通道(303)兩端在機殼(2)的外側和內側分別形成外部開口(301)和內部開口(302),其特征在于,在進氣口(3)處設置有進氣罩(4),在所述進氣罩(4)與機殼(2)之間設置阻擋噪聲通過的突出部位,所述突出部位設置于機殼(2)和/或進氣罩(4)上,所述突出部位與突出部位之間、以及所述突出部位與機殼(2)或進氣罩(4)之間形成進氣通道(304)。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便攜式發電機組的機殼進氣結構,該發電機組(1)包括發動機、發電機和機殼(2),所述發動機和發電機容納于機殼(2)內,所述機殼(2)上設置有與外界大氣連通的進氣口(3),外界空氣通過進氣口(3)的過流通道(303)進入機殼(2),進氣口(3)的過流通道(303)兩端在機殼(2)的外側和內側分別形成外部開口(301)和內部開口(302),其特征在于,在進氣口(3)處設置有進氣罩(4),在所述進氣罩(4)與機殼(2)之間設置阻擋噪聲通過的突出部位,所述突出部位設置于機殼(2)和/或進氣罩(4)上,所述突出部位與突出部位之間、以及所述突出部位與機殼(2)或進氣罩(4)之間形成進氣通道(304)。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攜式發電機組的機殼進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位交錯設置于機殼(2)與進氣罩(4)之間的進氣通道(304)中。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攜式發電機組的機殼進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罩(4)設置于機殼(2)的內部或外部。
4.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便攜式發電機組的機殼進氣結構,其特征在于,設置于所述機殼(2)上的突出部位向進氣罩(4)方向延伸,并且延伸末端與進氣罩(4)之間留有第...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朱正華,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圓能動力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