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屬于建筑材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多孔混凝土配合比的設計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確定膠凝材料組成;2)對試配試件進行壓實成型試驗,結合試驗和目測方法確定水膠比;3)通過試配決定骨料級配及其體積用量;4)以預估的水泥用量為中值,按25Kg/m
Mix proportion design method of porous concrete
The invention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building materials, in particular relates to a porous concrete mix ratio design method, which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1) to determine the composition of cementitious materials; 2) for compaction tests on the test specimen with, through the test and visual methods to determine the water binder ratio; 3) through the test with the amount of aggregate gradation and decision the amount of cement volume; 4) estimate of the mean value, according to 25Kg/m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多孔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方法
本專利技術屬于建筑材料
,具體涉及一種多孔混凝土配合比的設計方法。
技術介紹
多孔混凝土,也稱為無砂混凝土或大孔混凝土,是采用特定粒徑骨料為骨架、膠結材料包裹在骨料顆粒表面作為骨料顆粒之間的膠結層,形成的骨架——孔隙結構的混凝土材料。由于可通過調整骨料粒徑和膠結材料的用量形成孔徑不同的孔隙以滿足不同的用途需要,因此多孔混凝土在透水路面、植被生長、水質凈化等方面都有廣泛應用。在歐洲、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多孔混凝土已經比較普遍,我國正處于發展階段。隨著國家建設海綿城市的提出,多孔混凝土作為一種生態混凝土受到特別關注,它的主要優點體現在:1)多孔混凝土通過其內部開口的孔隙使雨水快速滲透到地下,既避免了洪水的危害又補充了地下水;改善城市地表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條件,有利于生態平衡。2)透水性路面有利于調節城市空間的溫度和濕度,消除熱島現象。3)多孔混凝土路面可以減小或削弱交通噪聲,這對于現代城市的發展是非常必要的,同時多孔混凝土路面可以消除雨天路面打滑和雨水飛濺的影響,也是一種更為安全的路面。因此多孔混凝土的應用成為近年的熱點,并得到大力推廣。雖然對于多孔混凝土已經開展了許多研究,在組成、性能和施工工藝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如何提高多孔混凝土材料的可設計性仍需進一步完善。到目前為止,多孔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方法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在對多孔混凝土材料研究有指導作用的標準和規范中,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術規程雖然給出了配合比設計方法,但并不明確、清晰,難以直接采用,而許多研究者也給出了各自的設計方法,但并無統一、合適的方法可供施工設計人員選用。在實際建設使用過程中,多孔混凝土主要還是按經驗法來進行設計,這在某種程度上阻礙其應用。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能適應工程設計的多孔混凝土材料設計方法,首先在確定膠凝材料組成的基礎上,根據成型工藝的要求確定水膠比,其次通過測試所用材料的基本性能,根據骨料的表觀密度和設計要求的孔隙率確定單位體積混凝土中骨料的用量,然后由力學強度確定膠結材料用量,從而確定單位體積水泥用量和拌合水用量。設計方法配合比設計具有特定的明確步驟,符合實際情況,滿足技術、經濟和施工工藝的要求,以便在工程建設中得到廣泛應用。本專利技術通過以下技術手段解決上述技術問題:多孔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確定膠凝材料組成。由于混凝土的膠凝材料包括水泥、摻合料和外加劑,在此情況下,需將不同配合比的膠凝材料根據其標準稠度的用水量依據國標《水泥膠砂強度檢驗方法》(GB17671-1999)方法測定3d、28d、90d強度,確定具有最佳技術與經濟性能的膠凝材料組成。2)對試配試件進行壓實成型試驗,結合試驗和目測方法確定水膠比;3)通過試配決定骨料級配及其體積用量,根據設計強度,控制壓實試件的骨料間隙率大于設計空隙率23%-27%,壓實試件的骨料間隙率應小于搗實狀態下的粗骨料骨架間隙率;4)以預估的水泥用量為中值,按25Kg/m3的間隔變化,取5個不同的水泥用量,分別拌制混凝土然后通過試驗求出抗壓強度,繪出水泥用量-強度關系曲線,通過內插的方法得到達到要求強度所需的最小水泥用量,由此確定單位體積水泥用量和拌合水用量;5)微調骨料組成與水泥用量使多孔混凝土拌和物工作性及水泥在骨料之外的體積填充率合理,試拌成型。進一步,所述步驟1)中,水泥、各種摻合料和外加劑均屬于膠凝材料;進一步,所述步驟2)中,具體使用無機結合料穩定土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用的試模在0.05MPa下靜力壓實成型試件。進一步,所述步驟2)中,成型過程中試件不出現泌水、跑漿現象,脫模過程中不松散,目測試件不干澀、沒有金屬光澤,則水膠比適用。進一步,所述步驟3)中,控制壓實試件的骨料間隙率大于設計空隙率10%-14%,根據設計強度,設計強度高則取高值,反之取小值。進一步,步驟5)中,在保持水膠比不變的情況下,先分別增減骨料用量1%,再分別增減5Kg/m3的水泥用量,再與已確定的材料組成分別成型5組試件,根據試驗結果,綜合考慮工作性、強度、耐久性情況確定最終單方混凝土組成。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具有如下優點:1)多孔混凝土工作性、強度、滲透系數、空隙率、耐久性等指標相互影響,難以兼顧,例如水膠比過小,多孔混凝土會因干硬而攪拌不均勻,從而影響強度的提高,反之,如果水膠比過大,水泥漿就可能把多孔混凝土中的部分孔隙堵死,不僅影響孔的連通性,也不利于強度的提高;多孔混凝土強度高,對耐久性有利,但對滲透系數卻可能不利。本專利技術基于材料級配組成、水膠比與水泥用量的精確設計,綜合考慮了工作性、強度、空隙率、耐久性多方面的因素,設計的混凝土性能易于滿足工程需要。2)多孔混凝土設計步驟明確,方法簡單并且具體,易于掌握,能夠實際采用。3)試驗結果離散性較小,試驗工作量不大,不存在重復試驗情況,快速簡便。4)本專利技術設計原理清楚,各方面的主要影響因素突出,清晰可靠。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將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詳細說明。實施例1某工程C20多孔混凝土設計,設計孔隙率不小于10%;試驗材料,石灰石碎石,二種粒級,粒徑分別為9.5~16mm、4.75~9.5mm,為級配碎石,針、片狀顆粒含量不高于5%,壓碎指標不大于10%,含泥量不高于0.5%,含粉量不高于1%;水泥為42.5R硅酸鹽水泥。步驟1確定膠凝材料組成本實施例中,僅采用42.5R硅酸鹽水泥,因此膠凝材料組成為水泥100%。步驟2確定水膠比暫定結合料中9.5~16mm與4.75~9.5mm粒徑碎石質量比為60:40;水泥用量400Kg/m3;水膠比為0.26;按設計方法相應內容,以無機結合料穩定土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用的試模在0.05MPa下靜力壓實成型試件,成型過程中出現泌水、跑漿,因此需減少用水量。將暫定結合料的水膠比分別調整為0.25、0.245、0.24、0.235;按所述方法重新成型試件脫模,發現水膠比為0.235試件較干澀、有松散現象;水膠比為0.245試件表面仍較明亮;因此將水膠比確定為0.24。步驟3確定骨料級配及其體積用量將9.5~16mm與4.75~9.5mm粒徑碎石分別按質量比為60:40、50:50、45:55、65:35、55:35混合成5種不同的級配類型,測定搗實密度,并根據已知的碎石密度ρg=2.49g/cm3,計算出相應的集料間隙率。初步設定水泥用量為400Kg/m3;將5種不同級配的骨料在水膠比0.24的情況下壓實成型,由此獲得不同級配的骨料在壓實情況下的密度,并計算出相應的壓實狀況下的集料間隙率。分析試驗結果表明:5種級配中,9.5~16mm與4.75~9.5mm粒徑碎石質量比為65:35時,壓實試件的骨料間隙率大于設計空隙率24.2%,同時壓實試件的骨料間隙率小于搗實狀態下的粗骨料骨架間隙率。因此,確定混凝土材料的骨料組成為質量比為65:35的9.5~16mm與4.75~9.5mm二種粒徑碎石組成,單方混凝土中骨料體積用量為65.8%。步驟4確定單位體積水泥用量和拌合水用量以估計的水泥用量425Kg/m3為中值,按25Kg/m3的間隔變化,取5個不同的水泥用量,分別拌制混凝土然后通過試驗求出抗壓強度,繪出水泥用量-強度關系曲線,通過內插的方法得到強度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多孔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1)確定膠凝材料組成;2)對試配試件進行壓實成型試驗,結合試驗和目測方法確定水膠比;3)通過試配決定骨料級配及其體積用量,根據設計強度,控制壓實試件的骨料間隙率大于設計空隙率23?27%,壓實試件的骨料間隙率應小于搗實狀態下的粗骨料骨架間隙率;4)以預估的水泥用量為中值,按25Kg/m
【技術特征摘要】
1.多孔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1)確定膠凝材料組成;2)對試配試件進行壓實成型試驗,結合試驗和目測方法確定水膠比;3)通過試配決定骨料級配及其體積用量,根據設計強度,控制壓實試件的骨料間隙率大于設計空隙率23-27%,壓實試件的骨料間隙率應小于搗實狀態下的粗骨料骨架間隙率;4)以預估的水泥用量為中值,按25Kg/m3的間隔變化,取5個不同的水泥用量,分別拌制混凝土,然后通過試驗求出抗壓強度,繪出水泥用量-強度關系曲線,通過內插的方法得到達到要求強度所需的最小水泥用量,由此確定單位體積水泥用量和拌合水用量;5)微調骨料組成與水泥用量使多孔混凝土拌和物工作性及水泥在骨料之外的體積填充率合理,試拌成型。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1)中,膠凝材料均是指水泥、摻合料和外加劑。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方法,其特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煜鑌,牛欣川,孫佳龍,陳靜,黃澤權,
申請(專利權)人:重慶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重慶,50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