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池模組結構,包括多個單體電池、第一端蓋、第二端蓋、第三端蓋、第四端蓋及多個PCB板,每個單體電池的兩端設有連接柱,所述第一端蓋、第二端蓋、第三端蓋及第四端蓋均開設有對應于所述連接柱的通孔,所述第一端蓋、第二端蓋、第三端蓋及第四端蓋拼接在一起形成固定端板,每個PCB板開設有對應于所述連接柱的穿孔,所述固定端板設置于所述多個單體電池的兩端,所述多個PCB板與所述固定端板一一對應設置于所述固定端板上,且位于所述多個單體電池相背的一側,所述連接柱穿過所述通孔及穿孔,使所述單體電池、第一端蓋、第二端蓋、第三端蓋、第四端蓋及PCB板組合在一起。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電池模組結構
本技術涉及電動汽車電池
,尤其涉及一種電池模組結構。
技術介紹
隨著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電池模組作為電動汽車的動力源隨著電動汽車的發展趨勢也在向標準化和規范化發展。目前,傳統的動力電池模組兩端固定蓋分別采用兩個不同的塑膠件和復合PCB固定,由于每一個不同的電池模組組裝的單體電池的數量不一樣,導致收容單體電池的端蓋需要開不同的模具,不僅要花費大量的設計時間,而且要消耗大量的模具成本,造成資源的浪費。鑒于以上所述,實有必要提供一種新型的電池模組結構來克服以上缺陷。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電池模組結構,可以根據需要裝配的單體電池的數量來調整端蓋的數量及組裝方式,節約了成本,使用便捷。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一種電池模組結構,包括多個單體電池、第一端蓋、對應于所述第一端蓋的第二端蓋、第三端蓋、對應于所述第三端蓋的第四端蓋及多個PCB板,每個單體電池的兩端設有連接柱,所述第一端蓋、第二端蓋、第三端蓋及第四端蓋均開設有對應于所述連接柱的通孔,所述第一端蓋、第二端蓋、第三端蓋及第四端蓋拼接在一起形成固定端板,每個PCB板開設有對應于所述連接柱的穿孔,所述固定端板設置于所述多個單體電池的兩端,所述多個PCB板與所述固定端板一一對應設置于所述固定端板上,且位于所述多個單體電池相背的一側,所述連接柱穿過所述通孔及穿孔,使所述單體電池、第一端蓋、第二端蓋、第三端蓋、第四端蓋及PCB板組合在一起;所述第一端蓋包括一對第一長側邊及與所述第一長側邊相交的一對第一短側邊,所述第一長側邊與所述第一短側邊的連接處延伸凸起形成有第一卡合部及一個第一長側邊的邊緣延伸凸起形成兩個間隔設置的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二端蓋包括一對第二長側邊及與所述第二長側邊相交的一對第二短側邊,所述第二長側邊與所述第二短側邊的連接處延伸凸起形成有第一卡合部,所述一對第二長側邊的邊緣延伸凸起形成有多個間隔設置的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三端蓋包括一對第三長側邊及與所述第三長側邊相交的一對第三短側邊,所述第三長側邊與所述第三短側邊連接處延伸凸起形成有第一卡合部,所述一個第三長側邊的邊緣延伸凸起形成第二卡合部;所述第四端蓋包括一對第四長側邊及與所述第四長側邊相交的一對第四短側邊,所述第四長側邊與所述第四短側邊的連接處延伸凸起形成有第一卡合部,所述一對第四長側邊的邊緣延伸凸起形成有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端蓋、第二端蓋、第三端蓋及第四端蓋的第一卡合部或第一卡合部與第二卡合部或第二卡合部拼接形成中空圓柱狀的螺柱。在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卡合部為中空的四分之一圓柱形,所述第二卡合部為中空的半圓柱形。在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電池模組結構還包括多個環氧板,每個環氧板開設有對應于所述中空圓柱狀的螺柱的過孔,所述PCB板也開設有過孔,所述多個環氧板與所述多個PCB板一一對應設置于所述多個PCB板上,且位于所述多個固定端板相背的一側,所述PCB板及環氧板的過孔套合于所述中空圓柱狀螺柱上。在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電池模組結構還包括多個由金屬制成的安裝板,每個安裝板開設有對應于所述中空圓柱狀螺柱的條形孔,所述多個安裝板與所述多個環氧板一一對應設置于所述多個環氧板上,且位于所述多個PCB板相背的一側,所述安裝板的過孔套合于所述中空圓柱狀的螺柱上。在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電池模組結構還包括多個螺桿,所述電池模組結構通過所述第一端蓋、第二端蓋、第三端蓋及第四端蓋組成兩個固定端板,所述多個單體電池并聯后再串聯組成電池組,所述兩個固定端板設置于所述電池組的兩端,所述多個螺桿依次穿過一個所述固定端板的中空圓柱狀的螺柱、所述環氧板、PCB板的過孔及另一個所述固定端板的中空圓柱狀的螺柱與螺母相配合使所述固定端板、PCB板及環氧板組合在一起。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電池模組結構,可以根據需要裝配的單體電池的數量來調整端蓋的數量及組裝方式,節約了成本,使用便捷。【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提供實施例1提供的電池模組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電池模組結構的第一端蓋、第二端蓋、第三端蓋及第四端蓋的立體結構圖及第一端蓋、第二端蓋、第三端蓋及第四端蓋的組合圖。圖3為圖1所示的第一端蓋及第二端蓋的立體結構圖。圖4為圖1所示的第三端蓋及第四端蓋的立體結構圖。圖5為圖1所示的電池模組結構的組合圖。圖6為本技術實施例2提供的電池模組結構的分解圖。圖7為圖6所示的電池模組結構第三端蓋及第四端蓋立體結構圖及組合圖。圖8為本圖6所示的電池模組結構的組合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技術效果更加清晰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本說明書中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僅是為了解釋本技術,并不是為了限定本技術。請參考圖1至圖5,本技術提供實施例1提供的一種電池模組結構100,包括多個單體電池10、多個第一端蓋21、第二端蓋22、第三端蓋23、第四端蓋24及多個PCB板30。所述多個單體電池10均呈圓柱狀,每個單體電池10的兩端均設有一個連接柱11。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連接柱11為圓柱體,且所述連接柱11的直徑小于所述單體電池10的直徑。所述多個單體電池并聯后再串聯組成電池組。所述第一端蓋21大致呈矩形,包括一對相對間隔的第一長側邊211及與所述第一長側邊211相交的一對相對間隔的第一短側邊212,所述一對第一長側邊與211所述一對第一短側邊212的連接處延伸凸起形成有兩對第一卡合部213。其中一個第一長側邊212的邊緣延伸凸起形成兩個間隔設置的第二卡合部214。所述第一端蓋21的中部開設有多個對應于所述連接柱11的通孔25。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通孔25的數量為三個。所述第二端蓋22大致呈矩形,且對應于所述第一端蓋21。所述第二端蓋22包括一對相對間隔的第二長側邊221及與所述一對第二長側邊221相交的一對相對間隔的第二短側邊222,所述一對第二長側221邊與所述一對第二短側邊222的連接處延伸凸起形成有兩對第一卡合部213。所述一對第二長側邊221的邊緣延伸凸起形成有兩個間隔設置的第二卡合部214。所述第二端蓋22的中部也開設有多個對應于所述連接柱11的通孔25。所述第三端蓋23大致呈矩形,包括一對相對間隔的第三長側邊231及與所述一對第三長側邊231相交的一對相對間隔的第三短側邊232,所述一對第三長側邊231與所述一對第三短側邊232的連接處延伸凸起形成有兩對第一卡合部213,其中一個第三長側邊232的邊緣延伸凸起形成一個第二卡合部214。所述第三端蓋23的中部也開設有多個對應于所述連接柱11的通孔25。所述第四端蓋24大致呈矩形,且對應于所述第三端蓋23。所述第四端蓋24包括一對相對間隔的第四長側邊241及與所述一對第四長側邊241相交的一對相對間隔的第四短側邊242,所述一對第四長側邊241與所述一對第四短側邊242的連接處延伸凸起形成有兩對第一卡合部213。所述一對第四長側邊242的邊緣延伸凸起形成有一對第二卡合部214。所述第四端蓋24的中部也開設有多個對應于所述連接柱11的通孔25。所述第一卡合部213為中空的四分之一圓柱形,所述第二卡合部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電池模組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個單體電池、第一端蓋、對應于所述第一端蓋的第二端蓋、第三端蓋、對應于所述第三端蓋的第四端蓋及多個PCB板,每個單體電池的兩端設有連接柱,所述第一端蓋、第二端蓋、第三端蓋及第四端蓋均開設有對應于所述連接柱的通孔,所述第一端蓋、第二端蓋、第三端蓋及第四端蓋拼接在一起形成固定端板,每個PCB板開設有對應于所述連接柱的穿孔,所述固定端板設置于所述多個單體電池的兩端,所述多個PCB板與所述固定端板一一對應設置于所述固定端板上,且位于所述多個單體電池相背的一側,所述連接柱穿過所述通孔及穿孔,使所述單體電池、第一端蓋、第二端蓋、第三端蓋、第四端蓋及PCB板組合在一起;所述第一端蓋包括一對第一長側邊及與所述第一長側邊相交的一對第一短側邊,所述第一長側邊與所述第一短側邊的連接處延伸凸起形成有第一卡合部及一個第一長側邊的邊緣延伸凸起形成兩個間隔設置的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二端蓋包括一對第二長側邊及與所述第二長側邊相交的一對第二短側邊,所述第二長側邊與所述第二短側邊的連接處延伸凸起形成有第一卡合部,所述一對第二長側邊的邊緣延伸凸起形成有多個間隔設置的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三端蓋包括一對第三長側邊及與所述第三長側邊相交的一對第三短側邊,所述第三長側邊與所述第三短側邊連接處延伸凸起形成有第一卡合部,所述一個第三長側邊的邊緣延伸凸起形成第二卡合部;所述第四端蓋包括一對第四長側邊及與所述第四長側邊相交的一對第四短側邊,所述第四長側邊與所述第四短側邊的連接處延伸凸起形成有第一卡合部,所述一對第四長側邊的邊緣延伸凸起形成有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端蓋、第二端蓋、第三端蓋及第四端蓋的第一卡合部或第一卡合部與第二卡合部或第二卡合部拼接形成中空圓柱狀的螺柱。...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電池模組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個單體電池、第一端蓋、對應于所述第一端蓋的第二端蓋、第三端蓋、對應于所述第三端蓋的第四端蓋及多個PCB板,每個單體電池的兩端設有連接柱,所述第一端蓋、第二端蓋、第三端蓋及第四端蓋均開設有對應于所述連接柱的通孔,所述第一端蓋、第二端蓋、第三端蓋及第四端蓋拼接在一起形成固定端板,每個PCB板開設有對應于所述連接柱的穿孔,所述固定端板設置于所述多個單體電池的兩端,所述多個PCB板與所述固定端板一一對應設置于所述固定端板上,且位于所述多個單體電池相背的一側,所述連接柱穿過所述通孔及穿孔,使所述單體電池、第一端蓋、第二端蓋、第三端蓋、第四端蓋及PCB板組合在一起;所述第一端蓋包括一對第一長側邊及與所述第一長側邊相交的一對第一短側邊,所述第一長側邊與所述第一短側邊的連接處延伸凸起形成有第一卡合部及一個第一長側邊的邊緣延伸凸起形成兩個間隔設置的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二端蓋包括一對第二長側邊及與所述第二長側邊相交的一對第二短側邊,所述第二長側邊與所述第二短側邊的連接處延伸凸起形成有第一卡合部,所述一對第二長側邊的邊緣延伸凸起形成有多個間隔設置的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三端蓋包括一對第三長側邊及與所述第三長側邊相交的一對第三短側邊,所述第三長側邊與所述第三短側邊連接處延伸凸起形成有第一卡合部,所述一個第三長側邊的邊緣延伸凸起形成第二卡合部;所述第四端蓋包括一對第四長側邊及與所述第四長側邊相交的一對第四短側邊,所述第四長側邊與所述第四短側邊的連接處延伸凸起形成有第一卡合...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曾慶科,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沃特瑪電池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