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干粉噴射擴散接頭。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干粉噴射擴散接頭,包括噴射管、支架、擴散錐以及快接頭,所述擴散錐的底面與所述支架固定,所述快接頭將所述支架卡緊并與所述噴射管連接,所述擴散錐的錐頂朝向所述噴射管的管口;所述噴射管為一彎管并且貫穿煙道管;所述支架包括至少三根細長的彎折桿和一連接環,所述彎折桿的一端與所述連接環固定,另一端與所述擴散錐固定;所述快接頭與所述連接環套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干粉噴射擴散接頭既能夠提高干粉流通量,也能夠保證干粉的充分擴散。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干粉噴射擴散接頭
本技術涉及噴射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干粉噴射擴散接頭。
技術介紹
為避免焚燒爐在開爐、停爐或運行中不正常的工況下排煙溫度過低引起的除塵器布袋結露現象,在除塵器入口前煙道處設有石灰(熟石灰)干粉噴入系統。在這些情況下,可以通過向脫酸塔內噴入石灰粉的方式達到保護除塵器的作用。這樣,就使得焚燒爐啟動過程中的低溫排煙階段所產生的煙氣可以通過布袋除塵器(此時不清灰)。因此,現有技術中,可以通過在煙道管內設置噴管,將石灰干粉噴入煙道中。現有的干粉噴射通過一個管道,然后在管道的出口設置一個干粉噴射頭,干粉噴射頭直接采用一個扁平狀噴吹口,其形狀類似于鴨嘴的扁平狀結構。現有的這種干粉噴射頭出料量大,但是噴灑不均,且堆積在一起,干粉進入煙道后有較多死角,不利于干粉的擴散和脫酸,干粉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現有的噴射頭,在實際運用階段,除了其本身噴頭磨損嚴重之外,噴射效果也達不到要求,扁平狀噴射口在噴射出干粉后,始終大部分的干粉只能進入離噴頭較近的艙室,距離噴頭較遠的艙室內僅有少量干粉進入,導致干法脫酸無法達標。
技術實現思路
基于此,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干粉噴射擴散接頭,其具有提高了石灰干粉的擴散能力的優點。一種干粉噴射擴散接頭,包括噴射管、支架、擴散錐以及快接頭,所述擴散錐的底面與所述支架固定,所述快接頭將所述支架卡緊并與所述噴射管連接,所述擴散錐的錐頂朝向所述噴射管的管口;所述噴射管為一彎管并且貫穿煙道管;所述支架包括至少三根彎折桿和一連接環,所述彎折桿的一端與所述連接環固定,另一端與所述擴散錐固定;所述快接頭與所述連接環套接。本技術的干粉噴射擴散接頭,能夠保證石灰干粉從噴射管噴出后,均勻灑出,并在煙道內擴散,從而保證了煙道內干粉的分散,從而有效防止了煙道以及除塵器的布袋的結霧現象,進而對除塵器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較原有的噴灑方式,本技術的干粉噴射擴散接頭既能夠提高干粉流通量,也能夠保證干粉的充分擴散。進一步地,所述彎折桿靠近噴射管的側面為弧形或錐形。弧形或錐形的結構,有助于干粉的通過和擴散。進一步地,在所述擴散錐的中軸線上開設有錐形的擴口,該擴口的頂端貫穿所述擴散錐的錐頂并形成進料口。在擴散錐上開設擴口,干粉還能從擴口中灑出,增加了干粉的流通面積和流通通道。而且擴口是錐形的,干粉通過的時候會擴散。進一步地,所述支架還包括底板,所述彎折桿的底端與該底板固定連接,且所述擴散錐的底面固定在所述底板上。底板能夠加強支架與彎折桿之間的連接緊固性。進一步地,包括六根所述彎折桿,且六根所述彎折桿均布在所述噴射管的四周。采用六根均布的彎折桿的結構,使得支架的各條彎折桿的受力均勻,有很好的平衡效果。進一步地,所述快接頭上設置有一對快開手柄,所述快開手柄鉸接在所述快接頭上。兩個快開手柄能夠方便的將連接頭固定和解鎖。進一步地,所述擴散錐的軸線與所述噴射管的軸線在同一直線上。同軸線能保證干粉向四周擴散的均勻程度。進一步地,所述擴散錐的底面的直徑不小于所述噴射管的內徑。擴散錐的底面越大,從噴射管出來的干粉就會有越多的可能被改變流動方向,從而擴散的程度越大。為了更好地理解和實施,下面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技術。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干粉噴射擴散接頭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干粉噴射擴散接頭的另一視角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的使用狀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上”、“下”、“前”、“后”、“左”、“右”、“堅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技術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如圖1,本技術的一種干粉噴射擴散接頭,包括噴射管1、支架2、擴散錐3以及快接頭4,所述擴散錐3的底面與所述支架2固定,所述快接頭4將所述支架2卡緊并與所述噴射管1連接,所述擴散錐3的錐頂朝向所述噴射管1的管口;所述噴射管1為一彎管并且貫穿煙道管5;所述支架2包括六根細長的彎折桿21和一連接環(圖未示),所述彎折桿21的一端與所述連接環固定,另一端與所述擴散錐3固定;所述快接頭4與所述連接環套接。所述支架2的六根彎折桿繞著所述噴射管的軸線均布,六根彎折桿的受力均勻,使得支架的受力均勻分布,從而使得支架受力平衡。另外,支架的彎折桿為細長形,且它們之間的間隙足夠大,就不會阻擋干粉的通過。所述彎折桿靠近噴射管的側面為弧形或錐形,這個側面是指支架圍成的空間的內側面,這個側面會直接接觸到噴射管1中噴出的干粉,所以干粉會在這個側面停留。如果這個面是平面,干粉通過的時候會停留和堆積,不利于干粉擴散。而其中的錐形的方式為最優。如圖2,進一步地,在擴散錐上開設有擴口,這個擴口也是錐形的結構,從而,擴散錐為一喇叭狀的錐形結構,當干粉從噴射管噴出,一部分會從擴口的進料口進入,并通過擴口后分散;另一部分會從擴散錐的錐面外側分散通過,然后擴散開。開設擴口后,干粉的流通方向更多,流通面積也增大了。進一步的,所述支架還包括底板,底板與擴散錐固定連接,能夠加強擴散錐的連接穩定性和牢固性。所述快接頭上設置有一對快開手柄,所述快開手柄鉸接在所述快接頭上。本技術的工作原理:如圖3,將支架2利用快接頭4固定在噴射管1上,啟動干粉噴射系統,此時干粉通過噴射管1噴射出來,噴射出來的瞬間干粉較為密集,不會擴散至周圍煙氣中,此時噴射出來的干粉接觸到擴散錐3,噴射氣流及干粉沿著擴散錐3表面向四周噴出,與煙道管5內的煙氣充分混合,接著干粉被煙氣帶動至除塵器內。當干粉噴射系統運行時,干粉通過干粉噴射裝置被輸送至噴射管出口,此時噴射出來的含干粉氣體不會立即混合入煙氣中,只有煙道中央的煙氣中會與含干粉氣體混合,此時含干粉氣體接觸到擴散錐,在擴散錐的作用下,含干粉氣體完全分散,混合入煙氣中,此時煙氣呈一個湍流狀態,煙氣與干粉氣體迅速混合均勻,不存在因為大量干粉聚集而導致粉塵沉積,并且干粉能夠跟隨煙氣均勻的分配進入各個除塵器艙室;進入除塵器中,達成良好的干法脫酸效果。本技術設計簡單,成本低廉,且能夠快速安裝,還能達到干粉與煙氣均勻混合的作用。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技術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技術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干粉噴射擴散接頭,其特征在于:包括噴射管、支架、擴散錐以及快接頭,所述擴散錐的底面與所述支架固定,所述快接頭將所述支架卡緊并與所述噴射管連接,所述擴散錐的錐頂朝向所述噴射管的管口;所述噴射管為一彎管并且貫穿煙道管;所述支架包括至少三根彎折桿和一連接環,所述彎折桿的一端與所述連接環固定,另一端與所述擴散錐固定;所述快接頭與所述連接環套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干粉噴射擴散接頭,其特征在于:包括噴射管、支架、擴散錐以及快接頭,所述擴散錐的底面與所述支架固定,所述快接頭將所述支架卡緊并與所述噴射管連接,所述擴散錐的錐頂朝向所述噴射管的管口;所述噴射管為一彎管并且貫穿煙道管;所述支架包括至少三根彎折桿和一連接環,所述彎折桿的一端與所述連接環固定,另一端與所述擴散錐固定;所述快接頭與所述連接環套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干粉噴射擴散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彎折桿靠近噴射管的側面為弧形或錐形。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干粉噴射擴散接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擴散錐的中軸線上開設有錐形的擴口,該擴口的頂端貫穿所述擴散錐的錐頂并形成進料口。...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鄭詠圻,馬兵,
申請(專利權)人:廣州迪斯環保設備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