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新型復合增壓免打孔單杠,包括橫桿,所述橫桿的一端設置有第一螺桿,第一螺桿的一端設置有第一固定座,第一固定座的一端設置有第一硅膠墊,橫桿的一端設置有第二螺桿,第二螺桿的一端設置有第二固定座,第二固定座的中部設置有彈力板,彈力板的中部設置有橡膠彈性柱。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可以方便單杠的安裝和拆卸,防止單杠安裝或拆卸時的掉落,提高安裝和拆卸的效率,同時通過壁防滑層、耐撕裂內層和吸汗外層,便于使用者使用,防止手滑,同時柔軟舒適,手不易起繭,通過管胚去油層、底漆防銹涂層、金屬漆層和鍍鉻外層,便于對橫桿進行保護,可以有效的防止橫桿被腐蝕損壞,便于提高單杠的使用壽命,牢固耐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新型復合增壓免打孔單杠
本技術涉及單杠
,尤其是涉及一種新型復合增壓免打孔單杠。
技術介紹
單杠運動的起源可追溯到人類的祖先原始人在叢林中進行的各種攀登、爬越、擺動、擺蕩等練習。在當時那只是一種生活實用技能,后來隨著社會的進化就逐步成為一種鍛煉身體的手段。進入封建社會以后,它與祭神賽會逐步結合。在很長的時期內,人們把一切身體的活動,都稱為體操。而現有的單杠有需要固定的也有免打孔的單杠,而現有的免打孔單杠安裝或拆卸時的容易掉落,不夠穩定,會降低安裝和拆卸的效率,使用者因手部的汗液原因,容易手滑,同時手容易起繭,以及宜被腐蝕損壞,不夠牢固耐用。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情況,為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本技術提供一種新型復合增壓免打孔單杠,解決了現有的單杠有需要固定的也有免打孔的單杠,而現有的免打孔單杠安裝或拆卸時的容易掉落,不夠穩定,會降低安裝和拆卸的效率,使用者因手部的汗液原因,容易手滑,同時手容易起繭,以及宜被腐蝕損壞,不夠牢固耐用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本技術包括橫桿,所述橫桿的一端設置有第一螺桿,第一螺桿的一端設置有第一固定座,第一固定座的一端設置有第一硅膠墊,橫桿的一端設置有第二螺桿,第二螺桿的一端設置有第二固定座,第二固定座的中部設置有彈力板,彈力板的中部設置有橡膠彈性柱,彈力板的一側設置有第二硅膠墊,橫桿與第一螺桿和第二螺桿之間均通過螺母連接。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座、第二固定座和第一硅膠墊的截面形狀均為六角形,第二硅膠墊的截面為矩形。進一步的,所述橫桿的兩端的外側均套接有防滑套,防滑套的數量為四個。進一步的,所述防滑套的內側設置有內壁防滑層,內壁防滑層的外側設置有耐撕裂內層,耐撕裂內層的外側設置有吸汗外層。進一步的,所述橫桿的外側涂有管胚去油層,管胚去油層外側涂有底漆防銹涂層,底漆防銹涂層外側涂有金屬漆層,金屬漆層的外側涂有鍍鉻外層。進一步的,所述管胚去油層、底漆防銹涂層、金屬漆層和鍍鉻外層的厚度相同。本技術通過彈力板和橡膠彈性柱可以形成復合彈性裝置,既可以方便單杠的安裝和拆卸,防止單杠安裝或拆卸時的掉落,提高安裝和拆卸的效率,同時通過壁防滑層,便于提高防滑套的防滑性能,通過耐撕裂內層便于提高防滑套的內撕裂性能,通過吸汗外層可以吸收使用者手部的汗液,防止手滑,同時柔軟舒適,手不易起繭,通過管胚去油層、底漆防銹涂層、金屬漆層和鍍鉻外層,便于對橫桿進行保護,可以有效的防止橫桿被腐蝕損壞,便于提高單杠的使用壽命,牢固耐用。附圖說明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技術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限制。在附圖中:圖1是本技術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彈力板的安裝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螺母的的安裝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防滑套的安裝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管胚去油層的安裝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1-5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做進一步詳細說明。實施例一,由圖1、圖2和圖3給出,本技術包括橫桿1,橫桿1的一端設置有第一螺桿2,第一螺桿2的一端設置有第一固定座3,第一固定座3的一端設置有第一硅膠墊4,橫桿1的一端設置有第二螺桿5,第二螺桿5的一端設置有第二固定座6,第二固定座6的中部設置有彈力板7,彈力板7的中部設置有橡膠彈性柱8,彈力板7的一側設置有第二硅膠墊9,橫桿1與第一螺桿2和第二螺桿5之間均通過螺母10連接,使用時通過螺絲將螺母10和橫桿1與第一螺桿2和第二螺桿5固定在一起,然后先旋轉第一螺桿2帶動螺母10的旋轉并逐漸往外伸長,使第一固定座3一端的第一硅膠墊4頂住接觸面,然后再通過旋轉第二螺桿5帶動螺母10的旋轉并逐漸往外伸長,使得彈力板7一側的第二硅膠墊9頂住另一接觸面,這時再通過旋轉橫桿1,原本已經頂住接觸面的單杠通過橫桿1的旋轉繼續往外頂,繼而可以產生很大的張力,張力越大單杠和兩個接觸面的靜摩擦力就越大,其中通過彈力板7和橡膠彈性柱8可以形成復合彈性裝置,既可以方便單杠的安裝和拆卸,防止單杠安裝或拆卸時的掉落,提高安裝和拆卸的效率。實施例二,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由圖1給出,第一固定座3、第二固定座6和第一硅膠墊4的截面形狀均為六角形,可以增大第一硅膠墊4防滑系數,第二硅膠墊9的截面為矩形,便于防滑同時與彈力板7形狀相匹配。實施例三,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由圖1給出,橫桿1的兩端的外側均套接有防滑套11,防滑套11的數量為四個,使用時通過防滑套11,方便使用者抓住橫桿1。實施例四,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由圖4給出,防滑套11的內側設置有內壁防滑層12,內壁防滑層12的外側設置有耐撕裂內層13,耐撕裂內層13的外側設置有吸汗外層14,使用時通過壁防滑層12,便于提高防滑套11的防滑性能,通過耐撕裂內層13便于提高防滑套11的內撕裂性能,通過吸汗外層14,吸汗外層14為加厚吸汗泡棉,可以吸收使用者手部的汗液,防止手滑。實施例五,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由圖5給出,橫桿1的外側涂有管胚去油層15,管胚去油層15外側涂有底漆防銹涂層16,底漆防銹涂層16外側涂有金屬漆層17,金屬漆層17的外側涂有鍍鉻外層18,通過管胚去油層15、底漆防銹涂層16、金屬漆層17和鍍鉻外層18,便于對橫桿1進行保護,可以有效的防止橫桿1被腐蝕損壞。實施例六,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由圖5給出,管胚去油層15、底漆防銹涂層16、金屬漆層17和鍍鉻外層18的厚度相同,方便管胚去油層15、底漆防銹涂層16、金屬漆層17和鍍鉻外層18的噴涂。本技術使用時通過螺絲將螺母10和橫桿1與第一螺桿2和第二螺桿5固定在一起,然后先旋轉第一螺桿2帶動螺母10的旋轉并逐漸往外伸長,使第一固定座3一端的第一硅膠墊4頂住接觸面,然后再通過旋轉第二螺桿5帶動螺母10的旋轉并逐漸往外伸長,使得彈力板7一側的第二硅膠墊9頂住另一接觸面,這時再通過旋轉橫桿1,原本已經頂住接觸面的單杠通過橫桿1的旋轉繼續往外頂,繼而可以產生很大的張力,張力越大單杠和兩個接觸面的靜摩擦力就越大,既方便安裝,拆卸時逆向操作即可,其中通過彈力板7和橡膠彈性柱8可以形成復合彈性裝置,既可以方便單杠的安裝和拆卸,防止單杠安裝或拆卸時的掉落,提高安裝和拆卸的效率,同時通過壁防滑層12,便于提高防滑套11的防滑性能,通過耐撕裂內層13便于提高防滑套11的內撕裂性能,通過吸汗外層14可以吸收使用者手部的汗液,防止手滑,通過管胚去油層15、底漆防銹涂層16、金屬漆層17和鍍鉻外層18,便于對橫桿1進行保護,可以有效的防止橫桿1被腐蝕損壞,便于提高單杠的使用壽命。本技術通過彈力板7和橡膠彈性柱8可以形成復合彈性裝置,既可以方便單杠的安裝和拆卸,防止單杠安裝或拆卸時的掉落,提高安裝和拆卸的效率,同時通過壁防滑層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新型復合增壓免打孔單杠,包括橫桿(1),其特征在于,所述橫桿(1)的一端設置有第一螺桿(2),第一螺桿(2)的一端設置有第一固定座(3),第一固定座(3)的一端設置有第一硅膠墊(4),橫桿(1)的一端設置有第二螺桿(5),第二螺桿(5)的一端設置有第二固定座(6),第二固定座(6)的中部設置有彈力板(7),彈力板(7)的中部設置有橡膠彈性柱(8),彈力板(7)的一側設置有第二硅膠墊(9),橫桿(1)與第一螺桿(2)和第二螺桿(5)之間均通過螺母(10)連接。/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新型復合增壓免打孔單杠,包括橫桿(1),其特征在于,所述橫桿(1)的一端設置有第一螺桿(2),第一螺桿(2)的一端設置有第一固定座(3),第一固定座(3)的一端設置有第一硅膠墊(4),橫桿(1)的一端設置有第二螺桿(5),第二螺桿(5)的一端設置有第二固定座(6),第二固定座(6)的中部設置有彈力板(7),彈力板(7)的中部設置有橡膠彈性柱(8),彈力板(7)的一側設置有第二硅膠墊(9),橫桿(1)與第一螺桿(2)和第二螺桿(5)之間均通過螺母(10)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復合增壓免打孔單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座(3)、第二固定座(6)和第一硅膠墊(4)的截面形狀均為六角形,第二硅膠墊(9)的截面為矩形。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新型復合增壓免打孔單杠,其特征在于,所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安群,
申請(專利權)人:劉安群,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遼寧;2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