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枕頭,包括枕體,頸枕部和頭枕部,頭枕部為弧形凹槽,頭枕部的下方設置有沿枕體的橫軸方向延伸的多個調節槽,多個調節槽沿枕體的高度方向疊設,調節槽內可插裝調節塊,通過調整調節塊的數量來控制枕體對頭部的支撐位置的高度;上述枕頭在枕體的頭枕部疊設調節槽,再在調節槽內插入調節塊,調節塊的數量能控制頭枕部的支撐位置的高度,從而使得枕體能夠根據人體不同的后腦勺大小來調整出適合自身的枕頭,提升睡眠的舒適感。
A pillow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枕頭
本技術涉及枕頭
,具體涉及一種枕頭。
技術介紹
枕頭,是一種睡眠工具;從現代醫學研究上認識,人體的脊柱,從正面看是一條直線,但側面看是具有四個生理彎曲的曲線。為保護頸部的正常生理彎曲,維持人們睡眠時正常的生理活動,睡覺時須采用枕頭。為保護頸椎,在枕頭上會設置與人體的頸部形狀相吻合的弧形頸枕部和用于放置頭部的頭枕部,在人體仰臥狀態時,這種結構能舒緩頸部疲勞,對頸椎病也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但每個人的頭圍大小不一,因此,后腦勺的大小也不一樣,而枕頭的頸枕部只具有一種規格,即頸枕部到頭枕部的距離固定,后腦勺較大的人在長時間使用后會發現在枕頭的頭枕部的位置發現下陷的凹陷,后腦勺較小的人會發現枕頭的頸枕部下陷,這都是枕頭與頭部不適配造成的。
技術實現思路
因此,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從而提供一種能根據人體的頭圍調節頸枕部與頭枕部之間距離,使得枕頭適于不同頭圍的人使用。一種枕頭,包括枕體,所述枕體上設置有用于頸部依靠的頸枕部,用于頭部放置的頭枕部,所述頭枕部為弧形凹槽,所述頭枕部的下方設置有沿所述枕體的橫軸方向延伸的多個調節槽,多個所述調節槽沿所述枕體的高度方向疊設,所述調節槽內可插裝調節塊,通過調整調節塊的數量來控制所述枕體對頭部的支撐位置的高度。所述調節槽為倒梯形結構,多個所述調節槽連通;所述調節塊為倒梯形結構,沿所述枕體的橫向方向插入所述調節槽。所述頸枕部具有向肩部延伸的承托部,所述承托部相對凸出于所述枕體。所述頸枕部上設置有若干規律排列的按摩凸點。所述頭枕部上間隔設置有按摩凸條。還包括分別設置在所述枕體兩側的左側睡體和右側睡體,分別用于人體向左側睡和向右側睡。所述左側睡體和右側睡體上分別成型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枕體為彈性材質;所述調節塊為彈性系數大于所述枕體的彈性系數的彈性材質。本技術技術方案,具有如下優點:1.本技術提供的枕頭,包括枕體,頸枕部和頭枕部,頭枕部為弧形凹槽,頭枕部的下方設置有沿枕體的橫軸方向延伸的多個調節槽,多個調節槽沿枕體的高度方向疊設,調節槽內可插裝調節塊,通過調整調節塊的數量來控制枕體對頭部的支撐位置的高度;上述枕頭在枕體的頭枕部疊設調節槽,再在調節槽內插入調節塊,調節塊的數量能控制頭枕部的支撐位置的高度,從而使得枕體能夠根據人體不同的后腦勺大小來調整出適合自身的枕頭,提升睡眠的舒適感。2.本技術提供的枕頭,調節槽為倒梯形結構,多個調節槽連通;調節塊為倒梯形結構,沿枕體的橫向方向插入調節槽;這種結構上寬下窄,這樣能給頭部具有更大的支撐面,提升舒適度。3.本技術提供的枕頭,枕體還包括分別設置在枕體兩側的左側睡體和右側睡體,分別用于人體向左側睡和向右側睡;左側睡體和右側睡體上分別成型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這種結構在人側睡時,頭的側面正好枕靠在左側睡體或者右側睡體上,不會對頸椎造成不良影響,而且能對頸椎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提高人的睡眠質量。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技術提供的枕頭一個角度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提供的枕頭另一個角度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所示的枕頭的后視圖;圖4為圖2所示的枕頭的仰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枕體;2、頸枕部;21、按摩凸點;3、頭枕部;31、按摩凸條;4、調節槽;5、左側睡體;51、第一凹槽;6、右側睡體;61、第二凹槽;7、承托部。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技術中的具體含義。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術不同實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術特征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沖突就可以相互結合。如圖1和圖2所示,枕頭包括枕體1,所述枕體1上設置有用于頸部依靠的頸枕部2,用于頭部放置的頭枕部3,所述頭枕部3為軸線平行于所述枕體1的橫軸方向設置的弧形凹槽,所述頭枕部3的下方設置有沿所述枕體1的橫軸方向延伸的多個調節槽4,多個所述調節槽4沿所述枕體1的高度方向疊設,所述調節槽4內可插裝調節塊,通過調整調節塊的數量來控制所述枕體1對頭部的支撐位置的高度,所述調節塊插入所述調節槽4的數量多,所述頭枕部3底部到最上方的所述調節塊的距離小,所述枕體1相對所述頭部的支撐位置就高,適合后腦勺較小的人群;相反,所述調節塊插入所述調節槽4的數量少,所述頭枕部3下方的空隙大,則所述頭枕部3下方就較空,所述枕體1相對所述頭部的支撐位置就低,適合后腦勺較大的人群。所述調節塊與所述調節槽4適配,且不大于所述調節槽4的數量。上述枕頭在所述枕體1的所述頭枕部3疊設所述調節槽4,再在所述調節槽4內插入所述調節塊,所述調節塊的數量能控制所述頭枕部3的支撐位置的高度,從而使得所述枕體1能夠根據人體不同的后腦勺大小來調整出適合自身的枕頭,提升睡眠的舒適感。在本實施例中,位于所述枕體1下方的所述調節槽4與外部連通。如圖3和圖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調節槽4為倒梯形結構,多個所述調節槽4連通;所述調節塊為倒梯形結構,沿所述枕體1的橫向方向插入所述調節槽4;這種結構上寬下窄,這樣能給頭部具有更大的支撐面,提升舒適度;需要說明的是,這只是本實施例的優選方案,在其他實施例中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選擇其他形狀的調節槽4以及調節塊,如將所述調節槽4設置為長方形結構,所述調節塊也為長方形結構。所述頸枕部2具有向肩部延伸的承托部7,所述承托部7相對凸出于所述枕體1;這種結構能給肩部一定的承托,使得肩頸部能得到支撐,使得枕頭更加舒適。所述頸枕部2上設置有若干規律排列的按摩凸點21;所述頭枕部3上間隔設置有按摩凸條31;所述按摩凸點21和按摩凸條31能分別對人體的頸部和頭部在睡眠時進行按摩,促進血液循環,加深睡眠。所述頸枕部2的中間位置未設置按摩凸點21,所述按摩凸點21均勻分散在所述中間位置兩側。所述按摩凸條31沿著所述頭枕部3的弧面間隔設置。所述枕體1還包括分別設置在所述枕體1兩側的左側睡體5和右側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枕頭,包括枕體(1),所述枕體(1)上設置有用于頸部依靠的頸枕部(2),用于頭部放置的頭枕部(3),其特征在于,所述頭枕部(3)為弧形凹槽,所述頭枕部(3)的下方設置有沿所述枕體(1)的橫軸方向延伸的多個調節槽(4),多個所述調節槽(4)沿所述枕體(1)的高度方向疊設,所述調節槽(4)內可插裝調節塊,通過調整調節塊的數量來控制所述枕體(1)對頭部的支撐位置的高度。/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枕頭,包括枕體(1),所述枕體(1)上設置有用于頸部依靠的頸枕部(2),用于頭部放置的頭枕部(3),其特征在于,所述頭枕部(3)為弧形凹槽,所述頭枕部(3)的下方設置有沿所述枕體(1)的橫軸方向延伸的多個調節槽(4),多個所述調節槽(4)沿所述枕體(1)的高度方向疊設,所述調節槽(4)內可插裝調節塊,通過調整調節塊的數量來控制所述枕體(1)對頭部的支撐位置的高度。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枕頭,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槽(4)為倒梯形結構,多個所述調節槽(4)連通;所述調節塊為倒梯形結構,沿所述枕體(1)的橫向方向插入所述調節槽(4)。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枕頭,其特征在于,所述頸枕部(2)具有向肩部延伸的承托部(7),所述承托部(7)相對凸出于所述枕體(1)。
4.根據權利要求...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凡,
申請(專利權)人:陳凡,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湖北;4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