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建筑支撐模板結構,屬于建筑施工技術領域,包括模板、橫支撐桿、豎支撐桿、限位栓、底座、立柱、卡座、卡柱,其特征在于:橫支撐桿、豎支撐桿的兩側均通過螺絲與限位栓固定連接,模板通過限位栓與橫支撐桿和豎支撐桿固定連接,豎支撐桿底部焊接有底座,底座通過螺絲與立柱固定連接,立柱上設置有卡座,卡座通過螺絲與卡柱固定連接;限位栓包括上卡栓、下卡栓和限位桿,上卡栓和下卡栓均與限位桿通過焊接連接;該種建筑支撐模板結構解決傳統建筑支撐模板的不便于安裝和拆卸,重復使用率低,造成資源浪費,且穩定性較差,模板受力不均的問題。
A kind of building supporting formwork structure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建筑支撐模板結構
本技術涉及建筑施工
,具體的,涉及一種建筑支撐模板結構。
技術介紹
建筑模板是一種臨時性支護結構,按設計要求制作,使混凝土結構、構件按規定的位置、幾何尺寸成形,保持其正確位置,并承受建筑模板自重及作用在其上的外部荷載,進行模板工程的目的,是保證混凝土工程質量與施工安全、加快施工進度和降低工程成本,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建筑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每年都要修建大量的高層建筑、大壩、橋梁等建筑,在工程建筑中經常需要建筑模板的輔助施工。傳統的建筑支撐模板結構使用釘子和木桿進行固定。這樣,不便于安裝和拆卸,重復使用率低,造成資源浪費,且穩定性較差,模板受力不均等。
技術實現思路
該種建筑支撐模板結構解決上述提出的不便于安裝和拆卸,重復使用率低,造成資源浪費,且穩定性較差,模板受力不均的問題,該裝置中的模板與橫支撐桿和豎支撐桿兩端對應位置處均設置有通孔,橫支撐桿和豎支撐桿兩端均設置有凹槽,凹槽的大小與上卡栓的大小一致,凹槽上下均設置有通孔,通孔上設置有螺紋;上卡栓與下卡栓上也設置有通孔,且通孔內部設置有螺紋;立柱底部焊接有圓盤,立柱可以往兩側水平方向旋轉的角度為90度;豎支撐桿的厚度比橫支撐桿的厚度更厚,豎支撐桿面向模板的一側設置卡槽,底座設置在卡槽正下方。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建筑支撐模板結構,包括模板、橫支撐桿、豎支撐桿、限位栓、底座、立柱、卡座、卡柱,所述橫支撐桿、豎支撐桿的兩側均通過螺絲與限位栓固定連接,所述模板通過限位栓與橫支撐桿和豎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豎支撐桿底部焊接有底座,所述底座通過螺絲與立柱固定連接,所述立柱上設置有卡座,所述卡座通過螺絲與卡柱之間通過卡柱固定連接;所述限位栓包括上卡栓、下卡栓和限位桿,上卡栓和下卡栓均與限位桿通過焊接連接。進一步的,所述模板與橫支撐桿和豎支撐桿兩端對應位置處均設置有通孔。進一步的,所述橫支撐桿和豎支撐桿兩端均設置有凹槽,凹槽的大小與上卡栓的大小一致,凹槽上下均設置有通孔,通孔上設置有螺紋。進一步的,所述上卡栓與下卡栓上也設置有通孔,通孔內部設置有螺紋。進一步的,所述立柱底部焊接有圓盤,立柱往兩側水平旋轉的角度為90度。進一步的,所述豎支撐桿的厚度比橫支撐桿的厚度更厚,豎支撐桿面向模板的一側設置卡槽,底座設置在卡槽正下方。有益效果:1、模板與橫支撐桿和豎支撐桿兩端對應位置處均設置有通孔,使螺栓穿過模板上的通孔,更好的將模板的位置固定,防止模板移動;2、橫支撐桿和豎支撐桿兩端均設置有凹槽,凹槽的大小與上卡栓的大小一致,凹槽上下均設置有通孔,通孔上設置有螺紋,卡栓插入凹槽內后,螺栓穿過通孔,便于將卡栓栓住,防止在施工途中卡栓脫離支撐桿,從而導致模板發生移動,同時也使安裝和拆卸都更加方便;3、上卡栓與下卡栓上也設置有通孔,通孔內部設置有螺紋,這樣就不需要使用螺帽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立柱底部焊接有圓盤,立柱往兩側水平方向旋轉的角度為90度,便于適應不平整的地面,同樣可以有力的支撐住模板;4、豎支撐桿的厚度比橫支撐桿的厚度更厚,豎支撐桿面向模板的一側設置卡槽,使橫支撐桿嵌入卡槽內,便于將橫支撐桿固定住,底座設置在卡槽正下方,這樣橫支撐桿與豎支撐桿都能緊密貼合模板,增大橫支撐桿與豎支撐桿于模板的接觸面積,使模板受力均勻。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整體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限位栓結構放大示意圖。圖1-2中:模板1、橫支撐桿2、豎支撐桿3、限位栓4、底座5、立柱6、卡座7、卡柱8、上卡栓401、下卡栓402和限位桿403。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1至2中,本技術實施例中,一種建筑支撐模板結構,包括模板1、橫支撐桿2、豎支撐桿3、限位栓4、底座5、立柱6、卡座7、卡柱8,橫支撐桿2、豎支撐桿3的兩側均通過螺絲與限位栓4固定連接,模板1通過限位栓4與橫支撐桿2和豎支撐桿固定連接,豎支撐桿3底部焊接有底座5,底座5通過螺絲與立柱6固定連接,立柱6上設置有卡座7,卡座7通過螺絲與卡柱8活動連接,立柱6之間通過卡柱8固定連接;限位栓4包括上卡栓401、下卡栓402和限位桿403,上卡栓401和下卡栓402均與限位桿403通過焊接連接。優選的,模板1與橫支撐桿2和豎支撐桿3兩端對應位置處均設置有通孔,使螺栓穿過模板1上的通孔,更好的將模板1的位置固定,防止模板1移動。優選的,橫支撐桿2和豎支撐桿3兩端均設置有凹槽,凹槽的大小與上卡栓401的大小一致,凹槽上下均設置有通孔,通孔上設置有螺紋,卡栓插入凹槽內后,螺栓穿過通孔,將限位栓4栓住,防止在施工途中限位栓脫離支撐桿,從而導致模板1發生移動,同時也使安裝和拆卸都更加方便。優選的,上卡栓401與下卡栓402上也設置有通孔,通孔內部設置有螺紋,這樣不需要使用螺帽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優選的,立柱6底部焊接有圓盤,立柱6往兩側水平旋轉的角度為90度,便于適應不平整的地面,同樣可以有力的支撐住模板1。優選的,豎支撐桿3的厚度比橫支撐桿2的厚度更厚,豎支撐桿3面向模板1的一側設置卡槽,使橫支撐桿2嵌入卡槽內,便于將橫支撐桿2固定住,底座5設置在卡槽正下方,這樣橫支撐桿2與豎支撐桿3都能緊密貼合模板1,增大橫支撐桿2與豎支撐桿3于模板1的接觸面積,使模板1受力均勻。工作原理:首先將橫支撐桿2兩端的通孔與模板1上的通孔對準,然后將限位栓4的上卡栓401插入橫支撐桿2的凹槽內,使通孔全部對齊,將螺栓插入通孔并擰緊;其次,將豎支撐桿3上的凹槽與橫支撐桿2對齊,并使豎支撐桿3兩端的通孔分別與模板1上的通孔對齊,并使橫支撐桿2與豎支撐桿3均緊貼模板1,然后將限位栓4的上限位栓401插入豎支撐桿3的凹槽內,使通孔全部對齊,將螺栓插入通孔并擰緊;最后,分別將立柱6與底座5用螺栓連接好,將需要使用卡柱8的地方放上卡柱8,用螺栓固定住。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建筑支撐模板結構,包括模板(1)、橫支撐桿(2)、豎支撐桿(3)、限位栓(4)、底座(5)、立柱(6)、卡座(7)、卡柱(8),其特征在于:所述橫支撐桿(2)、豎支撐桿(3)的兩側均通過螺絲與限位栓(4)固定連接,所述模板(1)通過限位栓(4)與橫支撐桿(2)和豎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豎支撐桿(3)底部焊接有底座(5),所述底座(5)通過螺栓與立柱(6)固定連接,所述立柱(6)上設置有卡座(7),所述卡座(7)通過螺絲與卡柱(8)活動連接,所述立柱(6)之間通過卡柱(8)固定連接;/n所述限位栓(4)包括上卡栓(401)、下卡栓(402)和限位桿(403),上卡栓(401)和下卡栓(402)均與限位桿(403)通過焊接連接。/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建筑支撐模板結構,包括模板(1)、橫支撐桿(2)、豎支撐桿(3)、限位栓(4)、底座(5)、立柱(6)、卡座(7)、卡柱(8),其特征在于:所述橫支撐桿(2)、豎支撐桿(3)的兩側均通過螺絲與限位栓(4)固定連接,所述模板(1)通過限位栓(4)與橫支撐桿(2)和豎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豎支撐桿(3)底部焊接有底座(5),所述底座(5)通過螺栓與立柱(6)固定連接,所述立柱(6)上設置有卡座(7),所述卡座(7)通過螺絲與卡柱(8)活動連接,所述立柱(6)之間通過卡柱(8)固定連接;
所述限位栓(4)包括上卡栓(401)、下卡栓(402)和限位桿(403),上卡栓(401)和下卡栓(402)均與限位桿(403)通過焊接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支撐模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1)與橫支撐桿(2)和...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華波,其他發明人請求不公開姓名,
申請(專利權)人:北龍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湖北;4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